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雅·采绿》是中国古代第一部诗歌总集《
诗经》中的一首诗。这是一位妇女思念出门在外丈夫的诗,通过女主人公无心采菉采蓝,无心梳妆打扮,表现对丈夫的急切思念之情。全诗四章,每章四句。前两章实写幽怨神理,刻画情思细致入微;后两章虚写倡随之乐,更显出别离之苦。前为景中情,后为情中景,形象生动地表现了夫妻的恩爱和妻子对丈夫的痴情。
作品原文
小雅⑴·采绿⑵
终朝采绿⑶,不盈一匊⑷。予发曲局⑸,薄言归沐⑹。
终朝采蓝⑺,不盈一襜⑻。五日为期⑼,六日不詹⑽。
之子于狩⑾,言韔其弓⑿。之子于钓,言纶之绳⒀。
其钓维何⒁?维鲂及鱮⒂。维鲂及鱮,薄言观者⒃。
注释译文
词句注释
⑴小雅:《诗经》中“雅”部分,分为大雅、小雅,合称“
二雅”。雅,雅乐,即正调,指当时西周都城
镐京地区的诗歌乐调。小雅部分今存七十四篇。
⑵绿(lù):通“菉”,草名,即荩草,又名王刍(chú),一年生草本,汁可以染黄。一说即棫树子,形如桐子而小,所染色彩很美。
⑶终朝(zhāo):终日。一说整个早晨。一说从清晨到早饭时。
⑷盈:满。匊(jū):同“掬”,两手合捧。
⑸予:我。曲局:弯曲,指头发弯曲蓬乱。
⑹薄言:语助词连用。归沐:回家洗头发。沐,指洗发。
⑺蓝:草名。此指蓼蓝,可作染青蓝色的染料。
⑻襜(chān):护裙,系在胸前,即今俗称之围裙,田间采集时可用以兜物。
⑼五日:五天,并非确指。《
郑笺》解为“五月之日”。期:约定的时间。
⑽六日:六天,并非确指。《郑笺》解为“六月之日”。詹:至,来到。
⑾之子:此子。于:语助词。狩:打猎。
⑿言:语助词。韔(chànɡ):弓袋,此处用作动词,是说将弓装入弓袋。
⒀纶:钓丝。此处作动词,即整理丝绳的意思。
⒁维何:是什么。维,是。
⒂鲂(fáng):鳊鱼。鱮(xù):鲢鱼。
⒃观者:此指钓的鱼众多。
段玉裁《
说文解字注》:“此引申之义,物多而后可观,故曰:观,多也。”观,一说同“贯”,引申为众多。者,同“诸”,“之乎”的合音。
白话译文
整天在外采荩草,采了一捧还不到。我的头发乱蓬蓬,赶快回家洗沐好。
整天在外采蓼蓝,一衣兜也没采满。本来说好五天归,过了六天不回还。
此人外出去狩猎,我就为他装弓箭。此人外出去垂钓,我就为他理好线。
他所钓的是什么?鳊鱼鲢鱼真不错。鳊鱼鲢鱼真不错,竟然钓到这么多。
创作背景
这是一位留守妇女思念出门在外的丈夫的诗。《
毛诗序》云:“《采绿》,刺怨旷也。幽王之时,多怨旷者也。”序说言过简而意难明,故
陈启源《
毛诗稽古编》阐述说:“《叙》云刺怨旷也,盖谓刺时之多怨旷耳。征役过时,王政之失,故复申言之云,幽王之时多怨旷者也”,“征役频兴,室家暌隔,民生愁困,谁实使然?”
陈子展《
诗经直解》把它看作“君子于役,过期不归,妇女怨思之作”。
作品鉴赏
整体赏析
此诗民歌风味很浓。
龚橙《诗本谊》以为这是《小雅》中“西周民风”之一,确是探骊得珠之论。这样一首典型的“风诗”,不知为何被编入《小雅》。
首章写女子思夫心切,精神恍惚。先写她采摘棫树子,采了整整一个早晨,还不满一捧。忽又想到自己头发乱蓬蓬的,丈夫马上就要回来了,还没有来得及梳理。于是,又急急忙忙地赶回家去沐浴梳妆。此章写怨女如醉如痴的情态如画,活脱脱地表现了主人公的典型心理。
次章开头,跟首章大同小异,写她采了一早晨的蓝草,还不满一围裙,但由于采用了重复咏唱的方式,使她精神恍惚、心不在焉的神态又得了进一步的表达。接着写她一边采集蓝草,一边心中盘算:约定五日回来,怎么已经六天了,还不见回来?仅差一日,对于一般人来说,本是无所谓的事。然而思妇心急火燎、度日如年的焦灼情态,正是通过算细账的办法,传神地表达出来的。文学作品中,数字的妙用,于此可见一斑。
第三章进一步写思妇设想她丈夫回来后,愿跟他共同劳动的情景:不论是打猎还是钓鱼,都要跟他形影相伴,寸步不离,情愿帮他收弓箭、理钓丝。这一章的设想生活气氛极浓,透过一层,不再写盼夫不至的苦情,而是跃过一大步,写丈夫回家后共同劳动夫唱妇随的欢情。但这欢情毕竟是虚拟的,冷静地一想,更反映出今日无由会面的怨情。其笔法精彩之至,亦委婉曲折之至。
既然第三章打猎、钓鱼并提,那么,照理第四章也应双承并写。可是,如今第四章撇开打猎只字不提,只详细叙述钓鱼的巨大收获,既喻美满的夫妻鱼水之乐,又以将来共同劳动、取得丰硕成果的欢悦,反映今日思夫之怨苦。在章法结构上,单承钓事一项,显示其独异的特色。
总体上说,此诗一、二两章以实极写幽怨神理,刻画情思细致入微,三、四两章以虚极言倡随之乐,更显出别离之苦。前为景中情,后为情中景,形象生动地表现出女主人公的幽怨深思之情。
名家点评
宋代
朱熹《
诗集传》:“赋也。妇人思其君子,而言终朝采绿而不盈一掬者,思念之深,不专于事也。又念其发之曲局,于是舍之而归沐,以待其君子之还也。”
宋代
严粲《
诗缉》:“去时约以五日而归,今六日而不见,时未久而怨,何也?古者新婚三月不从政。此新婚者之怨辞也。”
清代
姚际恒《
诗经通论》:“只承钓言,大有言不尽意之妙。”
清末
吴闿生《
诗义会通》:“三四章归后着想,真乃肠一日而九回。结句余音袅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