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龙马,是古典名著《
西游记》中的角色,
西海龙王敖闰的第三个儿子,称玉龙三太子。本名不详。
人物外貌
须垂白玉线,须下明珠喷彩雾。(出自《西游记》第十五回:蛇盘山诸神暗佑,鹰愁涧意马收缰)
浑身上长起金鳞,腮颔下生出银须,一身瑞气,四爪祥云。(出自《西游记》第一百回:径回东土,五圣成真)
鬃分银线,尾麃玉条。说什么八骏龙驹,赛过了骕骦款段。千金市骨,万里追风。登山每与青云合,啸月浑如白雪匀。真是蛟龙离海岛,人间喜有玉麒麟。(出自《西游记》第八十四回:难灭伽持圆大觉,法王成正体天然)
人物经历
白龙马是西海龙王敖闰的儿子,因纵火烧了殿上明珠,敖闰上表天庭告他忤逆之罪,玉帝把他吊在空中打了三百下后处以死刑。时观音菩萨去往大唐寻找取经人,听见白龙哀嚎,询问缘由后去找玉帝求情,免除死罪后,观音就让他在蛇盘山
鹰愁涧等候取经人。
唐僧和
孙悟空行至鹰愁涧,二人正看水时,白龙突然从水里钻出去抓唐僧,孙悟空迅速将唐僧从马上抱走,白龙追赶不上,就直接将唐僧的马生吞了,然后钻入水底。孙悟空安顿好唐僧后去水面上叫阵,白龙出水与孙悟空大战,却被孙悟空打得骨软筋麻,败阵逃入水底,任凭孙悟空怎么叫骂,都不肯再出来。孙悟空就开始翻搅鹰愁涧水,使得白龙在水底坐卧难宁,不得已出水与孙悟空打斗,但白龙不是孙悟空对手,没打几个回合,白龙马就变成一条小蛇钻入草丛里。
孙悟空寻找不见,叫出当地土地山神,询问了白龙来历后,就派金头揭谛去南海请观音菩萨。观音菩萨来到鹰愁涧,叫白龙出来与孙悟空和好,然后摘了白龙项下明珠,用杨枝甘露将白龙变成一匹白马,供唐僧骑乘。
宝象国一难,孙悟空被唐僧赶走,
沙悟净不敌奎木狼被擒,
猪八戒怯战逃走,唐僧被奎木狼变作斑斓猛虎。白龙马趁夜变回龙相,飞到空中找到了奎木狼所在的宫殿,然后变成一个宫娥,去给奎木狼把盏。白龙马用“逼水法”将酒漫出酒杯三五分高,却不让酒水洒出来,奎木狼十分高兴,伸嘴吃了一口,然后趁着酒兴让白龙马给他唱歌,白龙马唱完又给奎木狼表演舞刀,期间趁机用刀劈向奎木狼,被奎木狼躲过。两人跳入空中打斗,白龙马不敌奎木狼,被砍伤了后腿,钻入御水河逃命,然后变回白马伏在马槽。猪八戒回来后,见白龙马也被妖怪所伤,便要散伙。白龙马咬住猪八戒的衣服,苦口婆心劝猪八戒去
花果山把孙悟空请回来,之后孙悟空打败
奎木狼救了唐僧。
朱紫国一难,孙悟空为给国王治病制药,说服白龙马尿了点尿出来,用以将药搓成药丸。
取得真经后,白龙马在灵山后崖化龙池里变成金龙,缠绕在山门里擎天
华表柱上,被封为“八部天龙广力”菩萨。
性格特点
白马绝疆抖鞍变飞龙显其“仁”,机智灵敏变宫娥是其“谋”,沉着舞刀刺妖魔显其“勇”,那么垂泪劝兄则显其“义”。
白龙马因纵火烧毁殿上明珠,犯了迕逆之罪,但后来知错能改,矢志不渝随唐僧西天取经,其性格的核心部分表现的是善和美,他虽小心谨慎却并不是一味躲避,本事不高但不在强大的对手面前示弱,出战少而贡献并不小,他是一个改过自新的形象。
人物设定
白龙马五行属水(凡马属火,天上龙马属水),地支属午,八卦属乾。
逼水法:可以让酒水高过酒杯却不让酒水洒出来,白龙马曾用此法迷惑奎木狼。
唱歌跳舞:白龙马曾用此法迷惑奎木狼。
过水撒尿,水中游鱼食了成龙;过山撒尿,山中草头得味,变作灵芝,仙僮采去长寿。
形象演变
元杨景贤杂剧《西游记》中的白龙马则是南海沙劫驼老龙第三子,他的遭诛并非因忤逆王道,而是因渎职受罚。第七出“木叉售马”中,南海火龙因为行雨差迟,要被玉帝斩龙台上处斩。观音慈悲,上九天朝奏玉帝,救下火龙,着他化为白马随唐僧西天驮经。然后复归南海为龙。正所谓“火龙护法西天去,白马驮经东土来”。唐人小说《李靖》中卫国公李靖乘青骢马升天替龙行雨,龙因失误降雨过多而受罚的情节与杨景贤《西游记》杂剧中孽龙因行雨当斩的情节十分相似,但到了吴本《西游记》中则衍化为泾河龙王与袁守诚赌赛而违犯天条在剐龙台遭戮的故事,只是泾河龙王终被魏征梦中斩首,而南海火龙终因菩萨度脱得救。吴本《西游记》中鹰愁涧吞食唐僧坐骑的孽龙在宋代无名氏《大唐三藏取经诗话》中已有雏形,只是鹰愁涧一龙作孽,而九龙池则是九龙肆虐。“《诗话》中损人性命的馗龙与吴本《西游记》中鹰愁涧吞食唐僧白马及鞍辔的孽龙无二,与猴行者斗法的馗头鼍龙和小说中与孙悟空鏖战的龙太子相同。只是小说中龙猿相斗最终冰释前嫌,玉龙纳入西行队伍。《诗话》中悟空抽取龙筋作法师的腰带,并未如小说中化龙为马,但“法师才系,行步如飞,跳回有难之处。盖龙脊筋极有神通,变现无穷。三藏后回东土,其条化上天宫”。这里龙筋和白马一样起到了助力唐僧取经方便脚力的作用,最终都获得了飞升成正果的结局。
从晚唐五代无名氏的《
大唐三藏取经诗话》,经过元末明初
杨景贤的《
西游记杂剧》,到
王振鹏绘《
唐僧取经图册》,最后到吴承恩的《西游记》,西游取经被逐渐发展和完善,白龙马也从最初戾龙难驯危害一方、到受如来感化皈依佛法、到受观音度脱护法唐僧的转变。
衍生形象
人物评价
清代残梦道人澹漪子:鹰愁涧边之收龙马,非特心意和合之关,实水火既济之会也。
清代道人悟一子:吞白马,则意化为龙;变白马,则龙化为意。随意为变化,而龙性驯服,从心所欲矣。故见弼马温而控纵自如。
清代易学家
刘一明:妖以误认白骨而生,小龙即变美貌宫娥,以取其欢心;妖以贪口食而起,小龙即酌高酒歌舞,以顺其所欲。是将欲取之,必先与之。故老妖不觉入其术中,解下宝刀,而失其把柄,小龙得以借其利刃,丢开了花刀,而趁空暗劈矣。当是时也,其曲在妖,其直在龙,则宜手到成功,立刻殄灭,而何以又被一根熟铁满堂红,着其后腿,钻入玉水河逃其性命乎?盖以三家不合,五行失散,妖之滋害已甚,心中贪恋幻身,误认白骨,熟练生根,坚固如铁,虽欲狠力向前终是着空落后,焉能成功?其与一根熟铁满堂红,打着小龙后腿者何异?白马忆心猿之一念,而五行得以相见。一念之善,即是天堂;一念之恶,即是地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