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熊猫(学名:Ailurus fulgens):是小熊猫科、小熊猫属的一种动物。雌雄相似,不存在
二态性。外形像猫,但较猫肥大,全身红褐色。圆脸,吻部较短,脸颊有白色斑纹。耳大,直立向前。四肢粗短,为黑褐色。尾长、较粗而蓬松,并有12条红暗相间的环纹;尾尖深褐色。蹠行性;前后足均具5趾;无性二型。头骨高而圆;听泡相对扁平;眶后突不完全发育或缺失;矢状嵴低;具翼碟骨;上腭高耸拱形,中间凹陷;中翼骨腭缢缩;冠突明显呈钩状。
动物学史
命名史
小熊猫在不同地区有不同的当地名称。
绒巴族人称它为“sak nam”;在尼泊尔,这种动物被称为“bhalu biralo”(“熊猫”)和“habre”;尼泊尔和锡金地区的夏尔巴人称之为“ye niglva ponva”和“wah donka”;苏努瓦尔语中,“wậː”一词代表熊;塔芒语中,一种小体型、红色的熊被叫做“tāwām”;尼泊尔东部干城章嘉峰保护区的林布族人称小熊猫为“kaala”(“黑暗”),因为它们底侧皮毛是黑色的;藏族村民则把它们叫做“hoptongar”。
此外,雷金纳德·英尼斯·波科克列出了以下俗名:ye和nigálya ponya(尼泊尔语);thokya和thongwa(林布语);oakdonga、wakdonka或woker(不丹语);saknam sunam(雷布查语)。Nigálya可能是源于尼泊尔语中的निङालो, niṅālo, nĩgālo,意为一种特殊的竹子,即北美箭竹族青篱竹属,但也是对一种豹或是一种猫熊的描述。词语pónya也可能是来源于尼泊尔语中的词语पञ्जा, pajā,意思是爪,或者是r पौँजा, paũjā,表示一种动物的爪。Nigálya pónya也许可以译为竹爪或爪。Nigálya pónya, nyala ponga, poonya据说是一种吃竹子的生物。熊猫的名字可能起源于panjā。
小熊猫也被称为红熊猫。许多其他语言会使用红熊猫或者是华丽的、小的作为这类物种的命名。比如,保加利亚语中的червена панда、法语中的panda roux和西班牙语中的panda rojo都是红熊猫的意思。早在至少1855年,它的一个法语名就是panda éclatant(华丽的熊猫)。在芬兰,它被叫做kultapanda(金色的熊猫)。它有各种不同的叫法:法语中petit panda(小熊猫),西班牙语中的panda menor(小熊猫),荷兰语中的kleine panda(小熊猫),俄罗斯语中的малая панда(malaya panda,“小熊猫”),朝鲜语中的애기판다(“小型熊猫”),还有日语中的“レッサーパンダ”。其他相关的名字还有“fire cata”、“bright pandaa”和“common pandaa”。
分类史
小熊猫的生物分类自其被发现起就存在争议。法国动物学家
弗列德利克·居维叶在1825年最先描述了小熊猫,将其归类为
浣熊(
浣熊科)的近亲,又基于小熊猫类似家猫的外表将其属名命名为“Ailurus”(取自古希腊语“αἴλουρος”,“猫”)。小熊猫的种加词是拉丁语形容词“fulgens”(“闪闪发光的”)。
在不同时期,小熊猫曾被分别归类为浣熊科和熊科,又曾与大熊猫属(
大熊猫)同在熊猫亚科(直到该科目被移到
熊科下),最终被归入自己单独的科目小熊猫科。其归类之不确定性源于无法定论小熊猫的某些特征是来自于演化上的保守,还是从有相近生态习性的其它物种所学习和趋同而来。
基于
化石、
血清学、
核型、行为、解剖学和繁殖的证据表明小熊猫更亲近浣熊科而非熊科。然而,与现代浣熊科相关的生态学特征、觅食特征和不同的地理分布范围皆支持了小熊猫科的单独分科。
最新的分子系统发生学脱氧核糖核酸研究亦支持将小熊猫归入独立的小熊猫科,与
臭鼬科、浣熊科和
鼬科同属鼬总科。
小熊猫并非是一种熊,和大熊猫没有密切关系,也不是浣熊,也非某个分类未定物种的后代;相反,它是一个具有悠长历史,独立于其近亲属科(臭鼬、浣熊、水獭、鼬、獾),属于鼬总科的基础血统。
演化史
小熊猫被视为活化石,仅仅是大熊猫的一个远亲,反而与鼬总科下的其他物种有着更密切的亲缘关系。小熊猫和大熊猫的共同祖先——同时也是所有现存的熊科动物、鳍足类动物(如海豹、海象)和鼬总科动物(如鼬、水獭)的祖先——可以追溯到数千万年前的
古近纪,并曾在当时广布欧亚大陆。
东到中国、西至英国都曾发掘出过已灭绝小熊猫品种“Parailurus anglicus”的化石。1977年,考古学家在美国华盛顿州的上新世地层中发现了古小熊猫属(Parailurus)的单齿;这一首例于北美发现的标本与欧洲先前所发现的标本几乎相同,说明了它是来自亚洲的迁移物种。2004年,一个从未在北美被发现过的小熊猫物种的牙齿,在美国田纳西州的格雷化石遗址被发现,这颗牙齿可以追溯到4.5至7百万年前。这类被描述为“Pristinailurus bristoli”的物种,说明了在中新世时,已有另一种更原始的小熊猫属血统居住在北美。支序分类学的专家分析认为,古小熊猫属(Parailurus)和小熊猫属(Ailurus)为姊妹群。2010年和2012年,更多“Pristinailurus bristoli”的化石在格雷化石遗址被发现。如此频繁地在格雷化石遗址发现熊猫化石说明了这类物种在这块地区整个生态系统中的重要地位。
在西班牙发现的小熊猫在中新世的亲属物种“Simocyon batalleri”的颅骨遗骸,说明了小熊猫和熊之间存在姊妹群关系。这一发现亦说明小熊猫的“假拇指”是对树栖运动的一种适应(而不是像大熊猫那样为了控制竹子),是脊椎动物趋同演化中最为戏剧性的例子之一。
形态特征
头骨
小熊猫整个头骨轮廓高而圆。鼻吻部较短,鼻骨明显向前倾斜。额骨高而隆起,中央略凹下。眶间距较宽,具眶后突,幼年个体眶后突不太明显,越老的个体眶后突越突出。颧弓粗大,后端显著向上拱起,颌关节强化变大。
矢状嵴一般不发达,只有年老的个体才有,嵴前部低呈棱状,后部薄而高。
腭骨成拱形,前端比较平缓,中段穹形,后段低斜,中间有一纵状沟。腭骨向后延伸,超出最后一个臼齿后缘。在翼碟骨基底部,卵圆孔与圆孔之间,内部有一通道,称为翼碟骨沟管。此为小熊猫头骨上的特征之一。该特征在大多数头骨上两侧均存在,但也有个别头骨上,只一侧有,而另一侧缺乏的现象。听泡不发达,稍呈膨胀,外耳道长长管状。副枕突显著长于乳突。下颌较短,约为颅全长的三分之二。冠状突高,关节突强,角突大而低。
四肢
小熊猫躯体肥壮,身上被有粗的长毛。体长40-63厘米,尾长为体长的一半以上,体重一般约为5千克左右。头部短宽,吻部突出,圆脸,颊有白斑。眼睛前向,瞳孔为圆形。鼻端裸露,皮肤表面颗粒状。耳大而直立,向前伸。耳廓尖,耳内有毛,耳基部外侧生有长的
簇毛。四肢粗短,后肢略长于前肢,前后肢均具五趾,蹠行性。足掌上长有厚密的绒毛,盖住蹠垫。爪弯曲而锐利,能伸缩。尾粗长,不能缠绕物体,尾上带有深浅相间的环纹。
牙齿
门齿有3对,中间2对小,外侧一对较大。犬齿呈圆锥形,上犬齿内外侧各有二条纵沟,下犬齿各有一条。
前臼齿与臼齿为低冠型,多尖齿。上颌第一前臼齿常缺失,第二前臼齿小而尖锐,中间的一个齿尖极为突出。第三、四前臼齿都比较宽大;外侧有3个齿尖,中间一个齿尖较高,前后二个齿尖较低。内侧也为3个齿尖,但与外侧相反,前后2个齿尖较高,中间一个齿尖低而小,第四前臼齿无裂齿的明显特征,其构造与第一臼齿相似,但较小,臼齿每侧有2个,第一臼齿大于第二臼齿,咀嚼面宽,横径大于直径。每个臼齿有4个齿尖,并有若干由齿带所形成的小尖(附尖),下颌第一前臼齿很小,前臼齿与臼齿形成狭长,直径大于横径。齿式为: (颗)。
毛色
成体毛色:小熊猫成兽全身被有红褐色粗的长毛,但有的个体在臀背部有鲜亮的橙黄色毛尖,绒毛灰褐色,甚为丰厚。鼻端、眼圈为黑褐色,胡须为白色。嘴周围,鼻上部、两颊、眼眉上都有白斑。头部前额为棕黄色或淡黄棕色。耳壳外缘及耳内长有白毛,耳背黑褐色,耳基部外侧有一簇白色长毛。颈下及腹部为黑褐色,腹部毛短,色稍浅。四肢和足掌都为黑色,足底有黄色绒毛,盖住蹠垫。爪为乳白色。尾毛粗短而蓬松,上有红褐、黄白、或红褐、黑褐色相间的环纹。尾端为黑褐色。小熊猫的毛色无冬夏毛的差异。
幼体毛色:初生幼体毛色较浅,为灰黄色,绒毛蓬松。头部白色,没有脸斑。耳朵前面白色,耳背黑褐色。四肢色较深为褐灰色。尾灰白色,不显环纹。数日后毛色逐渐变深,体背上棕黄色的针毛逐渐增长,四肢变为黑褐色。头脸部色较浅,没显脸斑。约一个月后,尾环才隐约显出。至2个多月后,幼兽脸斑逐渐与成兽相似,耳基部长出簇毛。伴随着季节的变化,当年秋季幼兽逐渐长出红褐色的长针毛,杂于蓬松的灰色绒毛之中。至冬羽幼兽的毛色就与成兽一样了。
栖息环境
小熊猫是一种喜温湿而又比较耐高寒的森林动物。生活在2500-4800米的落叶和针叶林中的温带气候中。主要生活于海拔3000米以下的
针阔混交林或常绿阔叶林,通常有竹子和空心树的林下。这些地区常年气温夏季一般在25℃以下,而冬季则在0-10℃之间,平均气温10-25摄氏度,年平均降水量350厘米。活动区域较大,在夏季小熊猫多在阴坡有溪流的河谷活动,而到冬季则在阳坡河谷盆地,在降雪后甚至下到村庄附近的草坡、灌丛活动。尤其喜好在向阳的山崖或大树顶上晒太阳,故四川当地群众习称“山闷敦儿”。
小熊猫与山地森林(橡树混交林、阔叶针叶树混交林和针叶树混交林)以及茂密的竹林灌木丛有着密切的联系。针叶树或冷杉林似乎是首选。鉴于小熊猫基本上是树栖动物,树线以上的栖息地一般不会长期居住占用。在中国藏南地区4325米的海拔高度是小熊猫的死亡线,该物种通常远离任何典型的大熊猫栖息地,大概是自然的物种分散和隔离。
生活习性
小熊猫平日栖居于大的树洞或石洞和岩石缝中。早晚出来活动觅食,白天多在洞里或大树的荫深处睡觉。睡时好把头蜷缩在四肢中,前肢抱住头部,以尾覆盖在身上。有时两脚下垂高卧于树枝上。善于攀爬,往往能爬到高而细的树枝上休息或躲避敌害。由于它脚底长有厚密的绒毛,因此也适于在林下滑湿的苔藓地、或岩石上行走。走路时前足内弯,步态蹒跚,与熊相似。平时行动缓慢,性情较为温驯,很少发出叫声。听觉与视觉较迟钝,嗅觉也不特别灵敏。一般单只或成对或集小群活动。无冬眠习性,下雨、雪时多在岩石缝隙中或大树树荫深处躲避雨雪。
小熊猫在种内互动过程中表现出几种肢体和视觉表现,包括拱起尾巴和背部,缓慢抬起和降低头部同时发出低强度的喘气,转动头部同时拍掌,左右摇头,双足前腿伸过头顶的姿势,并凝视。
喜食
箭竹的竹笋、嫩枝和竹叶,各种野果、树叶、苔藓、以及捕食小鸟或鸟卵和其它小动物、昆虫等,尤其喜食带有甜味的食物。在它们活动的地方,常见有许多草绿色的粪便,与浣熊一样颇爱清洁,在固定地点排便。取食后有用掌揉擦嘴脸或用舌头把嘴边添洗干净的习性。
分布范围
原产地:不丹、中国、印度、缅甸和尼泊尔。
在中国主要分布于西藏(喜马拉雅山南坡)、云南、四川等省。
繁殖方式
成年小熊猫在交配季节之外很少互动。在交配季节,气味标记增加。雄性和雌性在一个繁殖季节可能与不止一个伴侣交配。交配季节是初冬,一般是3-4月。在发情期雌雄往往都发出特有的求偶声,并常在石头上或树桩上摩擦外生殖器。雌兽在这期间还会排出带有气味的分泌物。小熊猫的妊娠期约为134天。雌性在分娩前6周左右变得明显沉重和昏昏欲睡。分娩前几天,雌性开始将筑巢材料(树枝、草、树叶)带到合适的筑巢地点。在野外,巢穴可能是空心树或岩石裂缝。
妊娠期为117-122天,出生在春季和夏季,于5-7月产仔,大多数新生儿在6月出生。所有的分娩都发生在下午4 点到上午9点之间,这是最活跃的时期。每胎产2-3仔,偶有4仔的。由于小熊猫繁殖力较强,所以在自然情况下,种群的比例往往是幼体多于成体,年青的多于年老的。
幼兽初生时,长满绒毛,毛色浅淡。闭眼。头部灰白色,没有脸斑。身长约20厘米,体重100-150克左右。尾很长,约5厘米,但尾环不显。约21-30天开始睁眼,能发出吱吱的叫声,前后肢都能缓慢移动,体色逐渐变深。幼兽随母兽共同生活约一年,往往在第二年母兽临产前才将幼兽撵开,幼兽开始独立生活。幼兽在12个月左右达到成年大小,并在18个月左右性成熟。
亚种分化
保护现状
保护级别
列入《
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IUCN)2015年 ver3.1——濒危(EN)。
列入中国《
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2021年2月5日版 二级。
种群现状
在原产地东部,尤其沿云南和缅甸边界分布更为普遍,但并非常见物种(Roberts and Gittleman 1984)。一份基于最低平均
种群密度(4.4平方千米/1只)以及潜在栖息地总面积(142000平方千米,实际使用面积仅有一半)的数据估算显示,该物种全球种群约为10000只(Choudhury and Yonzon pers)。过去50年,由于栖息地大规模减少以及人类狩猎活动的影响,该物种的种群数量减少了40%(Wei et al. 1999)。中国的小熊猫种群数约3000-7000只(Wei et al. 1999),印度约5000-6000只(Choudhury 2001)。
每年9月的第三个星期六是国际小熊猫日。
文化内涵
小熊猫在1990年代被锡金视为
国兽,在英国伯明翰自然中心,一只名为“巴布”(Babu)的雄性小熊猫逃跑,并且在它被捉回之前一度蹿红媒体。它随后被选为“Brummie of the year”,即伯明翰年度最具影响力的事件,它是第一只获此殊荣的动物。2013年,华盛顿特区美国国家动物园里的一只名为“Rusty”的雌性小熊猫,也有着类似因为逃跑经历而蹿红网络。
小熊猫在社会、科学和经济上都很重要。它们是大吉岭国际茶节的吉祥物。小熊猫皮用于制作帽子,尾巴用作掸子。此外,在当地的中式婚礼中,新郎可能仍然穿着小熊猫皮。小熊猫在熊科和小熊猫科的分类学研究中发挥了关键作用。小熊猫被非法猎杀并出售给动物园或被杀死以换取皮肤。很少有动物园购买这些非法标本,这使得这成为一项相当低效的业务,但在当地村庄可以找到毛皮并用于文化仪式。
相关报道
2015年6月24日,生活在日本北九州市一家动物园里的一只名叫“楠”的小熊猫刚过完它24岁的生日,对于一只小熊猫来说,这个年纪已相当于人类108岁,所以有报道称它是世界上有记载的年龄最大的一只小熊猫。但就在7月15日的早上,饲养员却发现它安静地死在了自己的笼子里,初步认定应是“因年老导致其器官衰竭而死”。
2016年8月,云南野生动物园里的小熊猫家族又多了一个新成员“虫虫”。这也是云南首次成功人工繁育的小熊猫。
2021年6月19日,
成都大熊猫繁育研究基地(以下简称:熊猫基地)传来好消息,一只小熊猫母兽成功产下4只新生幼仔,这是熊猫基地有记录以来小熊猫第二次产下四胞胎。熊猫基地小熊猫数量已达163只,是全球最大的人工圈养小熊猫种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