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基础理论名词。亦称胸气、大气、胸中大气。宗气积于胸中,是以肺从自然界吸入的清气和脾胃从饮食物中运化而生成的水谷精气为其主要组成部分,相互结合而成。宗气的生成直接关系到一身之气的盛衰。宗气在胸中积聚之处,《灵枢·五味》称为“气海”,又名为
膻中。
宗气的生成有两个来源,一是脾胃运化的水谷之精所化生的水谷之气,一是肺从自然界中吸入的清气,二者相结合生成宗气。因此,脾的运化转输功能和
肺主气、司呼吸的功能是否正常,对宗气的生成和盛衰有着直接的关系。
宗气聚于胸中,通过上出
息道(
呼吸道),贯注心脉及沿三焦下行的方式布散全身。《灵枢·邪客》说:“宗气积于胸中,出于喉咙,以贯心脉,而行呼吸。”宗气一方面上出于肺,循喉咙而走息道,推动呼吸;一方面贯注心脉,推动血行。三焦为诸气运行的通道,宗气还可沿三焦向下运行于脐下丹田,以资先天元气。此外,《灵枢·刺节真邪》中还指出宗气可由气海向下注入气街(足阳明经脉的
腹股沟部位),再下行于足。
宗气贯注于心脉之中,促进心脏推动血液运行。因此,凡气血的运行,心搏的力量及节律等皆与宗气有关。宗气充盛则脉搏徐缓,节律一致而有力。反之,则脉来躁急,节律不规则,或微弱无力。虚里之脉可候宗气的盛衰。《素问·平人气象论》说:“
胃之大络,名曰虚里,贯膈络肺,出于左乳下,其动应衣(手),脉宗气也。”虚里穴发于左乳下,相当于
心尖搏动的部位,可以依据此处的搏动来测知宗气的盛衰:若其搏动正常,是宗气充盛之象;若其搏动躁急,引衣而动,是宗气大虚;若其搏动消失,是宗气亡绝。目前在临床上更多的是从脉象来测知宗气的旺盛和衰少。由于宗气助心脉之血气的运行,所以宗
气不足则往往导致血行瘀滞,凝而留止的
病理变化。
由于宗气对呼吸运动及血液循行都有推动作用,因而可以影响到人体的多种生理活动,凡
气血运行、肢体寒温和活动、视听等感觉、言语声音及脉搏强弱节律等,都与宗气盛衰有关。《读医随笔·气血精神论》说:“宗气者,动气也。凡呼吸、语言、声音,以及肢体运动,筋力强弱者,宗气之功用也。”
另外,宗气作为后天生成之气,对先天元气有重要的资助作用。借三焦为通道,元气自下而上运行,散布于胸中,以助后天之宗气;宗气自上而下分布,蓄积于脐下丹田,以资先天元气。
先天与后天之气相合,则成一身之气。由于禀受于父母的
先天之精的量是有限的,其
化生的元气也是一定的,因而一身之气的盛衰,主要取决于宗气的生成,而宗气的生成,又取决于脾、肺两脏的功能是否正常及
饮食营养是否充足。因此,一身之气的不足,即所谓
气虚,在先天主要责之肾,在后天主要责之脾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