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根文学的产生有其深刻的
社会文化背景,首先是
拉美魔幻现实主义文学的影响,1982年
哥伦比亚作家
马尔克斯因其
《百年孤独》获得
诺贝尔文学奖,从而得到全世界的认可,刺激和启发了
中国作家,许多
年轻作家从马尔克斯充满
拉美地域色彩的作品中看到了
第三世界国家文学走向世界的希望,他们试图将自己的文学创作根植于悠久而深厚的
中华民族文化土壤之中,以中国人特有的
感受性来解读改造西方的
文化观念和艺术形式,从而解决
中国当代文学发展所面临的精神贫困等难题。1983年到1984年间,后来寻根文学的倡导者与实践者们就曾围绕文学“寻根”问题交换过意见,召开过座谈会。1984年初,李陀第一次在《创作通信》中使用“寻根”一词,1985年夏,
韩少功、
李陀、
郑万隆、
郑义、
阿城、
李杭育等纷纷著文倡议或宣扬寻根文学的主张,韩少功的《文学的“根”》后来被看做文学寻根运动的宣言,他说“文学有根。文学之根应深植于
民族传统的文化土壤里,根不深则叶难茂。”他认为文学“寻根”,“是一种对民族的重新认识”,“去揭示一些决定民族发展人类生存的根”。
寻根文学是一次文学寻找自我的思潮,其特点一是寻找民族文化、民族文学的自我,二是寻找作家的个性自我。寻根文学彻底摒弃了对生活和历史进行单纯政治层面剖析的创作手法,而把探寻的笔触伸进了民族历史文化
心理结构中去,超越政治批判层面而突入到历史文化反思层面。从宏观上说,它表现为
现实主义时期文学进程中一种必然的深化、表现为对
传统文化现代主义甚至
后现代主义的表现方式,在促进
中国文学自身的发展上功不可没。
寻根文学可以视为
当代文学的一次战略大转移,从而深刻地影响到当代
文学的发展走向。从纵向上看,“寻根文学”为后续的“写实文学”和社会
文化建设提供了创作平台和理论资源;从横向上来看,“寻根文学”是在
世界文学的影响下发生和发展的,开启了当代文学走向世界的
新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