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美牛肝菌是一种有一定毒性的
食用真菌,属树木的
外生菌根菌。子实体较大;
菌盖呈扁半球形至扁平,表皮是浅粉肉桂色,至菌肉为浅土黄色,具绒毛;菌柄具网纹,上部黄色,下基部近似盖色。菌肉受伤处变蓝色,只要被碰到或擦破它就由黄变青,因此得名“见手青”。
生物学史
牛肝菌属为
牛肝菌科中最大的一属,是全球广布属,现知有823种(包括异名)(Clyde et al. 1993),广布于温带地区,也兼布于亚热带和热带地区。中国现知119种。可食种类多于少数有毒种类。属模式种为Boletus edulis Bull.:Fr.,主模式存于Nova Scotia. Bolete Herbarium of W. H. Snell,No. 2533(BPI)。
形态特征
子实体较大。菌盖浅粉肉桂色至浅土黄色,直径,扁半球形至扁平,具绒毛。菌肉受伤处变蓝色。菌柄长,粗,菌柄具网纹,上部黄色,下基部近似盖色。菌管层绿黄色,凹生,受伤处变蓝色,管口圆形,每毫米2-3个。孢子浅黄色,近梭形,光滑,。管侧囊体梭形至长纺锤形,。
生长环境
小美牛肝菌为陆生,营腐生生活,生于阔叶林或混交林中,有单生、散生,也有丛生,有关小美牛肝菌子实体形态特征因不同产地略有差异,小美牛肝菌靠菌丝从寄主中摄取养分,满足自身生长发育需要。小美牛肝菌仅与马尾松形成较好的菌根,与黑松、湿地松形成菌根的能力较差。
有关小美牛肝菌出现的季节,则因地域不同而略有差异。云南松林出现在5月上旬至6月上旬,庆元县高海拔地区出现在7月份,而凉山州飞播云南松林下的小美牛肝菌则出现在6至7月份。主要是因为6月正是雨季,气温逐渐升高,有利于小美牛肝菌子实体的发育。
分布范围
小美牛肝菌分布于热带、亚热带地区,在中国主要分布在
云南、
四川、
贵州、
西藏、福建等地。另外在安徽、浙江、
广东、
广西、湖南、江西、
江苏、海南、香港、台湾等地也有分布。
主要价值
保护林木
研究发现:小美牛肝菌菌丝体通过其生命活动,可以给林木提供一些拮抗物质,在逆境中对林木起保护作用。小美牛肝菌还能分泌多种酶来分解不溶性有机物和矿物。
小美牛肝菌对粘虫或小菜蛾表现出较高的拒食和毒杀活性,并且在剂量为时,对粘虫的三日拒食率和死亡率分别为和。而且研究表明,小美牛肝菌
外生菌根菌对马尾松苗高、地径均有显著促生长效果。其原因可能是小美牛肝菌属外生菌真菌,
外生菌根真菌能加速土壤养分循环,改善土壤结构,提高土壤中养分的有效性。
营养成分
小美牛肝菌具有多种物质成分,研究表明,小美牛肝菌子实体的营养成分中除含有丰富的蛋白质、脂肪及多种维生素和无机盐外,还含有多糖、
麦角固醇等多种
生物活性物质。麦角固醇是维生素的前体,在紫外线照射下可转变成维生素。
小美牛肝菌具有一定的抗氧化能力,能增加机体清除氧自由基的能力;小美牛肝菌还具有一定的降血脂功能;也有资料表明,小美牛肝菌有一定的抑制肿瘤的作用,对小白鼠肉瘤和艾氏癌抑制率超过70%,可以用来筛选抗癌药物。由于小美牛肝菌中生物活性物质的存在,可以用
傅立叶变换红外光谱鉴别小美牛肝菌。
有毒性
小美牛肝菌一次摄入量过多或烹煮不当易引起中毒,中毒后会引起“小人国幻视症”。研究人员从小美牛肝菌中分离出幻觉诱发物。一般认为:毒性物质与
麦角酸二乙酰胺类似,是一种生物碱,其分子结构与人的大脑和神经组织中的中枢神经媒介物质的分子结构十分相似,他们参与和影响神经传递代谢活动,作用于中枢神经,可以在人的大脑中以假乱真,扰乱脑的正常功能,使人产生幻觉。
另外,研究发现小美牛肝菌中总汞含量较高,达到了,远远超出了国家食品卫生标准的规定。
储藏食用方法
对于小美牛肝菌的贮藏方面,研究发现,中等成熟程度的牛肝菌较耐贮藏,因为中等成熟程度的牛肝菌处于生长的旺盛时期,采收后可以有一段后熟的时间,抵御不良环境的能力较强。
小美牛肝菌中含有毒物质,食用不当容易引发中毒事件,因此应引起高度重视;在降低毒性方面,一些研究者认为:食用小美牛肝菌,建议切片后在沸水中煮1~2分钟,滤干水分后再炒熟,同时建议一次食用不宜超过,且不宜同时饮用白酒。
经济用途
此种在中国西南地区食用较普遍,且味道较好。但食量过多或煮调不当而引起中毒。潜伏期长达6-24小时,短则1-2小时,更短者仅10余分钟发病,多为
精神症状及幻觉反应出现“小人国幻视症”,象进入了小人国里,到处皆是不及一尺高的小人,面目多样,穿红着绿,性格活泼,极为调皮,不断对病人挑衅、围攻、纠缠住不放,病人看到这种处境,十分烦恼,对小人表现出指责、驱赶。严重者多表现
精神分裂症,痴呆和木僵。一般随着毒性的消失而症状减轻,直至恢复正常,很少有后遗症。该菌又可药用治
消化不良、腹胀。
同物异名
图 654 小美牛肝菌 : 1. 子实体, 2. 孢子, 3. 管侧囊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