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美
2010年中国林业出版社出版的图书
完美主义研究》是2010年8月由中国林业出版社出版发行訾非马敏著作的实体书。
作者简介
訾(zī)非,男,1970年11月生,安徽滁州市人。2003年毕业于佐治亚大学教育心理托兰斯创造力和资优研究中心,获博士学位。2003年5月-2005年5月为北京大学心理系博士后。现为北京林业大学人文学院心理系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中国心理学会注册心理师北京市社会心理学会理事。主要研究领域为人格心理学审美心理学与表达性心理治疗,在完美主义与强迫性人格障碍心理咨询与治疗方面做出了长期的努力,探索建立了针对完美主义和强迫性人格的感受分析咨询模式。
马敏,女, 1984年6月生,山西大同人,北京林业大学心理系硕士研究生,国家职业心理咨询师(二级),中国心理卫生协会会员。主要研究领域为完美主义人格及青少年心理问题。
内容提要
本书是心理学理论著作,主要内容包括对完美主义心理现象的理论分析以及作者近十年来主持的完美主义实证研究项目的论文和研究报告。作者试图把科学心理学的定量研究方法、社会科学中的质性研究方法以及思辨的方法结合起来,全面地探究完美主义心理。本书面向的主要读者是学术领域的研究者,尤其是心理学研究者。但是本书的大部分内容对于心理咨询工作者和一般的读者也有可读性。
本书是国内完美主义研究领域第一部学术专著,书中提出了人类不完美感的发展阶段理论、完美动机的四模式理论、动机叠加理论、儒家文化与完美主义的关系理论等富有创新性的观点。通过阅读本书,读者能够了解到:什么是完美主义,完美主义哪些表现特点,完美主义的发生规律,完美主义对个人生活、社会文化和组织管理的影响,以及针对完美主义的心理咨询方法。
本书分成五篇。第一篇,理论研究,系统分析了完美主义心理的发生、发展和特点,完美主义心理与社会文化的关系,以及完美主义研究的历史渊源。第二篇,质的研究,采用质性研究方法的研究报告。第三篇,完美主义的问卷测量,为作者编制、修订的用于定量测量完美主义这个概念的心理测量工具。第四篇,定量研究,作者及其指导的学生完成的完美主义定量研究报告。第五篇,完美主义的感受分析咨询,作者在本篇系统介绍了自己设计的一种针对完美主义的心理咨询与治疗模式。另外,本书还收录了作者修订编制的各种完美主义问卷及其使用手册。希望通过这部著作,向读者展示完美主义研究的成果,吸引更多的研究者投入完美主义心理的研究工作。
关于完美主义的思考
完美主义是一种复杂的心理现象,它的产生离不开所处的社会、时代,离不开人的肉体状况的限制,离不开人的遗传、神经和内分泌等方面的因素。
完美主义研究》的作者综合了多种方法,从人格和社会的层面对完美主义作了系统探究。在我们这个不论从宏观上还是从微观上都随处可见完美主义的时代,訾非博士及其团队的研究成果具有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从他们的研究方法和成果中,我看到了科学态度与人文精神的良好结合。
渴望完美是人类共有的动机之一,但“完美主义”只是一部分人类的特点。在心理学上,完美主义指一种以强烈的“不完美焦虑”为特点的认知-情感模式。这种模式,如果从哲学的角度分析,可以视作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之间的失衡,是过度理性化导致的非理性状态,是科学的工具理性改造世界的能力局限性的表现。任何社会实践活动的成功,即个人精神价值向社会价值的转化,取决于价值理性与工具理性的统一。“完美主义者”沉溺于工具理性的完整性和自洽性所带来的美好感受中,而不愿接受“不美”的现实。
佛家的一些思想对于分析完美主义也可资借鉴。从缘起的过程看,种种贪嗔痴迷的妄念,产生了无明烦恼和不理智的思维。无明的思维,产生了要去做某种行为的意识念想,由此产生了眼耳鼻舌身和心意(六根)对身外世界的各种分别判断。对身外世界的分别判断,导致了分别心,便有了喜爱或不喜爱的取舍。由于这种分别取舍的思维,产生对自己喜爱的事物更加执著、对不爱的事物愈加排斥的心理和行为。由于这种偏好的心理,于是对于苦、乐等感受产生种种执著的认定。由此产生了过于固定的价值观,比如什么是美什么是丑,什么是好什么是坏,产生了各种自以为是的定义。由于这些价值取向的定义,便驱动自己进行各种行为活动,以取得这样的价值,完成自己的自我意识。由于执著于自我感觉和自我意识,使自己的行为活动积累产生不同的后果,从而使人生活于某种主观创造的世界中。完美主义便是这种执着于主观世界的生存方式的极端体现。
人们在不断变化的生活状态中前行,完美主义是生活中妄念激起的波浪、痴迷心开出的花、执着凝结的冰岩。识冰池而全水,藉阳气以消融。冰融则水流润,方呈溉涤之功。妄尽则心灵通,始发通光之用。把追求结果的完美转变为体验生命的真实过程是克服完美主义的良方。人们在有限的、暂时的时空中生活。在客观必然性和主观能动性的交织中,得到或美好、或遗憾的体验。当我们做一件事情的时候,只要怀着喜乐与感恩面对世界,我们就会对人对己有一定的宽容之心,就会收获成功、幸福和愉悦。
完美主义研究》是訾非博士及其研究团队十多年来关于完美主义的研究所取得的成果,填补了国内空白。完美主义研究成果,将对学者和大众都有所启发。学会欣赏别人和善待自己,是克服完美主义的重要途径。的确,当一个人能与他人有效地沟通,拥有从容淡定的自信与内在心识,获得足够的社会支持和自我安慰,来自内心和人际方面的压力便会得到缓解,对人对己就不易采取苛责的态度,就会用心中的慈爱和理性的思维对待自己的生活状态。
完美主义研究》中,作者提出了人类不完美感的发展阶段理论、完美动机的四模式理论、动机叠加理论、儒家文化与完美主义的关系理论等富有创新性的观点。作者把人的心理活动近似概括为四个层面:行为、念头、感受和躯体感受。人的注意通常放在念头的层面,并经常转移到外在行为的层面。感受分析咨询帮助来访者把注意力从念头的层面返回到感受和躯体感受的层面,直面行为和想法背后的感受。感受分析是作者面向完美主义和强迫性人格者的心理咨询实践中建构的一套咨询模式。感受分析的理念是:直面感受,跟踪与体验感受。感受分析的目标是:把自我从感受的奴役中解放出来,与感受平等沟通。
阅读《完美主义研究》,我体会到:完美既然只是一种心理感受,一种念想,那么放下执着与分别心,就能回归素朴的心灵,这素朴的心灵也即所谓的“平常心”。
平常心正是我们追求完美过程中的理想的生活态度。
2010年6月16日
参考资料
最新修订时间:2023-06-27 13:07
目录
概述
作者简介
内容提要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