宠辱不惊(拼音:chǒng rǔ bù jīng)是一则来源于文人诗作的成语,该成语最早出自于西晋潘岳《
在怀县作二首》其二。
成语出处
宠辱易不惊,恋本难为思。(西晋·
潘岳《在怀县作二首》诗其二)
阮光禄在东山,萧然无事,常内足于怀。有人以问王右军,右军曰:“此君近不惊宠辱,虽古之沉冥,何以过此。”(南朝宋·刘义庆《
世说新语·栖逸》)
唐高宗时,承庆典选校百官,有一官督漕运,遭风失米,承庆考之曰:“监运損粮,考中下。”其人容色自若,无言而退。承庆重其雅量,改注曰:“非力所及,考中中。”既无喜容,亦无愧词。承庆嘉之,又改曰:“宠辱不惊,考中上。”(宋·欧阳修等《
新唐书·卢承庆传》)
成语故事
唐朝大臣
卢承庆学识渊博,才华出众,很小就继承了父亲的爵位。由于他为官清正,很受唐太宗信任,被任命为吏部“
考功员外郎”,主要负责给官吏们进行考评,属于吏部。虽然卢承庆算不上位高权重,但考评结果关系到每位官员的仕途升迁,所以这个职位也算举足轻重的了。卢承庆上任后,一直兢兢业业,公正、负责地对待官吏的考评。
有一年,一位管理漕运的官员在督运粮草时,遇上大风,导致运粮的船只沉没。年度考核中,在给那位运粮官评定等级时,卢承庆给了一个“监运损粮,考中下”的评语。那位官员听完后,神色自若,一言不发地退了下去。
卢承庆对他的气度和修养颇为欣赏,转而一想:“粮船沉没,也不完全是他个人的责任,碰上这样的事情,只怕回天乏力啊,评为‘中下’,恐怕不合适。”于是他把那人叫了回来,对他说道:“损失粮草非人力所能及,考中中。”随之把评语改了过来。那位官员听他这样评价自己,既没有发表意见,也没有因此而流露出半点高兴的神情,更没有说什么感激之类的客套话,只是不声不响地站在那里,不置可否。这样一来,卢承庆更加钦佩他的涵养,不禁脱口而出:“好,宠辱不惊,遇事从容,难得难得!”当即又把对他的评语改为:“宠辱不惊,考中上。”这件事一时被传为美谈。
其实,卢承庆本人也是一个遇事宠辱不惊的人。他认为,一个官员,应该为国尽忠,官职高低都无所谓。卢承庆一生仕途大起大落,唐太宗在位时,他官运亨通,处处得宠,最初他担任考工员外郎,后又任过雍州别驾、尚书左丞,最后还当过兵部侍郎。唐高宗登基后,由于他老说实话,得罪了皇上,获罪被贬去做简州司马,他也一点没感觉到窝火。后来,朝廷把他又调回朝中当刑部尚书,卢承庆也没有因此特别高兴。之后又升迁、被贬,一直起起落落,命运坎坷。但他都能坦然面对,心情始终平静如水,并不因起落无常而改变自己为人处世的原则。
对宦海沉浮是如此,对生死也是如此。到了晚年病危的时候,卢承庆把儿女们叫到床前嘱咐说:“人有生死,如同日有起落。我死后,一切从简,弄块碑,写上生年卒日就可以了。”
成语寓意
《
幽窗小记》中曾经记录了这样一副对联:“宠辱不惊,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望天空云卷云舒。”这句话的意思是说,为人做事能视宠辱如花开花落般平常,才能不惊;视职位去留如云卷云舒般变幻,才能无意。这可以说是更加全面、透彻与精辟地解释了“宠辱不惊”的含义,甚至还有一种延伸开去的意味。
宠辱不惊,可谓是一种中庸的处世心态,既不自命清高,也不妄自菲薄;既不清心寡欲,也不声色犬马;既不吹毛求疵,也不委曲求全。在现实生活中,要想做到去留无意、宠辱不惊,可不是件容易的事。从古到今,总有许多人在“活得很累”的哀叹声中从握拳而来到撤手而去,一生都在不堪重负中度过。是非、成败、得失让人们或喜、或悲、或忧、或惧,一旦所欲难以实现,所想未能成功,希望变成幻影,往往会很失落。人们应当以一种博大的胸怀对待人生路上的顺利与挫折,让一切顺其自然。以超然的心态看待苦乐年华,以平常的心境面对一切荣辱得失。不做作,不掩饰,洒脱不羁,襟怀坦荡。
成语用法
“宠辱不惊”意为受宠受侮都不在乎。也可引申为获得荣誉和赞赏与遭到打击貶降都不为所动。形容把个人的得失置之度外。该成语在句子中一般充当谓语、宾语;含褒义;用以形容人豁达的性格。
明·熊大木《
杨家将演义》四八回:“吾辈持戟负戈,吃惊受恐,有甚好处。倒不如此辈,宠辱不惊,理乱不闻。”
高阳《清宫外史》下册:“不过他经历的大风大浪太多,虽然未到宠辱不惊,名利皆忘的境地,却已能淡然置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