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德斯·摄尔修斯(
瑞典语:Anders Celsius,1701年11月27日-1744年4月25日),
瑞典物理学家、天文学家,
瑞典皇家科学院院士。生于
乌普萨拉。他曾在
乌普萨拉大学学习,受父亲影响,从事天文学、数学、
地球物理和
实验物理学研究。年仅26岁便担任了乌普萨拉科学协会会长,并在大学任教。1730~1744年任乌普萨拉大学教授,1740年兼任乌普萨拉
天文台台长。
他在1733年于纽伦堡发表了他自己及其他人于1716年至1732年间一系列为数316宗的极光观测。在
巴黎他主张测量拉普兰
子午线一弧的长度,并于1736年参与了
法国科学院以此为目的筹备的考察。
摄尔修斯于1741年创办了乌普萨拉天文观测站,并于1742年在一篇给
瑞典皇家科学院的论文中提出了
摄氏温标。原本他的温度计是以水的沸点为0度,而冰点则为100度。后来,这个温标于1745年由施勒默尔将其颠倒,并一直沿用至今。
自1732年至1736年期间,他离开瑞典到国外访问,先后到
柏林、纽伦堡、意大利和巴黎等地,广泛地参观访问了天文台和著名科学家。1733年他把在
北极观察的
北极光的情况收集成册,在纽伦堡出版了叫《北极光观测资料汇编》一书。他在意大利、巴黎访问期间,正赶上一场关于
地球形状的大论战:巴黎一方认为地球是一个纵长的
白兰瓜型,而
伦敦一方则认为地球是两极扁平的横长型。为了确定地球的形状,考证牛顿关于地球赤道附近半径大而两极扁平的理论,法国巴黎科学院于1735年和1736年先后派出两支科技队伍,到赤道和北极圈内进行大规模的地球纬度测量工作。摄尔修斯1735年去伦敦搞到了测量所需要的仪器,1736年便随队出发到
北极圈进行实测,1737年顺利完成任务回国。这次论战和实地测量的结果,说明地球纬度1度的长度越接近北极越短,证实了
牛顿力学理论的正确性,使牛顿力学在法国得到了广泛的传播。
安德斯·摄尔修斯在1742年创立了
摄氏温标。这是摄尔修斯对热学不可磨灭的贡献。同年发表了论文《
温度计中两个不动刻度的观察》。他把
水银温度计插入正在熔解的雪中,定为冰点,作为一个
标准温度点;然后又把温度计插人沸腾的水中,定为沸点,作为另一个标准温度点(这其中实际上暗含了正常大
气压这个条件)。并把冰点和沸点之间等分100度,所以摄氏温标又叫百分温标。为了避免测量低温时出现
负值,他把水的沸点定为零度,而冰点定为100度。到1750年根据他的同事M·施勒默尔的建议,把这种标度倒转过来,以冰点为零度,沸点为100度。开始人们称它为“
瑞典温度计”,大约在1800年人们才称它为
摄氏温度计。1948年,在
巴黎召开的第九届
国际计量大会根据“名从主人”的惯例,把百分温标
正式命名为“摄氏温标”,以纪念摄尔修斯。摄氏温标的单位是“摄氏度”,用℃表示。摄氏温度仍然是世界通用的温度数值表示方法。摄尔修斯对温度计的制作和改进,对促进热学的
研究和发展做出了贡献。
摄尔修斯还研究了
沸点和
气压的关系,证明了气压不变,液体的沸点也不变化。他还研究了不同液体混合后体积减小的现象。例如他把40单位体积的水和10单位体积的硫酸混合,结果只有48单位体积。
安德斯·摄尔修斯是科学领域中使用及发表仔细的实验以求定义出
国际温标的第一人。在他以
瑞典语发表的论文《温度计上两个持续度数的观测》中,他报告了检查水的冰点是否跟
纬度(或
大气压力)无关的实验。他确定了水的沸点跟大气压力的关系(跟现代数据非常吻合)。他还给出一条若气压跟某标准气压不同时量度沸点用的定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