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桂
植物界植物
山桂,即钝叶桂,是樟科樟属常绿乔木或灌木。山桂树皮褐色,树皮及枝、叶有香甜味;叶互生,长椭圆形至卵状椭圆形,先端圆或渐尖,基部宽楔形,革质,全缘,上面绿色,下面灰绿色,光滑而亮;圆锥花序顶生散生呈聚伞花序,花小,黄色;果小,椭圆形或长椭圆形,顶端圆而有细尖,果托浅杯状;花期4月,果期6-7月。
形态特征
樟科樟属常绿乔木或灌木。小至大乔木,高5-25米,胸径达30厘米;树皮青绿色,有香气。枝条常对生,粗壮,小枝圆柱形或钝四棱形,山桂树皮褐色,树皮及枝,初时被微柔毛,后变无毛。芽小,卵珠形,芽鳞密被绢状毛。叶互生,长椭圆形至卵状椭圆形,长12-30厘米,宽4-9厘米,先端钝、急尖或渐尖,先端圆或渐尖,基部宽楔形,硬革质,全缘上面绿色,下面灰绿色,光滑而亮,两面极无毛,三出脉或离基三出脉,侧脉自叶基0.5-1.5厘米处生出,斜伸,与中脉直贯叶端,在上面略凹陷或凸起,下面明显凸起,横脉及细脉在上面不明显,下面稍明显,呈网状,叶柄粗壮,长1-1.5厘米,腹平背凸。圆锥花序顶生散生呈聚伞花序,花小,圆锥花序生于枝条上部叶腋内,长13-16厘米,多花密集,多分枝,分枝长约3厘米,总梗长7-11厘米,与各级序轴略被灰色短柔毛。花黄色,长达6毫米;花梗长4-6毫米,被灰色短柔毛。花被筒短,倒锥形,长约1毫米;花被裂片6,卵状长圆形,长5毫米,宽2.5毫米,先端锐尖,两面被灰色短柔毛但顶端近无毛。能育雄蕊9,第一、二轮雄蕊长约3.5毫米,花药卵圆状长圆形,与花丝近等长,药室内向,花丝无腺体,第三轮雄蕊长约3.7毫米,花药较狭长,长圆形,长约1.7毫米,花丝扁平,长达2毫米,近基部有一对具长柄的圆状肾形腺体。退化雄蕊3,位于最内轮,明显,长3毫米,箭头状正三角形,具长柄。子房长圆形,长1.5毫米,花柱细长,长达3毫米,柱头盘状。果椭圆形或长椭圆形,长1.3厘米,宽8毫米,鲜时绿色;果托黄带紫红,果小,椭圆形或长椭圆形,顶端圆而有细尖,果托浅杯状,顶端宽达7毫米,具齿裂,齿顶端截平;果梗紫色,略增粗。花期3-4月,果期5-7月。
生长环境
山桂生于海拔600-1780米的山坡、沟谷的疏林或密林中。
分布范围
山桂产云南南部、广东南部。锡金、印度、孟加拉、缅甸、老挝、越南也有分部。
生长习性
山桂性喜土层深厚、疏松、排水良好的沙壤土。
栽培技术
播种、压条、嫁接和扦插法繁殖。当年10月秋播或翌年春播,实生苗始花期较晚,且不易保持品种原有性状。压条繁殖,用于繁殖良种。嫁接繁殖是常用的方法,多用女贞小叶女贞小蜡水蜡流苏白蜡等树种作砧木,行靠接切接扦插繁殖多在6月中旬至8月下旬进行。移植常在秋季花后或春季进行,也可在梅雨季节移栽,大苗需带土球,种植穴多施基肥。盆栽桂花,夏季可置庭院阳光之下,不需遮荫,冬季在一般室内即可安全越冬。病虫害有枯斑病、枯枝病、桂花叶蜂柑橘粉虱蚱蝉等。
主要价值
经济价值
本种木材纹理通直,结构均匀细致,材质稍软,中等重,加工容易,干燥后稍有开裂,且会变形,含油份少,不耐腐,纵切面材色均匀,适于作建筑、一般较好的家具、农具等用材。
食用价值
叶、根及树皮可提制芳香油。广东海南群众取其树皮捣碎以作香粉。树皮有温中散寒,健脾开胃的功效;树枝有发散解表,调和营卫的功效。
药用价值
【炮制】 洗净切片,阴干或晒干研粉,亦可鲜用。
【性味】 甘、辛,温。
【功能主治】 温中散寒,理气止痛,止血,接骨。用于胃寒疼痛,虚寒泄泻风湿骨痛腰肌劳损,阳痿,闭经;外用治外伤出血,骨折,蛇咬伤
【用法用量】 干粉3~5分,水冲服;或3~5钱,水煎服。外用鲜树皮适量捣烂调水敷,或研粉敷患处。
【摘录】 《全国中草药汇编
桂树自古就被确认有药用价值,《说文解字》解释桂是“百药之长”。《本草纲目》中引用《本经》的说法,认为桂的药用价值为:“治百病,养精神,和颜色,为诸药先聘通使,久服轻身不老,面生光华,媚好常如童子”。桂树其花具有“生津、辟臭、化痰、治风虫牙痛、润发”等功效。 功能主治,花:散寒破结,化痰止咳。用于牙痛,咳喘痰多,经闭腹痛。果:暖胃,平,散寒。用于虚寒胃痛。根:祛风湿,散寒。用于风湿筋骨疼痛腰痛肾虚牙痛。
参考资料
钝叶桂 .植物智.
最新修订时间:2023-05-23 21:52
目录
概述
形态特征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