尺蠖效应是指借用
尺蠖这种
昆虫的爬行方式,比喻出的一种理论,即无论朝着什么方向发展都是从伸直的那个方向去延伸。
尺蠖这种“弓腰虫”是一种
无脊椎动物,行动时一屈一伸像个拱桥。当尺蠖向左移动时,先是右边缩短而后左边伸长;当
尺蠖向右移动时,先是左边缩短而后右边伸长。尺蠖效应就是说,尺蠖无论是缩短,还是伸长,都只朝着一个方向(伸长的方向)行进。
比如
秦晖在《帝制时代的政府权力与责任:关于“大小政府”的中西传统比较问题》写道:
王安石搞不成“
福利国家”,正如
司马光搞不成“
自由市场”。这样的“王马循环”可以说是一种“尺蠖”效应:那尺蠖一会儿收缩,一会儿放直,可是无论收与放都只朝着一个方向——有利于权势者而坑了百姓的方向。正像俗语所说:一个萝卜两头切,左右都是他得。而
北宋也就在“尺蠖”的一放一缩中走向危机的末路。
秦晖在《忽左忽右的
俄罗斯农村改革》中如是说道:在特权
利益驱动下,1861年后的俄罗斯变革进程一直有我称之为“尺蠖效应”的特点,即一忽儿“自由化”,一忽儿又束缚化,但不管自由还是束缚都是为了权贵而折腾农民。
又如秦晖在《美国的病因,中国的良药 破除两种尺蠖效应互动(上)》中如是言道:在某种情况下,统治者可能既用“左”手膨胀自己的权力,又用“右”手推卸自己的责任。或“左”或“右”都偏向统治者,就像一伸一缩都朝着一个方向的“尺蠖”。所以我谓之尺蠖效应。
秦晖在《中国经济发展的低人权优势》提到,中国的这种
发展模式也在其内部形成“尺蠖效应”:“左派”得势则自由受损而福利未必增加,“
右派”得势则福利丧失而自由未必增进。“左”时政府扩权却不可问责,“右”时政府卸责却不愿限权。左起来就侵犯平民私产而公共财富却未必得到保障,右起来公共资产严重流失而平民私产却未必受保护。一边“新国有化”一边又“权贵私有化”。左时“
公权”侵夺个人领域却无心
公共服务,右时放弃
公共产品却不保护
个人权利。政策趋左则压缩
个人自由却并不开放公共参与,趋右则抑制
民主参与却同时限制自由竞争。“左派”建不起
福利国家,“右派”搞不成公平市场。正如
孙立平所言:无论向左还是向右,得利的都是同一些强势者,而吃亏的也是同一些弱势者。用老百姓的话说就是“一个萝卜两头切,左右都是他得”。这样就使
社会矛盾在一放一收的尺蠖式进程中日益发展和积累,而不能像
宪政民主体制中那样,以左派争福利、右派争自由的“天平效应”来维护社会平衡。
回想北宋后期,当时也有一场“主流”与“
非主流”之争:王安石主张国家统制,似乎是郎先生自称的“
大政府主义”者,而司马光主张自由放任,好像有点“新
自由主义”吧?两“党”也是你上我下,轮流得宠了好几个回合。可是双方都不是受权于民,而且弄权无制约,尽管理论上好像双方都很高尚:
王安石说是要“摧制兼并,均济贫乏”,似乎颇有“社会主义”的味道。而
司马光主张“国家不与民争利”,似乎很有“自由主义”丰采。不幸的是实行下来,王党的“国家统制”严厉地束缚了“阡陌闾巷之贱人”的经济发展,而马党的“自由放任”则使“
官品形势之家”得以放手聚敛。王得势则朝廷禁网遍地,民无所措其手足,马得势则贪官污吏横行,民无所逃其削刻。国家的“自由放任”只能放出无数土皇帝与
土围子,却放不出一个
中产阶级,而国家的经济统制也只会“与民争利”,却统不出个
社会保障。王安石搞不成“福利国家”,正如司马光搞不成“自由市场”,而这两种政策轮番上场到后来都加剧了王朝的治理危机,
北宋也就在“尺蠖”的一放一缩中走向危机,最终在危机中灭亡。
所以我奉劝今天的“主流”派与“非主流”派:纯从理论上讲,你们的争论如同“左”与“右”、自由放任与福利国家的争论那样永远不会有个终结的。但是你们应当想想:你们是“天平”的两头呢,还是“尺蠖”的两端?让我们先设法走出“尺蠖”的轨迹,再继续争论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