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大学
中国合肥市境内省属重点综合性大学
安徽大学(Anhui University),简称“安大”(AHU),位于安徽省合肥市,主管部门是安徽省人民政府,是国家“双一流”和“211工程”建设首批入列高校,是安徽省人民政府与教育部共建高校,是安徽省属重点综合性大学。
历史沿革
安徽省立大学
1897年,安徽巡抚邓华熙上奏清廷,在新敬敷书院的基础上创立求是学堂。1901年11月,安徽巡抚王之春改求是学堂为安徽大学堂,安徽的高等教育从此开始。1902年,安徽巡抚王之春改求是学堂为安徽大学堂。1904年,安徽大学堂改为安徽高等学堂。1905年,安徽高等学堂由鹭鸶桥迁往同安岭老敬敷书院旧址新建成的校舍,并将学额扩大到240名,实际招生300名。
1906年,著名翻译家、启蒙思想家、教育家严复先生被聘为安徽高等学堂监督。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后,安徽高等学堂停办。1922年,安徽省省长许世英采纳皖籍名流建议,组织安徽大学筹备处,筹建安徽大学。
1926年4月,高世读出任安徽省长后,令教育厅积极筹备“皖省之大学”;秋季,正式成立安徽大学,先行招收大学预科生,一年后开办本科。
1928年2月,安徽大学在《申报》等报刊上发布招生简章,宣布安徽大学本年成立,招收预科生172人,分两批考试和录取;4月10日,开学典礼的举行,标志着筹备近七年之久的安徽大学正式成立;11月,安徽大学开始招收本科生。
1929年2月1日,省政府第七十七次会议通过《安徽省立大学组织大纲》,正式定校名为“安徽省立大学”;2月14日,省政府决定,程天放兼任安徽大学校长;6月,程天放向省政府递交辞呈;8月,省政府任命王星拱为校长;9月27日,《安徽大学校刊》出版,每周一期,每期4版。
1932年10月,安徽大学向省内外公开征求校徽图案;11月19日,由安徽大学学生设计的校徽图案得到最终确认。1933年6月30日,《安徽大学月刊》刊登了程演生撰写的安徽大学校歌。1938年初,日军逼近安庆,学校开始准备西迁;5月,学校根据省政府和教育部命令,开始向大别山一带迁移,计划在霍邱恢复农学院。7月,日军逼近六安和霍邱,学校被迫继续西迁,在武汉设办事处。1939年,学校在创建11年之后宣布停办。
国立安徽大学
1939年,安徽大学同学会在立煌正式成立,选举理事9人,候补理事3人,制定《同学会章程》,其宗旨为联络校友,争取早日恢复安徽大学。
1946年1月25日,教育部决定重建安徽大学,直属教育部,即“国立安徽大学”,组建国立安徽大学筹备委员会;9月30日,教育部任命陶因为国立安徽大学校长;11月11日,国立安徽大学成立暨开学典礼在学校礼堂举行。
1948年6月,陶因向教育部连续递交辞呈;6月26日,南京政府行政院召开第四次会议,决定接受陶因辞职,同时任命杨亮功为国立安徽大学校长;7月3日,杨亮功再次出任安徽大学校长。
安徽大学时期
1949年12月,国立安徽大学迁至芜湖市,与安徽学院合并,成立新的安徽大学。共设文艺(内分中文组、外语组、艺术组)、历史、教育、法律、经济、数学、物理、化学、园艺、农艺、森林、土木工程12个系,另办有中文、历史、地理、数学、物理、化学、生物、森林、艺术专修科及师资训练班。
1952年9月,依据《华东区高等学校院系调整方案》,先后调入复旦大学茶叶专修科教师5人、学生2人;南京大学、金陵大学蚕桑专修科敦工28人,学生20人。由原皖北文艺干校、巢县黄师专和院南师范学校合并而成的安徽师范专科学校也并入安徽大学,成为师范专科部。同时,经济系调往复旦大学,园艺系调往浙江农学院,法律系调往华东政法学院。调整后的安徽大学分为师范、农学二院;同年,安徽大学各项工作重新走向正轨,教职员工达到499人,其中教师186人,在校大专学生967人。
1953年,学校又对部分系科进行了第三次调整,江苏师范学院化学系三年级学生调入本校化学系,本校数学系、教育系、历史系三年级学生调往华东师范大学。
1954年2月,政务院决定将安徽大学师范、农学两院分别独立建校,成立安徽师范学院(校址仍在芜湖)和安徽农学院(校址迁往合肥);原安徽大学物理系教职工及二、三、四年級的327名学生和中文、外语、数学、生物、化学部分教师加上学校部分管理干部搬迁到省会合肥,建设综合性大学。
1958年7月5日,国务院第七次会议决定曾希圣兼任合肥大学校长,张行言、孙陶林任副校长;7月21日,中共安徽省委决定成立合肥大学党委,由张行言任书记,方志明任第一副书记;8月25日,学校印发《关于启用印章的报告》,自即日起开始用安徽省人民委员会颁发之“合肥大学”钢质印章;9月16日,毛泽东主席视察安徽,为学校题写校名“安徽大学”,学校把9月16日定为校庆日;10月24日,学校印发《关于启用安徽大学印章事》,“合肥大学”已改名为“安徽大学”;10月13日启用安徽省人民委员会颁发之“安徽大学”钢质印章,原“合肥大学”印章同时作废上缴。1969年底,在全国高校撤并调整中,安徽省委决定将合肥师范学院的外语系并入安徽大学。
1978年,安徽大学被确定为“省属重点综合性大学”。1981年11月,哲学系的西方哲学和数学系的基础数学两个专业获得首批硕士学位授予权。1986年,学校陆续有法制史等7个专业获得硕士学位授予权。
1993年,安徽省委、省政府响应党中央和国务院的战略部署,在国家计委和教育部的具体组织领导和大力支持下,决定重点支持安徽大学进入国家“211工程”。
1996年,安徽大学通过“211工程”部门预审。1997年12月,安徽大学正式通过“211工程”立项审核。1998年,经省政府批准实施“211工程”建设项目。
1999年,国家计委批复同意安徽大学“九五”“211工程”建设计划;同年1月,学校入选第一批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2000年,安徽银行学校、安徽财政学校并入安徽大学。
2001年6月,在如期完成“211工程”、“九五”建设任务的基础上,顺利通过了国家统一组织的整体项目验收;同年,温家宝同志亲切接见了“全国十大扶贫状元”该校教师何家庆同志。
2002年11月7日和2003年9月17日,学校《“十五”“211工程”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和《仪器设备购置计划》分别通过了教育部专家组的立项审核和国家计委中国国际工程咨询公司专家组的考察评估。
2004年6月,学校《“十五”“211工程”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获得国家发改委批复,“十五”“211工程”建设项目正式在国家立项建设。2006年6月,顺利通过国家“十五”、“211工程”整体项目验收。2007年11月,学校以优秀成绩通过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
2012年,获批国家卓越法律人才教育培养基地。
2013年1月5日,安徽大学参与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出土文献与中国古代文明研究协同创新中心的揭牌仪式。8月,教育部与安徽省人民政府共建安徽大学协议会签文件正式颁发。按照共建协议,教育部将安徽大学发展建设纳入国家高等教育发展整体规划,给予直属高校同等待遇。
2014年7月,被教育部评为全国毕业生就业典型经验高校。2017年9月,入选国家“双一流”建设高校名单;11月,学校被评为第一届全国文明校园
2018年3月,入选教育部首批“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12月,安徽大学成为安徽省人民政府国家国防科技工业局共建高校。
2020年,Didier Astruc教授与安徽大学杂化材料结构与功能调控团队合作申请并获批科技部高等学校学科创新引智基地项目。4月,教育部批准安徽大学与美国纽约州立大学石溪分校合作举办“安徽大学纽约石溪学院”,该学院是安徽省获批的首个本科层次非独立法人性质中外合作办学机构;10月,被国家知识产权局、教育部确定为2020年度国家知识产权试点高校。
2021年,入选2022—2024年度安徽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基地名单;1月,安徽大学未来学院、安徽大学集成电路学院、安徽大学人工智能学院成立;6月,入选“古文字与中华文明传承发展工程”协同攻关创新平台;9月,入选特色基地(教育);9月7日,被教育部认定为第二批人工智能助推教师队伍建设试点单位。
2022年2月,被确立为“高校智慧思政实验基地”;同月,入选“国家智能社会治理试验基地”;4月15日,安徽大学大数据与统计学院正式成立;5月,“强光磁试验装置”项目在安徽大学正式启动建设;8月,加入全球中文学习联盟,成立金寨路校区管理委员会;9月9日,安徽大学大数据与统计学院揭牌成立;10月,安徽大学申报的自主无人系统技术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正式获批立项。
2023年3月,安徽大学成立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部;4月,安徽大学新增数字经济、量子信息科学、功能材料、电子封装技术、大数据管理与应用5个本科专业;5月9日,安徽大学滁州研究院揭牌成立。
2024年4月23日,安徽大学—安徽智氢氢能源先进技术研究院揭牌。11月,安徽大学绿色产业创新基地主体工程顺利通过完工验收。11月8日,安徽大学妇联成立。11月22日,安徽大学中柬学院揭牌成立。11月23日,安徽大学滁州研究院新材料研发中心、安徽大学——滁州华瑞微电子“车规级SiC功率芯片”联合研发中心揭牌。11月25日,安徽大学智能学部成立。智能学部成立前夕,具身智能研究院正式揭牌。
办学条件
院系设置
截至2023年11月,学校设有32个学院,91个在招本科专业,学科专业覆盖理学、工学、文学、历史学、哲学、经济学、法学、管理学、教育学、艺术学、交叉学科等11大门类。
学科建设
截至2024年3月,学校拥有2个国家级重点学科、25个省级重点学科,10个学科进入ESI排名全球前1%(4个学科进入前3‰);18个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以及1个博士专业学位授权类别,33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和1个硕士学位授权二级学科以及27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类别,14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2022年2月14日,材料科学与工程被评为“双一流”建设学科。
师资力量
截至2023年11月,学校现有教职工3360余人,其中专任教师2437人,副高以上专业技术职务者1142人;实质双聘院士4名;全职引育“国家杰青”“万人领军”等国家级领军人才73人次;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安徽省“海外高层次人才”“学术和技术带头人”等地方领军人才523人次。
教学建设
截至2023年11月,安徽大学拥有49个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总数并列全国地方高校赛道第2位),在课程方面,学校建有39门国家级一流课程(线下课程数居全国高校第10位)、2个国家级和43个省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4个国家级和9个省级实验教学(实训)示范中心、5个省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承建全国首个省级高校网络思想政治工作中心,成功入选国家智能社会治理实验基地(特色教育基地)。
截至2023年11月,学校本科生与研究生获省部级以上竞赛奖2200余项,位列全国“双一流”高校第63位,毕业校友获得“国家杰青”数位居全国高校第29位。
合作交流
截至2023年11月,学校与美、英、德、日等国家和地区的152所高校和科研机构建立了交流合作关系;学校与美国纽约州立大学石溪分校共建安徽省首个本科层次中外合作办学机构“安徽大学纽约石溪学院”,由杨振宁院士担任名誉院长并亲题院名;与智利圣托马斯大学、乌克兰哈尔科夫大学、阿塞拜疆巴库大学、白俄罗斯布列斯特国立大学合作建立4所孔子学院,其中智利圣托马斯大学孔子学院先后荣获“全球先进孔子学院”“示范孔子学院”荣誉称号,习近平主席访智期间曾亲切接见学校派驻的中方院长及教师代表;与俄罗斯、法国、波兰、日本、韩国、墨西哥合作高校共建有9个“中国中心”
截至2023年11月,学校与安徽省16个市签订了多层次的校市合作协议,与合肥市共建绿色产业创新研究院,与滁州市共建安徽大学滁州研究院,与合肥市经济技术开发区共建三创学院,与100多家大中型企业建立了紧密的合作关系,与1000多家企业保持多种形式的产学研合作关系。
学术研究
科研平台
截至2023年11月,学校建设了“强光磁集成实验设施”“信息材料与智能感知”实验室、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集成电路先进材料与技术产教研融合研究院等世界一流研究平台、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等17个高端创新平台以及安徽省实验室等38个省级科研平台。建有教育部首批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徽学研究中心。
科研成果
截至2023年11月,学校“新光波导材料”研究成果刊载在Science期刊;学校2023年获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39项,资助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持续位居省属高校本级首位;“双一流”建设以来,共获国家及省部级科研奖励94项。2023年获批国家社科基金项目38项。
学校人文社会科学优势明显,近3年获批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国家社科基金中华学术外译项目等立项数连续位居全省首位,其中2023年获批国家社科基金项目38项,居全国第28位;建有教育部首批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徽学研究中心,收藏徽州文书近8万件,牵头成立省高校创新联盟,协同省内高校成立新安医学、徽派建筑、徽州文献等分中心,引领带动全省高校徽文化研究、保护和传承;获批教育部首批国家语言文字推广基地,获教育部人文社科一等奖等5项;2个项目入选教育部首批新文科研究与改革实践项目立项名单;建成战国竹简珍稀文献研究与保护中心,“安大简”首期成果成书目前最早《诗经》版本,发布二期最新研究成果《论语》中两篇重要文献;《群舒文化研究》入选国家哲学社会科学成果文库;与清华大学、北京大学等12家单位一同入选第一批“古文字与中华文明传承发展工程”协同攻关创新平台;建成方以智研究中心,整理出版《方以智全书》填补相关领域重大空白。
安徽大学新型磁性材料与存储器件研究团队利用聚焦离子束微纳器件制备和原位洛伦兹电镜表征技术,首次实现了纳米条带存储器件结构单元中电流诱导磁斯格明子的写入、删除及寻址一体化精准操控,为构筑拓扑磁性存储器提供了原理性支撑,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在《自然·通讯》上。
学术资源
据2024年6月学校官网显示,安徽大学图书馆有全校各类纸质文献约380余万册(件)。分编流通的中外文图书约234万册,合订本报刊约22万册。安徽大学图书馆是全国古籍重点保护单位,藏有古籍文献约11.30万册(含《中华再造善本》全套),包括《四库全书》《四库全书续编》《四库存目丛书》《丛书集成》《册府元龟》《太平御览》《中华大藏经》《新修大正大藏经》等大型古籍丛书,14种古籍入选国家珍贵古籍名录。
据2024年6月学校官网显示,图书馆订购的各类电子文献数据库约140个(以子库数量计),中外文电子图书约172万余册,电子期刊约261万册,学位论文约733万册。其中大型数据库有:Elsevier SD电子期刊库、Wiley期刊库、Springer link、IEL、Web of Science、EBSCO、PQDT博硕论文库、ACS、APS、AIP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库、维普数据库、超星电子图书、人大复印报刊资料库、中国基本古籍库、国研网、CSSCI、CSCD、中文发现系统、中经网统计库、EPS全球统计数据/分析平台等。自建特色库有徽学文献全文数据库、馆藏古籍电子书、安大学位论文库等。
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创刊于1960年,安徽省教育厅主管,安徽大学主办,是面向全国的综合性学术期刊,双月刊,大16开,逢单月出版,国内外公开发行。是中文核心期刊(北京大学)、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中国社会科学院)、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来源期刊(南京大学)、RCCSE中国核心学术期刊(武汉大学)、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来源期刊、中国期刊网及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全文收录期刊。
《安徽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被国内外以下十余种重要检索性文摘和数据库收录:美国《乌利希期刊指南》(UPD)、《化学文摘》(CA)、《剑桥科学文摘》(CSA)、德国《数学文摘》(ZM),俄罗斯《文摘杂志》(AJ)和《中国数学文摘》、《中国物理文摘》、《中国生物学文摘》、《中国无机分析化学文摘》、《电子科技文摘》、《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JED)、《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中国核心期刊(遴选)数据库》、《中文电子期刊服务》(CEPS)等。是全国中文核心期刊(北京大学图书馆)、中文科技核心期刊(科技部)。
校园文化
学校标志
安徽大学校徽原制定于80年代后期。校徽总体上为圆形,中心图案系学校教学主楼的变形、“1928”系学校创建年份,象征学校的历史;“安徽大学”中英文文字分别呈弧状围绕中心图案上下。
2003年9月,安徽大学启用了由艺术系教师设计的新的校徽图案。本着连续、稳重、现代和简洁的原则,新校徽保持了原校徽的圆形构图(取“通达”、“圆通”之意),保留了原校徽使用的毛泽东手书校名,校名的英文译名及建校时间,还保留了学校重建后教学主楼这一标志性建筑作为构图主体,并作适当变形,使其既保持原有的纵深、重叠、延展等基本特点,又与新建磬苑校区的主体建筑群由东向西眺望之景观相似,以示新老校区文化一脉相承,楼的外形像书、像皇冠,楼前加上一组半圆形树冠,更显高大、深远而生机盎然。
1958年9月,毛泽东同志来皖视察,15日到达合肥。兼任校长的安徽省委第一书记曾希圣向毛泽东同志请示了两件事:一是安徽省省会是否迁往芜湖;二是为开学在即的学校题写校名。毛泽东同志忙完了一天的视察,兴致很浓,于16日深夜欣然命笔,一连写了4幅“安徽大学”校名,并给校长曾希圣同志写了一封信:
曾希圣同志:
校名遵嘱写了四张,请选用。沿途一望,生气蓬勃,肯定是有希望的,有大希望的。但不要骄傲,以为以为如何?合肥不错,为皖之中,是否要搬芜湖呢?从长考虑,似较适宜,以为如何?
毛泽东
一九五八年九月十六日
精神文化
“至诚至坚;博学笃行”
此8字中,有6字出自《礼记·中庸》。“至诚”是传统儒家的最高道德境界;“博学”、“笃行”则被注为“诚之目”,是达到“至诚”境界的行为指南。“至坚”2字提炼自学校乃至时代对人的品格要求,同是达到“至诚”境界不可或缺的意志力因素。就今天来说,“至诚至坚”是指以诚实、诚信和坚毅、坚定为目标的人生修养过程,可视为对人“德”的要求;“博学笃行”是指以渊博、深厚和笃实、诚笃为指标的学行态度,可视为对人“才”的要求。“至诚至坚,博学笃行”8字联系起来解读,虽不外乎“德才兼备”的意思,但通过对“诚”、“坚”、“博”、“笃”的强调,突出了对学习目的实践和对人成才的道德要求。
安徽大学校训制定于1996年底。1998年,学校在筹办建校70周年纪念活动期间,邀请中国当代佛学家、社会活动家、书法家赵朴初先生题写了校训。
安徽大学校歌于1933年创作,由安徽大学校长程演生先生作词,上海国立音专(上海音乐学院前身)萧友梅先生作曲。
社团文化
校区情况
截至2023年11月,安徽大学有磬苑、龙河、史河路和泗州路4个校区,另租用安徽财贸职业学院蜀山校区、安徽涉外经济职业学院金寨路校区。
磬苑校区
地址:合肥市经济技术开发区九龙路111号
磬苑校区校园风格体现现代综合大学的格调,同时体现出安徽大学的办学传统和理念;总体规划不仅将“现代、生态、徽派”作为基本要求,而且善于利用自然条件和校区环境,“借势、借湖、借路”;俯视新校区全景,恰似古磬之形,而磬为古代礼乐文化的代表乐器之一;礼乐教化,育人之道也;这就是新校区之名“磬苑”的来由。磬苑校区建有文典阁、体育馆、艺术楼、笃行南楼、行知楼等设施。
龙河校区
地址:合肥市蜀山区肥西路3号
龙河校区属于安徽大学的老校区,分有文学院、历史系、哲学系、商学院(MBA)、管理学院(MPA)、高等教育研究所、徽学研究中心的研究生和博士生,以及国际教育学院的留学生建春晖亭、鹅池、二食堂、三食堂等设施。
泗州路与史河路校区
泗州路校区地址:合肥市瑶海区泗州路40号。
史河路校区地址:合肥市蜀山区史河路8号。
安徽大学江淮学院是经教育部批准由安徽大学主办,纳入第二批本科录取的全日制普通高等教育本科院校。目前,学院拥有史河路、泗州路两个校区。
行政管理
现任领导
历任领导
校园环境
文典阁
磬苑校区的文典阁以安徽大学首任主政(1928)刘文典之名为名,一者,可令我辈后学铭记先贤创立之功德;再者,“文典”乃文献典藏之省称,与图书馆功能一致。
艺术楼小剧场
艺术楼小剧场是磬苑校区比较有特色的建筑,bigger比较高的话剧、音乐表演都离不开它。
校友情况
所获荣誉
参考资料
学校简介.安徽大学.
历史沿革.安徽大学.
学校简介.安徽大学.
最新修订时间:2024-12-10 13:22
目录
概述
历史沿革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