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歌
乐清民间文化
对歌,又名斗歌、对口白、唱口白、文播台,是乐清民间文化的一朵奇葩,其腔调唯配以乐清方言(西乡)才珠联璧合。每逢元宵佳节,人们都要聘请艺人去演唱“对歌”。相传为光绪年间闻福臻所创。
活动介绍
对歌,在乐清柳市一带,有一种独特的曲艺形式叫“对歌”,也称“斗歌”。每逢元宵佳节,人们都要聘请艺人去演唱“对歌”。相传为光绪年间闻福臻所创。《闻宅宗族谱.福臻翁传记》载称:“……通宵达旦,互相斗歌,无论提唱何书,辄通遍背诵,莫差一字……”。每当演唱“对歌”时,由一人在台上演唱,俗称“坐台”,台下听众根据坐台所唱的内容可自由上台陪唱、对唱或斗唱,俗称“陪台”。坐台根据陪台所问,在“咚咚”五声鼓响之后,就要一一予以回答。所答内容既要切合实际,又要隅句押韵。否则就算输了。演唱内容有《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岳飞传》、《杨家将》、《千家诗》、《说文解字》等。
形式
歌形式设东西二台,相距四五米,两人对唱,西边的叫坐台,东边叫陪台。坐台一场(一个夜晚或一个下午)直唱到底,陪台约唱个把钟头,赵钱孙李轮唱。每场开头,先唱山歌,叫做“前有山歌来引路”;后唱传书,均由陪台先出题目,坐台奉陪。唱时以鼓声加强气氛,唱一句后敲五下鼓:“咚、咚、咚咚、咚”,好比戏曲的过门。山歌四句一段,每句七字为准,也可破格;传书不受唱句约束,可任意发挥。然而都要遵循“斗”的意向,往往唇枪舌剑斗得难解难分,一气斗到不知东方之既白。
由来
斗歌,又名“对口白”,为北白象始创的一项民间文艺娱乐。据《乐清县志》记载,清光绪十一年(1885年)元宵,石船村(今赖宅村)划龙灯,参龙先生在贺词中有些典故情节唱错了,被在场的一位年仅20岁、名叫闻福蓁的农民发觉了,便大胆地唱起来更正。可是,参龙先生不认错,从其他方面反驳,于是两人对斗起来,在场的观众见势不妙,纷纷上前解围。通过协商,决定各人轮唱一节,一问一答,结果参龙先生唱输了。群众见福蓁胜过参龙先生,当众奖他一条“彩红布”,高挂在一株竹竿上鸣锣击鼓送他回家。次年元宵节,石船村举办一个斗歌会,引来周边数千人视听,热闹非凡,从此对歌这种活动形式,逐步成为群众喜闻乐见的娱乐项目。
内容
山歌题材广泛,体裁纷繁无定式,艺人们凭着自己的才华,搜奇抉怪,编出神妙的词句来取胜。但是必须通俗、押韵,字字明白,声声入耳,唱起来好懂好听,紧紧扣住受众心弦,充分展示斗歌的独特风格和优势。山歌内容大致描述风景、习俗、地理,也有唱文字、科技、时事等。唱文字的例如:三个草头苦菜花,三个单撇白兔瓜,苦菜花、白兔瓜―――林黛玉葬花、陶三春打瓜,古人前言搭后语,江城五月落梅花。
这段山歌起句与结句韵脚同字,中间插两个故事,故事字尾扣前两句韵脚,用一句古诗结束。第一、二、四句七言,第三句长短不限,但要一气唱成。唱第三句时先重复前两句后三个字,为的是托起声韵增强下文节奏,达到音腔琅琅然的效果。陪台领起山歌后,坐台依式接唱,双方唱得淋漓尽致,才转入传书。演唱内容有《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岳飞传》、《杨家将》、《千家诗》、 《说文解字》等,诸如笑话、谜语、天文、地理、乡风民俗之类无所不包,唱法随机应变,不仅富有知识性、趣味性、而且更有娱乐性。 乐清 曲艺 元宵 水浒传 笑话 天文 地理
知名人物
综述
上世纪三四十年代,乐清涌现一批思维敏捷、出口成诗的业余斗歌艺人,其中白石镇东浃村的金昌钊名声最响亮,乐成镇的林占祥、北白象镇的李金生、翁垟镇的叶阿顺、白石镇的施国亭,还有柳市镇前窑的刘阿者,都很有影响。建国前后,乐清涌现一批对歌艺人,李培金便是其中的佼佼者。因他是北白象塘下村人,大家都称其为“塘下金”。
李培金
李培金,字丽生,1898年出生。幼年丧父,靠母亲郑氏日以继夜做针黹卖钱度日。他舅家在象阳镇荷盛村,是一书香门第。母亲曾带他寄养舅家,在那里学习认字,直至读懂《三国演义》 、 《封神榜》等小说,有时还看看《聊斋志异》 。他还是孙中山学说的忠实信徒。曾买一套《中山全书》阅读。那时候,农村中能看懂《三国演义》、《封神榜》之类小说的人不多。李培金不仅能看懂,而且还运用小说的内容来“对口白”。“对口白”通常都是在过年时,有人发起雇一个主唱者,并通告附近对歌者参加。李培金常被邀为主唱人。乐清解放时,李培金感慨万千,编了一篇顺口溜,让本村一位小伙子李昌仁站在高凳上,朗诵给游行群众听。顺口溜的内容大致如下:“亚洲大中国,出个大人物。就是毛泽东,建设新中国。解放东三省,接着是华北北平傅作义,程度好文墨,投降最光荣,将来有饭吃,官职恢复转,忠心来报国。四路野战军,天津来攻击。济南平定后,淮海来汇集。准备渡长江,三路来攻击。南京不用打,上海不用夺。上海汤恩伯,越想越苦泣,城外无救兵,城里无饭吃,看来保不住,拼命去逃匿。浙江福建省,蒋兵败如灰。广东云南省,和平结大吉。”游行群众听后都交口称赞,说塘下李先生的这篇顺口溜,是事实,也是历史。李培金凭着他“对口白”和说书技能的名气,受到县委和县政府的重视。1955年,他参加了乐清县曲艺协会。1957年夏,浙江省举办曲艺团培训班,李培金随温州曲艺团到杭州接受培训半个月,这使他学到了更多的新鲜知识。尔后,一些地方凡逢喜庆日子,又请他去主台“对口白”。他还曾到温州词场连续对歌七日,几乎涉及全部西游记,背诵通畅,对答如流,博得听众赞赏。李培金于1961年与世长辞,享年72岁。
参考资料
最新修订时间:2022-08-01 11:42
目录
概述
活动介绍
形式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