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茱萸,中药名。为
山茱萸科植物山茱萸Cornus officinalis Sieb. et Zucc.的干燥成熟果肉。分布于
云南、山西、江苏、浙江、
安徽、江西、山东、河南、湖南、四川、陕西、甘肃等地。具有补益肝肾,收涩固脱之功效。常用于眩晕耳鸣,腰膝酸痛,阳痿遗精,遗尿尿频,崩漏
带下,大汗
虚脱,内热消渴。
1、治五种腰痛,下焦风冷,腰脚无力:
牛膝一两(去苗),山茱萸一两,桂心三分,上药捣细罗为散,每于食前,以
温酒调下二钱。(《圣惠方》)
落叶乔木或灌木,高4-10米;树皮灰褐色;小枝细圆柱形,无毛或稀被贴生短柔毛。冬芽顶生及腋生,卵形至
披针形,被黄褐色短柔毛。叶对生,纸质,卵状披针形或卵状椭圆形,长5.5-10厘米,宽2.5-4.5厘米,先端渐尖,基部宽楔形或近于圆形,全缘,上面绿色,无毛,下面浅绿色,稀被白色贴生短柔毛,脉腋密生淡褐色丛毛,中脉在上面明显,下面凸起,近于无毛,
侧脉6-7对,弓形内弯,
叶柄细圆柱形,长0.6-1.2厘米,上面有浅沟,下面圆形,稍被贴生疏柔毛。
伞形花序生于枝侧,有总苞片4,卵形,厚纸质至
革质,长约8毫米,带紫色,两侧略被短柔毛,开花后脱落;总
花梗粗壮,长约2毫米,微被灰色短柔毛,花小,两性,先叶开放;花萼裂片4,阔
三角形,与花盘等长或稍长,长约0.6毫米,无毛;花瓣4,舌状披针形,长3.3毫米,黄色,向外反卷;
雄蕊4,与花瓣互生,长1.8毫米,花丝钻形,
花药椭圆形,2室;花盘垫状,无毛;
子房下位,
花托倒卵形,长约1毫米,密被贴生疏柔毛,花柱圆柱形,长1.5毫米,柱头截形;花梗纤细,长0.5-1厘米,密被疏柔毛。
核果长椭圆形,长1.2-1.7厘米,直径5-7毫米,红色至紫红色;核骨质,狭椭圆形,长约12毫米,有几条不整齐的
肋纹。花期3-4月;果期9-10月。
产于山西、江苏、浙江、安徽、江西、山东、河南、湖南、四川、陕西、甘肃。生于海拔400-1500m,稀达2100m的
林缘或林中。
呈不规则的片状或囊状,长1-1.5cm,宽0. 5-1cm。表面紫红色至紫黑色,皱缩,有光泽。顶端有的有圆形宿萼痕,基部有果梗痕。质柔软。气微,味酸、涩、微苦。
1、《
医学入门》:“山茱萸,本涩剂也,何以能通发邪?盖诸病皆系下部虚寒,用之补养肝肾,以益其源,则五脏安和,闭者通而利者止,非若他药轻飘疏通之谓也。”
2、《
本草经疏》:“山茱萸治心下邪气寒热,肠胃风邪、寒热
头风、风
去气来、
鼻塞、
面疱者,皆肝肾二经所主,二经
虚热,故见前证。此药温能通行,辛能走散,酸能入肝,而敛虚热,风邪消散,则心下肠胃寒热自除,头目亦清利,而鼻塞、面疱悉愈也。逐寒湿痹者,借其辛温散结,行而能补也。气温而主补,
味酸而主敛,故精气益而阴强也。精益则五脏自安,
九窍自利。又肾与膀胱为表里,
膀胱虚寒,则小便不禁,耳为肾之外窍,
肾虚则
耳聋;
肝开窍于目,肝虚则邪热客之而目黄;二经受寒邪,则为
疝瘕,二脏得补,则诸证无不瘳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