监国,是中国古代的一种
政治制度,通常是指皇帝外出时,由一重要人物(通常为
皇太子)留守宫廷代为处理国事。也指君主未能亲政,由他人代理朝政。
《
史记·晋世家》:“太子,奉冢祀
社稷之
粢盛,以朝夕视君膳者也,故曰冢子。君行则守,有守则从,从曰抚军,守曰监国,古之制也。”
蔡东藩《
清史演义》第三回:“﹝太祖﹞命太子皇太极监国,自率二万劲旅,到天坛祭天。”
元
郑光祖 《
辅成王周公摄政》第三折:“我子为君王幼小权监国,除此外别无他意。”
蔡东藩《清史演义》第八九回:“我今朝才晓得你的心肝了。你想儿子即位,你好监国,这等
痴心妄想,劝你趁早罢休。”
监国制度即是由王朝派出官员,用于监察诸侯国。据《
左传》记载,到春秋时期,
齐国尚有国、高两个“监国”,霸主
齐桓公想要以上卿之礼礼遇贤相
管仲,管仲推辞道:“臣贱有司也,有天子之二守国、高在。若节春秋来承王命,何以礼焉。陪臣敢辞。”白话大意:臣是地位低下的官员,天子派出的国、高两家仍在,如果有一天他们带着王命前来,我们又应该用什么礼节来礼遇他们呢,希望您能让小臣辞谢。表明到了春秋时期,由周天子派出到诸侯国的国监依然地位崇高。
西周王朝建立了一套复杂的
管理制度来管理众多的诸侯国:朝见制度使天子和诸侯之间维持极为紧密的关系,天子甚至可以以此干涉诸侯国的继承;“监国”和“命卿”制度,全面的限制了诸侯的权力,使得周天子的权力能在相当程度上深入诸侯国内部,防止地方政权尾大不掉;周天子还拥有远比诸侯国强大的军队“
西六师”和“
殷八师”,保证其拥有足以消灭任何挑战者的强大
军力。“监国”和“命卿”制度辅助并监视诸侯国,防止地方诸侯反——这一制度,为巩固西周王朝的统治起到了重要作用。
《春秋.左传鲁闵公二年》:晋侯使大子
申生伐
东山皋落氏。里克谏曰:大子奉冢祀社稷之粢盛,以朝夕视君膳者也,故曰冢子。君行则守,有守则从,从曰抚军,守曰监国,古之制也。夫帅师,专行谋,誓军旅,君与国政之所图也,非大子之事也,师在制命而已。禀命则不威,专命则不孝。故君之嗣适,不可以帅师。君失其官,帅师不威,将焉用之。且臣闻皋落氏将战,君其舍之。公曰:寡人有子,未知其谁立焉,不对而退。见大子,大子曰:吾其废乎。对曰:告之以临民,教之以军旅,不共是惧,何故废乎。且子惧不孝,无惧弗得立。脩己而不责人,则免於难。
3. 臯落氏,臯音高。
5. 冢子,大子也,尔雅:冢,大也。
6. 君与国政,与,谋也。
7. 嗣适。嗣,继也;适音嫡。
8. 不共是惧,共音恭。
朝廷的代理元首是皇帝缺位或有事不在京城的情况下,临时由一名重要人物(通常为储君、宗室)行使皇帝权利。
成吉思汗去世后,指定
窝阔台继承。但窝阔台还在远方出征,无法举行忽勒里台大会的选举。这时
拖雷担任监国三年之久,直到窝阔台返回。这种监国是正式朝廷的代理元首。
例如:
西晋末年,皇帝和朝廷被围困于长安,
司马睿按照朝廷旨意,组织临时性的朝廷机构,在建康监国。直到西晋皇帝被害,司马睿才正式称帝。司马睿的监国属于临时政府的首脑。还有就是明朝末年。
太子虽然是储君,但太子及其
东宫办事机构也不是行政系统中的法定机关,朝廷的正常运作体系中,没有太子参与政务常规端口。
北魏某些时期,皇帝的旨意一律经过监国的太子,唐朝和明朝,也经常出现
太子监国。唐朝有17个皇帝有太子监国,监国的时间长达200多年。这些情况说明,太子监国制度,这时太子担任的监国相当于“常务副元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