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叶栒子
蔷薇科栒子属植物
小叶栒子(Cotoneaster microphyllus Wall. ex Lindl.)是蔷薇科、栒子属常绿矮生灌木,高达1米;枝条开展,小枝圆柱形,红褐色至黑褐色,幼时具黄色柔毛。叶片厚革质,倒卵形至长圆倒卵形;叶柄长1-2毫米,有短柔毛;托叶细小,早落。花通常单生,稀2-3朵,花梗甚短;萼筒钟状,外面有稀疏短柔毛,内面无毛;萼片卵状三角形;花瓣平展,近圆形;雄蕊15-20,短于花瓣;花柱2,离生;子房先端有短柔毛。果实球形,红色。花期5-6月,果期8-9月。
形态特征
常绿矮生灌木,高达1米;枝条开展,小枝圆柱形,红褐色至黑褐色,幼时具黄色柔毛,逐渐脱落。叶片厚革质,倒卵形至长圆倒卵形,长4-10毫米,宽3.5-7毫米,先端圆钝,稀微凹或急尖,基部宽楔形,上面无毛或具稀疏柔毛,下面被带灰白色短柔毛,叶边反卷;叶柄长1-2毫米,有短柔毛;托叶细小,早落。
花通常单生,稀2-3朵,直径约1厘米,花梗甚短;萼筒钟状,外面有稀疏短柔毛,内面无毛;萼片卵状三角形,先端钝,外面稍具短柔毛,内面无毛或仅先端边缘上有少数柔毛;花瓣平展,近圆形,长与宽各约4毫米,先端钝,白色;雄蕊15-20,短于花瓣;花柱2,离生,稍短于雄蕊;子房先端有短柔毛。果实球形,直径5-6毫米,红色,内常具2小核。花期5-6月,果期8-9月。
近种区别
小叶栒子植株叶形变异性强,与矮生栒子( Cotoneaster dammerii Schneid.)相近似,惟后者枝上易生不定根,叶片较大,下面无毛或仅有稀柔毛,小核常为4-5,易于识别。
小叶栒子与大果栒子(Cotoneaster conspicuus Comber ex Marquand)相比,大果栒子具广阔开展枝条和较大叶片及果实,叶片长6-10(16)毫米,果实直径8-10毫米。
主要变种
白毛小叶栒子(Cotoneaster microphyllus var. cochleatus (Franch.) Rehd.& Wils.):叶片和萼筒密被白色柔毛,叶边反卷。分布于中国云南、四川;不丹、尼泊尔也有分布。
无毛小叶栒子(Cotoneaster microphyllus var. glacialis Hook.f.):叶片与萼筒在幼时被柔毛,但以后脱落近于无毛。分布于中国西藏东南部;不丹、缅甸也有分布。生于海拔3900-4200米的的多石山地。
细叶小叶栒子(Cotoneaster microphyllus var. thymifolius (Baker) Koehne):叶片较窄,长圆倒卵形,先端圆钝,基部楔形,叶边反卷;花(1)2-4朵,直径5-7毫米;果球形,亮红色,直径约5毫米。分布于中国云南西北部、西藏东南部;印度等地也有分布。生长于海拔3000-4000米的地方。
产地生境
分布于中国四川、云南、西藏;印度、缅甸、不丹、尼泊尔均有分布。普遍生长于海拔2500-4100米的多石山坡地、灌木丛中。喜光,也稍耐阴,喜空气湿润环境,耐土壤干旱、瘠薄,也较耐寒,但不耐湿涝。
繁殖方法
在常规繁殖中,由于种子有隔年发芽特性,需沙藏数月后才能播种,扦插繁殖又需大量种条,从而限制了其大量快速繁殖。而组织培养的成功为快速繁殖提供了可能。
主要价值
绿化:枝横展,叶小枝密,春开白花密集枝头,晚秋叶片颜色红亮,红果累累,甚美观,是布置岩石园、庭院,绿地等处的良好材料,也可制作盆景。
药用:叶入药。味、微酸、涩,性温,有反卷;托叶细小,早落。花两性,通常单生,稀毒。止血,生肌。主治刀伤出血。
保护现状
保护级别:列入《中国生物多样性红色名录-高等植物卷》(2013年)——无危(LC)。
参考资料
小叶栒子.中国自然标本馆.
小叶栒子.植物智.
大果栒子.植物智.
最新修订时间:2025-01-02 17:11
目录
概述
形态特征
近种区别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