陈宝箴
清朝历史人物
陈宝箴(1831年—1900年7月22日),谱名观善,字相真,号右铭,晚年自号四觉老人,清道光十一年辛卯(1831)正月十八日生于今修水桃里竹塅。道光三十年庚戌(1850)入义宁州学读书,咸丰元年辛亥(1851)试中举人。初在乡从父办团练,因率团练协助克复义宁州城有功, 咸丰皇帝谕以知县后补,并尽先选用。1860年入京会试未中,一度留京,与四方俊雅之士交往。1862年往安庆谒见两江总督曾国藩,被尊为上宾,1865年被保荐觐见皇帝,授予候补知府。1875年授辰、靖、永、沅道官职,光绪六年庚辰(1880)改官河北道,十六年庚寅(1890)任湖北按察使,二十年甲午(1894)调直隶布政使,另年秋,升任湖南巡抚,一直到光绪二十四年戊戌(1898)政变。被光绪帝称为“新政重臣”的改革者,系清末著名维新派骨干,地方督抚中唯一倾向维新变法的实权派风云人物。后受到湖南守旧派王先谦叶德辉的攻讦。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戊戌政变爆发,百日维新宣告失败,陈宝箴以“滥保匪人”被罢黜。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7月22日去世。
人物生平
人物早年
清道光十一年(1831年),陈宝箴出生于江西义宁
咸丰元年(1851年)辛亥恩科乡试中举人。
咸丰三年(1853年)回乡,他随父组织义宁州团练,与太平军作战,为席宝田建策。在他帮助下,席宝田最终生擒太平天国幼主洪天贵福和大臣洪仁玕
步入仕途
咸丰十年(1860年),入京会试,落第留京,与北京名士易佩绅、罗亨奎交游,切磋道义、经济之学,时人有“三君子”之誉。
同治元年(1862年)投江西席宝田幕中,为其参谋划策。
同治三年(1864年),赴南京投奔曾国藩,深受器重。同治八年(1869年),经曾国藩推荐,入京觐见,外简湖南候补知府。入湘,奉命代理因病而去的席宝田主持军务,镇压苗民起义,以功擢升道员,充营务处。
光绪元年(1875年),署理湖南辰永源靖道事,治凤凰厅(今湘西凤凰县),教当地山民植茶、栽竹、种薯,以苏民困。又率百姓凿沱江,使行舟畅通。
光绪六年(1880年),改官河南省之河北道,捐资创办学堂“致用精舍”。
光绪九年(1883年),升任浙江按察使,因前在河南省任内刑狱被劾,免职归家。
光绪十二年(1886年),经两广总督张之洞奏请,调广州。适黄河在郑州决口,被诏襄助塞河,所提治策,深为中肯,甚受河督李鸿藻重用,大臣交相论荐。
光绪十五年(1889年),湖南巡抚王文韶上疏荐“陈宝箴可大用”,召入都,次年授湖北按察使。视事三日,改授布政使。光绪十九年(1893年),调直隶布政使。
新政变法
光绪二十年(1894年),中日甲午战争爆发,光绪皇帝召见陈宝箴,询以战守方略,所奏甚合帝意,乃命宝箴督东征湘军转运。翌年陈宝箴得知《马关条约》签订,悲愤交集,痛哭流泪,叹道:“无以为国矣!”后屡为国事上疏,痛陈利害得失,希望变法图强。
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4月《马关条约》签订后,为国家的危难痛心疾首,上疏时局利弊得失。同年升任湖南巡抚,慨然以开发湖南为己任,锐意整顿,刚到长沙任职就察劾县以下昏吏20余人,因得亢直美名。
任湖南巡抚时,以“变法开新”为己任,推作新政。先后设矿务局、铸币局、官钱局,兴办电信、轮船及制造公司,创立南学会、算学堂、时务学堂,支持谭嗣同等刊行《湘学报》、《湘报》,使湖南维新风气大开,成为全国最有生气的省份。
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2月湖南矿务总局在省城长沙正式成立。又拟奏了《湖南矿务简明章程》,对办矿的方法、经费、股份、矿质等问题作了若干具体规定。随后开始了大张旗鼓的招股建矿工作。同年还与长沙绅士王先谦张祖同、杨巩、黄自元等商议,创办了和丰火柴公司和宝善成机器公司,倡议创办的这几个企业,实际上是长沙也是湖南最早的企业,是湖南近代电信业的开拓者。与湖广总督张之洞商议,接设湘鄂两省间的电线,湖南一段自长沙省城起,沿湘阴岳州临湘一带驿路安设,至湖北蒲圻县境,计程225公里。全线竣工后,在长沙设立电报局,收发官、商电报,为湘省设立电报局之始。
光绪二十二年(1896年)先后建起了常宁水口山铅锌矿、新化锡矿山锑矿、益阳板溪锑矿、平江黄金洞金矿等大型官办企业,其中以水口山铅锌矿为第一,铅锌产量呈逐年上升趋势。委任宁乡秀才廖树蘅督办水口山矿,独创“明坑法”,顺利排去积水,使采矿效率大大提高。新化、益阳锑矿的大量开采,使长沙省城的炼锑业开始产生。1896年起陆续有民族资本家在灵官渡开设大成公司、湘裕炼锑厂。灵官渡则成为湖南省最大的矿产品转运码头。矿务政策对后任的经济决策影响甚深。
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5月,奏请力行新政,并提出兴事、练兵、筹款三策以挽救危亡。7月,保荐杨锐刘光第参与新政。9月,奏请调湖广总督张之洞入京总理新政。但反对维新派“民权平等”说,也不满康有为托古改制,对湖南守旧顽固势力的攻击采取妥协态度。
革职处分
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戊戌变法维新以及因慈禧太后发动政变而遭受失败。清光绪二十四年八月初六(1898年9月21日)慈禧发动政变,幽禁光绪,通缉康、梁,杀“六君子”于京城菜市口。农历八月二十一(10月6日)惩处陈宝箴、陈三立父子的上谕发出:“湖南巡抚陈宝箴,以封疆大吏滥保匪人,实属有负委任。陈宝箴着即行革职,永不叙用。伊子吏部主事陈三立,招引奸邪,着一并革职。”
晚年结局
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冬天被罢免的陈宝箴、陈三立父子携家眷,离开湖南巡抚任所,迁往江西老家。于光绪二十三年(1897年)去世的陈宝箴夫人黄淑贞的灵柩也一同迁回。全家老幼扶柩而行,不是回江西的修水县竹乡,而是在南昌磨子巷赁屋暂居。
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7月22日,陈宝箴猝然去世,终年69岁。
施政举措
政治
陈宝箴深知用人是推行新政的组织保证,不改变腐败吏治,不选拔沉稳坚毅有谋略能改革的人才,就将一事无成。因而,他推行新政的头一件事就是整顿吏治,选用赞成变之人。他先后考察弹劾府县中昏庸无能不称职的20多名官员,其中有的还是有权有势的,湖南的吏治遂改观。同时,陈宝箴请资产阶级维新派谭嗣同回籍宣传维新,并起用了谭嗣同在湘的密友唐才常、老师欧阳中鹄以及皮锡瑞等维新人士。当梁启超在上海办《时务报》受张之洞阻挠时,陈宝箴立即聘请他来湖南任时务学堂总教习。在选用维新人才同时,陈宝箴还注意维新人才的培养。1897年10月他在长沙设立“时务学堂”,随后他又创办课吏堂、武备学堂,设立新政局作为筹划和推行新政的机关。
文化
在维新思想的宣传和文化教育上,陈宝箴也倾注了自己的心血,重视学校在新政中的作用。时务学堂创办时,他亲自拟就《时务学堂招考示》。陈宝箴又严饬各府州县选送年轻资质聪敏的可造人才来省上学,如无路费,由地方官设法垫给。他又接受梁启超建议,加收外课生,吸收二十岁以上青年,使之粗明新学。
他在长沙设立南学总会,并在各府县设立南学分会。继《湘学报》创办后,南学会又创办了《湘学》(日报)作为南学会的机关报。陈宝箴对此给予大力支持。他曾通饬各州县订购《湘学》和《湘学报》,并劝绅富自行购买分送。
经济
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10月,他奏请设立矿务总局,统筹矿产开采经营,分别以官办、官商合办、官督商办的形式。他先后开采了常宁水口山铅锌矿、平江黄金洞金矿、新化锡矿山锑矿、益朔板溪锑矿等。同年11月,还筹集官商股本3万两,创办“和丰火柴公司”。光绪二十一年(1896年),他又接设湘鄂间电线,自湖北蒲圻至长沙,架线450余里,开湘省电报业之始端。并屡颁告示,宣扬兴筑铁路、设立轮船公司之好处,力图兴建近代工矿交通邮电事业,来增加收入,实现国家富强。
军事
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1月在湖南,他对旧营进行裁汰,所留各营,改称为旗。旋又委员招募新军,共得6旗,分驻岳州,长沙两地。他引进西方新式的武器,步伐阵式仿照都西方,勤加训练希望培养一只强大的军队。3月,他改求贤书院为武备学堂,以训练新式军官。
思想观点
陈宝箴的思想观点以实践理性与功利主义为基本特征,核心在于“经世致用”,属于嘉道以还的经世实学思潮范畴。他学宗张载、朱熹,兼治叶适、王阳明之说,虽看似驳杂且似偏离义宁陈氏专宗王学的家族传统,但从宋明理学发展来看,张载、朱熹、王阳明及叶适等人的学说在强调实践体认人世伦常、重视“学以致用”“知行”关联以及看重实践等方面有相通之处。陈宝箴在继承和发展其父陈伟琳对王阳明心学阐发的基础上,整合张、朱、叶、王四家学说,形成由伦理实践指向经世致用一以贯之的内容,其中王学成分的融入尤为关键,使其思想体系构成晚清经世实学中常被忽视的重要“王学路向”,不能简单以宋学路向看待。讲求实学、注重“经世致用”的学术信念贯穿陈宝箴人生,是其政治实践基本动力,而陈三立作为其得力助手与湖南新政实际决策者之一传承了他的思想,陈寅恪的思想轨迹或许也受其祖、父影响,未脱离这一范畴。
主要作品
人际关系
长辈
世祖:陈魁。
高祖:陈文光。
曾祖:陈滕远,号鲲池。
祖父:陈克绳,字绍亭。
父:陈伟琳,宇琢如,操办义宁州团练抗击太平军。
兄弟
长兄:陈树年随父亲抗击太平军。
仲兄:陈观瑞没有到成年就去世了。
妻子
黄淑贞去世于光绪二十三年(1897年)。
后代
子:
长子:陈三立(1859~1937)字伯严,号散原,为近代同光体诗派重要代表人物,被誉为中国最后一位传统诗人,与谭嗣同徐仁铸、陶菊存并称“维新四公子”。
次子:陈三畏过继给了殇兄陈观瑞。
孙:
陈寅恪为中国现代最负盛名的历史学家、古典文学研究家、语言学家。
陈衡恪,又名陈师曾,是近现代著名画家。
陈方恪是著名编辑、诗人。
陈登恪是著名词人、艺术教育家。
陈隆恪为著名诗人。
曾孙:
陈封怀为著名植物学家,中国植物园创始人之一,有植物园之父之称。
历史评价
史书评价
清史稿》卷四百六十四《陈宝箴传》:“宝箴思以一隅致富强,为东南倡,先后设电信,置小轮,建制造枪弹厂,又立保卫局、南学会、时务学堂,延梁启超主湘学,湘俗大变。上皆嘉纳,敕令持定见,毋为浮言动,并特旨褒励之。”
历代评价
湘学报》:“陈右铭中丞,亟力图维,联属绅耆,藉匡不达。兴矿务、铸银圆、设机器、建学堂、竖电线、造电灯、行轮船、开河道、制火柴凡此数端,以开利源,以塞漏,以益民生,以裨国势。善于立法,而不为法所变。”
《日本报》:“陈公振湘政,尤津津不一二谈,又从而帜之曰湖南党。”
康有为:“师师陈义宁,抚楚救黎烝。变法兴民权,新政百务兴。”
曾国藩:“议事有陈同甫气,所居在黄山谷乡。 万户春风为子寿,半瓶浊酒待君温。”
轶事典故
陈宝箴祈梦
陈宝箴曾经应考礼部,在神庙中祈求。他晚上便梦见自己随着李魍进军上蔡县,夜晚风雪交加,军旗飞扬。他骑在马上指挥军队意气风发。他醒来后很高兴。等他考完试回家,到上蔡县时天刮起大风下起了大雪。到夜间二鼓时分他才住进旅店,感到十分的疲惫困顿。从那以后几天他都在泥泞的雪地赶路,粮草物资都完了,典当了衣服卖了马,才能够回到南方。这时候他才知道这是被神仙戏弄了,从此以后不再谈论兵事了。
死亡谜团
陈宝箴、陈三立父子在南昌西山只住了一年多时间,到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春夏之间,陈宝箴便突然逝世了。
1983年4月,宗九奇在《文史资料选辑》第87辑发表《陈宝箴之死的真象》一文,向世人披露了慈禧太后派人将陈宝箴赐死的真相。宗九奇所提供的关键证据是戴明震之父远传翁(字普之)传下来的《文录》手稿,该手稿有如下一段记载:“光绪二十六年(庚子)六月二十六日,先严千总公(名闳炯)率兵弁从巡抚松寿驰往西山岘庐宣太后密旨,赐陈宝箴自尽。宝箴北面匍匐受诏,即自缢。巡抚令取其喉骨,奏报太后。”
据此,陈三立所称其父“忽以微疾卒”,实是痛不忍言的避讳之辞(“微疾”之“微”,实为细微、隐微的双关辞;“疾”,则是疾病,疾速的双关辞)。联系到“忽以微疾卒”所紧接的下文,细加研读,我们不难看出三立所言“锻魂剿骨”,“忍死苟活,盖有所待”,乃是极其沉痛的对父死因的暗示。次年,陈三立上父墓归后的诗句:“孤儿犹认啼鹃路,早晚西山万念存。”也是多少透露了其父死于非命的信息。
后世纪念
1933年编纂的《中国教育年鉴》(第一次第六册)有全国“教育先进”名录凡102人,并附各人传略,主要记其教育事迹也,陈宝箴入选全国“教育先进”名录。
故居
陈宝箴、陈三立故居位于江西省九江市修水县义宁镇竹塅村,又称陈家大屋,亦称凤竹堂,是陈宝箴、陈三立的出生地。陈家大屋由新旧两栋连成一体,老屋建成于清乾隆五十八年(1793年),由陈宝箴祖父陈克绳所建,一进二重,中开大天井。新屋建于光绪年间,为陈宝箴中举后所建。故居于2013年晋升为全国重点文化保护单位。屋前竖立着一堆旗杆石和一对旗石墩,旗杆石为陈宝箴中举后所竖,旗石墩为陈三立中进士时所竖。
诗作纪念
陈三立《壬寅长至靖庐谒墓》:“天乎有此庐,我拂苍松入。壁色照斜阳,照照孤儿泣。一贫是吾家物,宁敢失坠之。江南可怜月,遂为儿所私。”
陈三立《墓上作》:“短松过膝草如眉,绵丽川原到眼悲。丛棘冲风跳乳雉,香花摇雨湿蟠螭。岁时仅及江南返,祸乱终防地下知。弱妹劳家今又尽,茫茫独立墓门碑。”
梁鼎芬《新建青山拜陈抚部丈》:“枕中魂泪常经处,今晓冲泥上此台。肃肃高松非世物,疏疏寒雨助人哀。丈夫一暝曾何顾,山径馀花有未开。欲去仍留肠已断,衰迟真恐不重来。”
参考资料
陈门五杰简介.修水县委县政府门户网站.
陈宝箴和湖南新政.《中国文化》2002年 第19期 刘梦溪 .
陈宝箴与湖南矿业近代化的发端.《淮北煤师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年06期 .
最新修订时间:2024-12-17 19:58
目录
概述
人物生平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