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惟庸
明朝初年宰相
胡惟庸(?-1380年2月12日),字子中,南直隶凤阳府定远县(今安徽省滁州市定远县)人,明朝初年宰相,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位宰相。
人物生平
投奔太祖
胡惟庸在投奔明太祖之前生平不详,是南直隶凤阳府定远县(今安徽省滁州市定远县)人。
元至正十五年(1355年),胡惟庸在和州归附明太祖朱元璋,被授予元帅府奏差一职,不久转任宣使。
至正十七年(1357年),胡惟庸担任宁国县主簿,不久进升知县。
至正二十四年(1364年),胡惟庸迁任吉安府通判。
至正二十六年(1366年),胡惟庸升任湖广按察佥事。
至正二十七年(1367年),胡惟庸贿赂李善长二百黄金,于是经李善长推荐,担任太常寺少卿,不久升任太常寺卿。
任职中枢
明洪武三年正月二十一日(1370年2月17日),拜为中书省参知政事
洪武四年正月二日(1371年1月18日),李善长告老还乡,汪广洋担任右丞相,胡惟庸取代汪广洋任中书左丞。
洪武六年(1373年)正月,右丞相汪广洋被贬为广东行省参政。明太祖因丞相人选难觅,所以很长一段时间不设丞相,胡惟庸于是独专中书省事务。七月十三日(8月1日),胡惟庸升任中书右丞相。九月五日(9月21日),明太祖授胡惟庸特进荣禄大夫。
洪武十年九月二十六日(1377年10月28日),胡惟庸升任左丞相,汪广洋又被任为右丞相。
骄纵跋扈
自从杨宪被诛后,明太祖认为胡惟庸有才干,很宠信他。胡惟庸也自觉奋进,曾以遇事小心谨慎博得明太祖欢心,进一步获得明太祖的宠信。胡惟庸为此当了多年独相,生杀废黜大事,有的不报告明太祖便独断专行。内外各部门的奏章,他都先拿来看,凡是不利于自己的,便扣下不上呈。各方面热衷功名之徒,以及失去了职位的功臣武夫,竞相奔走于其门,贿送金帛、名马、玩好之物,不可胜计。大将军徐达极恨胡惟庸的奸恶,向明太祖进言其恶行。胡惟庸于是诱惑徐达的守门人福寿,图谋害徐达,但被福寿揭发。
洪武八年(1375年)正月,刘基生病,明太祖派胡惟庸带医生探视,胡惟庸便对刘基下毒。刘基死后,他更加无所顾忌。他与太师李善长相勾结,将哥哥的女儿嫁给李善长的侄子李佑为妻。学士吴伯宗弹劾胡惟庸,差点大祸临头。此后,胡惟庸权势更盛。
洪武十二年(1379年),在胡惟庸定远老家的井中,突然生出石笋,出水数尺深,献媚的人争相说这是祥瑞之兆。他们还说胡惟庸祖父三代的坟墓上,晚上都有火光,照亮夜空。胡惟庸更加高兴和自负,从此有了异心。
心怀异志
洪武六年(1373年)正月,吉安侯陆仲亨从陕西回来,擅自乘坐驿车。明太祖大怒,责骂他说:“中原在战乱之后,人民刚刚复业,驿站户买马非常艰难。如果大家都像你这样,人民就是将子女全部卖掉,也不能供给。”责令他到代县捕盗贼。
平凉侯费聚奉命安抚苏州军民,整天沉溺酒色。明太祖大怒,责令他往西北去招降蒙古,他无功而返,明太祖又严厉斥责他。两人都非常害怕。胡惟庸便暗中对两人威逼利诱。两人一向愚勇,见胡惟庸正专权用事,便与他秘密往来。两人曾到胡惟庸家饮酒,酒酣时,胡惟庸屏退左右,对他俩说:“我等所干的事多不合法,一旦被发觉将怎么办?”两人更加惶恐。胡惟庸于是将自己的主意告诉了他们,令他们在外面收集兵马。
在中书省的时候,胡惟庸又与陈宁阅览天下兵马簿籍,令都督毛骧将卫士刘遇贤和亡命之徒魏文进收为心腹,说:“我会用得着你。”太仆寺丞李存义是李善长的弟弟,胡惟庸的女婿李佑的父亲,胡惟庸令他暗中游说李善长。李善长年纪已老,不能坚决拒绝,开始不同意,后来便依违其间了。胡惟庸更加以为事情可以成功,于是派明州卫指挥林贤出海招引倭寇,与他们约定日期相会。又派元旧臣封绩致书元朝,向元朝嗣君称臣,请求出兵做外应。这些事都还没有发出。洪武十二年(1379年),胡惟庸的儿子坐马车奔驰过市,坠死于车下,胡惟庸将驾车的人杀死。明太祖大怒,命他偿命。胡惟庸请求用金帛补偿驾车人家,明太祖不许。胡惟庸害怕了,便与御史大夫陈宁、中丞涂节等人图谋起事,密告四方以及依从于自己的武臣。
事败见诛
洪武十二年九月二十五日(1379年11月4日),占城国来进贡,胡惟庸等人不报告明太祖。宦官出来见到了,便进宫奏告明太祖。明太祖大怒,下敕令责备中书省臣。胡惟庸和汪广洋叩头谢罪,但暗暗地将罪过归咎于礼部,礼部大臣又归咎于中书。明太祖更加愤怒,将各臣僚全部关押起来,究问为首主持的人。不久,赐汪广洋死,汪广洋的妾陈氏为他陪死。明太祖问知陈氏乃是被入官的陈知县的女儿,大怒说:“被没入官的妇女,只给功臣家。文臣怎么得到?”便颁下敕令命法司调查。于是胡惟庸以及六部属官都应当被判罪。
洪武十三年正月二日(1380年2月8日),涂节便将祸变上报,告发胡惟庸。御史中丞商暠当时被贬为中书省吏,也告发了胡惟庸的阴谋。明太祖大怒,下令廷臣轮番讯问,词语连及陈宁、涂节。正月六日(2月12日),廷臣说:“涂节本来参预阴谋,见事情不成,这才将变乱上告,不可不杀。”于是,明太祖下令诛杀胡惟庸、陈宁和涂节。
死后余波
胡惟庸死后,他造反的阴谋还没有全部暴露,到洪武十八年(1385年),李存义被人自首告发,得以免死,安置在崇明(今上海市)。洪武十九年(1386年)十月,林贤狱案办成,胡惟庸通倭的事才显了出来。
洪武二十一年(1388年),蓝玉征讨沙漠,抓获封绩,李善长不奏告明太祖。洪武二十三年(1390年)五月,事情败露,将封绩逮捕,审出当时情况,胡惟庸的逆谋进一步大显。正好李善长的家奴卢仲谦自首告发李善长和胡惟庸往来情况,而陆仲亨的家奴封贴木也自首告发陆仲亨与唐胜宗、费聚、赵庸三侯与胡惟庸共谋不轨。明太祖大发雷霆之怒,肃清逆党,词语相连,被诛杀者达三万余人。于是做《昭示奸党录》,布告天下。此案株连蔓引,直到数年之后,还没有清除干净。
主要影响
胡惟庸为相多年,凭着皇帝的宠信,瞒上欺下,结党营私,为所欲为。或内外诸司上书言事,必先取阅,与己不利的就匿而不报;或军政大事不上报皇帝,就自行决定执行。他手中操纵着生杀黜陟之大权,忠臣义士敢于直言者,皆遭到胡惟庸的陷害。朝野之中,人人畏惧。心中虽恨,但口不敢言。地方上一些不学无术而又想谋个一官半职的人,争相走其后门,朝中功臣武将中那些失职犯法的人也多有贿赂。胡惟庸家中,来路不明的金银财宝、名马玩好,数不胜数。
“胡党”而受株连至死或已死而追夺爵位的开国功臣有李善长、南雄侯赵庸、荥阳侯郑遇春、永嘉侯朱亮祖、靖宁侯等一公二十一侯。胡惟庸被杀后,明太祖遂罢宰相,革中书省,并严格规定嗣君不得再立宰相;臣下敢有奏请说立者,处以重刑。宰相废除后,其事由六部分理,皇帝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中央集权得到进一步加强,这一举措对以后500余年的政治体制产生了深远影响。
历史评价
明太祖朱元璋:①胡惟庸私构群小夤缘为奸,或枉法以惠罪,或挠政以诬贤,因是发露,人各伏诛。(《明太祖实录》引)②奸臣胡惟庸等擅作威福,谋为不轨,僣用黄罗帐幔,饰以金龙凤文。(《明太祖实录》引)③惟庸与宁,自广洋去后,独署省台,协诚匡济,举直错枉,精勤不怠。(《明太祖文集》)
韩宜可:三人(胡惟庸、陈宁、涂节)险恶似忠,奸佞似直,恃功怙宠,内怀反侧,擢置台端,擅作威福。(《明史》引)
刘基:譬之驾,惧其偾辕也。(《明史》引)
吴伯宗:胡惟庸罪状,不宜独任以政,恐滋久为国大蠹。(《殿阁词林记》引)
王世贞:惟庸为人雄爽有大略,而阴刻险鸷,众多畏之。(《弇州别集》)
查继佐:雄爽有大略,性阴刻险鸷。(《罪惟录》)
张廷玉等:①有明一代,巨奸大恶,多出于寺人内竖,求之外廷诸臣,盖亦鲜矣。当太祖开国之初,胡惟庸凶狡自肆,竟坐叛逆诛死。(《明史》)②明初设中书省,置左右丞相,管领枢要,率以勋臣领其事。然徐达、李文忠等数受命征讨,未尝专理省事。其从容丞弼之任者,李善长、汪广洋、胡惟庸三人而已。(《明史》)
三韩曹去晶:汉朝如王莽、董卓、梁冀、曹操之流,唐朝如李林甫、安禄山、卢杞、宋泚之辈,宋朝如王安石、贾似道、蔡京、童贯之徒,明朝如胡惟庸、汪广洋、蓝玉、宸濠之类,有应堕畜道者,已久矣送转轮托生;有永沉地狱者,皆发十八司受种种之罪孽。(《姑妄言》)
蔡东藩:忮刻者必喜阿谀,故杨宪、汪广洋、胡惟庸诸人,陆续登庸,虽依次黜戮,而误国已不少矣。刘基有先见之明,犹遭毒毙,俭人之不可与共事,固如此哉!然亦未始非太祖好谀之过也。(《明史演义》)
轶事典故
据《已疟编》记载,胡惟庸饲养了很多猢狲,它们身着人的衣冠,有客人来就让它们上茶敬酒,还令它们拜跪、作揖、让坐,吹奏竹笛,声音特别优美,又能持红绸跳舞,因此人们称它们为“孙慧郎”。
人际关系
侄女:胡氏,嫁李善长的侄子李佑为妻。
人物争议
明代史籍中关于胡惟庸案的记载多有矛盾, 主要有两种说法。一是中丞涂节觉得谋反不会成功,而自首投案。二是胡惟庸诡言其后院井中忽出甘泉,请朱元璋驾幸参观。暗中却调兵入府,藏于复壁之间,屏风之后,花木丛中。俟朱元璋一到,齐出掩而杀之。但要想人不知,除非己莫为。此事为宫中守西华门的内侍云奇得知。云奇遂冒死拦驾,但由于气郁于胸,口不能言,被朱元璋命左右乱杖打开,胳膊都快要断了,还用手指着胡惟庸的府第。朱元璋疑心顿起,登皇城楼眺望胡府,但见花树丛中,兵甲林立。朱元璋急发禁兵包围了胡府,一网打尽。
因此,关于胡惟庸是否确实谋反,当时便有人怀疑,明代史学家郑晓、王世贞等皆持否定态度。也有学者指出:所谓的胡惟庸案只是一个借口,目的就在于解决君权与相权的矛盾,结果是彻底废除了宰相制度。
晚明学者钱谦益说:“云奇之事,国史野史,一无可考。”《明史》说“惟庸既死,其反状犹未尽露”。后世怀疑这根本是朱元璋对相权威胁君权恐惧,故引发杀机,甚或滥杀无辜。早在洪武十一年(1378年),朱元璋就命令以后臣下上奏书,不许“关白”中书省(大臣奏事时,中书省不必知道)。洪武十三年(1380年)废除丞相制度之举,只是不许“关白”中书省的延续,意思是大权独榄,集自古以来皇权、相权于一身,从此六部尚书直接对皇帝负责。洪武二十八年(1395年)六月,太祖御奉天殿,敕谕文武群臣说:“自古三公论道,六卿分职。自秦始置丞相,不旋踵而亡。汉、唐、宋因之,虽有贤相,然其间所用者多有小人专权乱政。我朝罢相,设五府、六部、都察院、通政司、大理寺等衙门,分理天下事务,彼此颉颃,不敢相压,事皆朝廷总之,所以稳当。以后嗣君并不许立丞相,臣下敢有奏请设立者,文武群臣即时劾奏,将犯人凌迟,全家处死。”
史料索引
张廷玉等《明史·卷三百十八·列传第一百九十六》
王世贞《弇州别集·胡惟庸》(《国朝献徵录·卷十一》引)
影视形象
最新修订时间:2024-10-11 21:04
目录
概述
人物生平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