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级,即
官品,是区分官员地位高低的等级。魏、晋分官员等级为九品,自一品至
九品。
北魏每品各分正、从,共十八品,四品以下各品又各分上、
下阶,共三十阶。唐、宋文职同北魏,武职三品起分上、下阶。
词语概念
基本解释
1. [official rank in feudal times]∶古代官吏的级别。
引证解释
1. 指人品的高低和地位。
南朝 梁 沉约《神不灭论》:“既有晓昧之异,遂成高下之差。自此相倾,品级弥峻。”
周 有命数,自
一命至九命; 汉 有禄秩,自二千石至百石,凡十六等( 东汉 为十三等); 魏 立九品之制,为品级之始; 后魏 复分正
从九品,凡十八等。历代因之。其不入九品者, 唐 称
流外, 明 清 称未入流。
宋陈亮 《甲辰秋答朱元晦秘书书》:“以品级论辈行,则涂穷之笑,岂可复为世人道哉!”
《醒世恒言·李汧公穷邸遇侠客》:“这畿尉品级虽卑,却是个刑名官儿。”
清 昭连 《啸亭续录·朝服龙团》:“近日南中所绣朝服衣料,无论品级,皆用龙团各四。”
李劼人 《大波》第一部第一章:“御史就是言官,品级虽然不高,外放出来大也不过道台,寻常只是知府。”
辨析
区别职官等级的制度。明清沿袭前代规定加以简化,最高为一品,最低为九品,每品又分正从二级,共分十八级。
区分官员地位高低的等级。
魏、晋分官员等级为九品,自一品至九品。
北魏每品各分正、从,共十八品,四品以下各品又各分上、
下阶,共三十阶。
唐、宋文职同北魏,武职三品起分上、下阶。
元、明、清文武官皆分九品,各有正、从而无上、下阶之分。
明朝品级
宗人府
宗人府,掌管
明朝皇帝九族的宗族名册,并按时撰写帝王谱系,记录宗室成员子女的嫡庶、名称封号、嗣职袭位、生卒年间、婚嫁、丧葬谥号等事。凡是宗室陈述请求,均为之向皇上汇报,并引荐贤才、记录得失等。明朝
洪武三年,设立
大宗正院。洪武二十二年,改名宗人府,并命亲王掌管,秦王
朱樉为第一任宗人令。此后,均以元勋外戚大臣兼领,不再专设官员,其负责事务转移至礼部。
三公
三公,即明朝的太师、太傅、太保三职的合称,
正一品。负责协助皇帝处理重要国事政务,职位至重。
洪武三年,明太祖
朱元璋授
李善长为太师、
徐达为太傅、
常遇春为太保。
建文年间,三公职位被撤。直到永乐二十年八月,明成祖
朱棣再恢复三公职位,但无实授。
宣德三年,
明宣宗授
英国公张辅为太师,
沐晟为太傅,
陈懋为太保,当时三公官职,几乎为专授。自宣德、正统年间以后,三公成为虚衔,为勋戚文武大臣加官、赠官。
三孤
三孤,即明朝的
少师、
少傅、
少保三职的合称,
从一品。负责协助皇帝处理重要国事政务,职位至重。
洪武三年,明太祖朱元璋设立少师、少傅、少保,但无兼领者。建文年间,三孤职位被撤。直到永乐二十年八月,明成祖朱棣再恢复三孤职位,但无实授。宣德三年,明宣宗授
蹇义进少师,
杨士奇进少傅,
夏原吉进少保,当时三孤官职,几乎为专授。自宣德、正统年间以后,三孤成为虚衔,为勋戚文武大臣加官、赠官。
东宫辅臣
明朝太子三师,即明朝的
太子太师、太子太傅、
太子太保三职的合称,从一品。最初负责以道德辅导
皇太子,且谨身护翼,为东宫辅臣。后为虚衔。
洪武元年,因为明太祖朱元璋经常因事亲征,考虑皇太子
监国时,再设
官僚制度,会生嫌隙,于是命朝廷命臣兼顾东宫职务,但未授任何太子三师职位。后命东宫师傅止为兼官、加官及赠官。从此以后直至明末,太子三师全部为虚衔,与辅导太子的职责无关。比如洪武十九年,李景隆兼
太子太傅。二十四年,
傅友德兼太子太师。二十五年,
冯胜兼太子太师,
蓝玉兼太子太傅,
常升、孙恪兼太子太保,都不掌管东宫职位,只有虚名。
明朝太子三少,即明朝的
太子少师、
太子少傅、
太子少保三职的合称,
正二品。最初负责掌奉皇太子以观三公的道德而教谕等事,为东宫辅臣。后为虚衔。特例是
永乐年间,
明成祖迁都北京,命
姚广孝专任太子少师,留辅太子
朱高炽。
詹事府
太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