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璲(1344—1380),明代书法家。字仲珩,
宋濂次子,祖籍
金华傅村潜溪,随父入籍
浦江(今属浙江)。10岁通《春秋》。稍长,博雅善诗文,尤精于书法,研摩梁代《草堂法师墓篆》及吴《皇象三段石刻》,几至废寝忘食,自此得悟笔法。洪武十三年,璲因侄慎坐
胡惟庸案,蒙受株连被杀。璲之书法各体尽皆精妙,时与
宋克、
宋广齐名,
小篆称明朝第一。
诗律工整,与
义乌王祎之子
王绅,并称“婺中二隽”。故宫博物院藏有其书《
敬覆帖》。
宋璲精篆书、隶书、
真书、草书。曾见梁草堂法师墓篆及吴天玺元年(276年)
皇象书三段石刻,观之至忘寝令,遂悟笔法。大篆纯熟姿媚,
小篆之工为明朝第一。
宋濂每见佳处便曰:“写老夫名足可传世矣。”高皇谓:“小宋字画犹媚,如美女簪花。”行书亦有气韵。草书出入变化,不主故常,又非株守一格。笔法沉顿雄快,兼篆、籀,急就之能,不独步骤旭、素也。
元
至正四年甲申(1344),浙江浦江人、
翰林学士承旨、书法家宋濂的次子出生,取名宋璲,字仲珩(按明史作燧字伯珩)。生在这样的家庭,不用说用功于诗书学问等方面自不待言。成人后宋璲有诗名,并在洪武九年(1376)官中书舍人,中书舍人在明代属内阁中书科,掌书写诰敕、制诏、
银册、
铁券等。宋璲被人称道,还是在书法方面,精篆、隶、真、草书,
小篆得“二李”遗意,许为明代第一。“尝见梁草堂法师摹篆及吴天玺元年(276)皇家三段石刻,观
之至忘寝食,遂悟笔法(明
何乔远《
名山藏》)。”宋濂有时看到儿子写到佳处,叹道:“写老夫
名足可传世矣,”每读到此常使人发笑,宋璲不用
父名书已传世,足见宋濂过于迷信自己了。
明洪武九年(1376),以楷书召为中书舍人,与侄
宋慎同为廷官。时人以宋濂祖孙三代并官内廷,深为称羡。一日,太祖以半片
蟠桃核命其作文,璲书写于桃核片上,人称“双绝”。
明洪武十三年(1380),丞相
胡惟庸因“谋反”罪被杀,
右丞相汪广洋也因涉此案赐死。太师
李善长与
陆仲亨等人“以功大不问”。此案一时株连一万五千余人。宋璲侄
宋慎当时也供奉内廷,为仪礼司序班,祖孙、父子当时还因共官内廷而引起许多人的艳羡,这时宋慎因与胡惟庸有牵连而获罪,宋璲连坐与宋慎并死。宋濂保全性命,全家谪
茂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