尕斯乡位于青海省茫崖行委辖区西南部,西、南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接壤,距花土沟镇22千米。人口279人。以蒙古族为主。面积2万多平方千米。辖代尔森、莫合尔布鲁克、 岗茨3个牧委会。1984年建尕斯乡。2005年,撤销尕斯乡,并入花土沟镇。
尕斯乡[Ga Si Xiang]青海省
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茫崖行委辖乡。位于行委辖区西南部,西、南与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接壤,距花土沟镇22公里。人口279人。以蒙古族为主。面积2万多平方
公里。辖代尔森、莫合尔布鲁克、岗茨3个牧委会。19 84年建尕斯乡。地处
柴达木盆地西北部边缘,地形为滩地、丘陵、高山。纯牧业乡,以牧养绵羊、牦牛、骆驼等为主。有雪豹、棕熊、猞猁等20余种野生动物资源,多属国家保护动物。通简易公路。
时在
尕斯库勒湖四周常常冒出一种异味,有时能燃烧,因此而得名。当然,那异味便是
天然气、
石油在外泄。
尕斯乡建制于1984年,全乡面积12781.2平方公里,拥有草场526万亩,总人口286人,其中蒙占族占总人口的98%。现辖三个行政村,即代尔森村、岗茨村和莫合尔布鲁克村,全乡牧业总产值162.66万元,各类牧畜存栏数26800头(只),牧民人均收入达到了3320余元。牧民收入走在了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前列,是远近闻名的富裕之乡。
在尕斯乡,最闻名遐迩的是尕斯库勒湖旁的代尔森滩,代尔森:蒙古语意为芨芨草。十八世纪二十年代在
青藏高原上发生了罗布藏丹津事件,这是我国历史上尤其是蒙占族历史上的一次大事件,罗布藏丹津成了瞩目的历史人物。流传了百余年的蒙古族历史传说歌《尕斯湖畔的白芨芨草》是罗布藏丹津经过尕斯滩,翻腾格里达板,前往准噶尔之际因非常思念家乡而编唱的。百余年来广大牧人们一直在传唱着这首动人的歌曲,怀念着这位英雄人物。从此后,在这片土地上涌现出了许多优秀的台吉乃尔人。
尕斯乡的存在拉直了青海与新疆的边境线,同时,石油局与尕斯草原发生着文明的冲突。虽然这里资源丰富,种类繁多,但这里的年降水总量平均只有49.64毫米,日最大降水量12.4毫米,而年蒸发量平均在2692.1毫米,年平均湿度为29%,年最大风速平均每秒23.14米,年八级以上大风天数平均35.6天〔风速大于17米/秒〕。年沙暴天数平均14.4大,因生态环境持续恶化,近年来,多次发生大规模沙尘暴,最大风速达每秒27米。2001年春,却吉布家的300余只羊和其它三家的200余只羊,被一场沙尘暴卷进了尕斯库勒湖,使一位很富有的牧人,一日之内变的一无所有,类似的天灾人祸造成的经济损失无法估量。尕斯草原的生死存亡, 已经与生态环境息息相关,西部更需要保护生态环境,西部仅有的那一点点天然草场,天然湿地需要实行严格的生态保护,严禁草原开荒,乱采滥挖与超载放牧等现象的再出现。
茫崖行政区辖茫崖、
花土沟镇两镇和尕斯乡。“茫崖”系蒙古语,意为“额头”。位于柴达木盆地西部(地理坐标介于东经90°07′—93°09′、北纬37°02′—38°59之间),隶属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西北部与新疆
若羌县接壤、东北与冷湖行政区为邻、东南与
格尔木市毗连。是一个以
沙漠戈壁为主的荒漠地区,属大陆荒漠区气候类型。风多雨少、寒冷干燥、昼夜温差大是其主要特征,也是环境艰苦、制约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全区年日照时数平均3151.68小时,年平均气温4.14℃,极端最低温度-29.5℃,极端最高温度34.6℃。年降水量平均46.1毫米,年蒸发量平均3072毫米,蒸发量远远大于降水量。高山区无绝对
无霜期,沼泽区无霜期约90天左右。全年盛行西北风,历年8级以上大风天数平均在114天左右。以往年最大风速24.2米/秒,但由于生态环境日益恶化,近年来沙尘暴频发,且持续时间长,是
中亚地区沙尘暴的多发区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