岩茶,
山茶科属乔木植物。花腋生,白色,萼片阔卵形至圆形,无毛,花瓣阔卵形,基部略联合,背面无毛,有时有短柔毛;蒴果球形;叶长圆形或椭圆形,基部楔形,具锯齿。花期10月至翌年2月,果期翌年10月。茶农利用岩凹、石隙、石缝,沿边砌筑石岸种茶,有“盆栽式”茶园之称,故有“岩岩有茶,非岩不茶”之说,岩茶因而得名。
植物学史
茶农利用岩凹、石隙、石缝,沿边砌筑石岸种茶,有“盆栽式”茶园之称,故有“岩岩有茶,非岩不茶”之说,岩茶因而得名。
形态特征
灌木或小乔木,嫩枝无毛。叶革质,长圆形或椭圆形,长4-12厘米,宽2-5厘米,先端钝或尖锐,基部楔形,上面发亮,下面无毛或初时有柔毛,侧脉5-7对,边缘有锯齿,叶柄长3-8毫米,无毛。花1-3朵腋生,白色,花柄长4-6毫米,有时稍长;苞片2片,早落;萼片5片,阔卵形至圆形,长3-4毫米,无毛,宿存;花瓣5-6片,阔卵形,长1-1.6厘米,基部略连合,背面无毛,有时有短柔毛;雄蕊长8-13毫米,基部连生1-2毫米;子房密生白毛;花柱无毛,先端3裂,裂片长2-4毫米。蒴果3球形或1-2球形,高1.1-1.5厘米,每球有种子1-2粒。花期10月至翌年2月。
岩茶的共性特点:含上述“属性”中的特点,兼有
红茶和绿茶的优点,且性温健胃,具“岩骨花香”之特征。
岩茶的个性特征分析:
品种特征:某一品种不论种在何山场、只要按乌龙茶工艺加工到位后所具有的共同特征。撇开山场因数,品种特征明显的岩茶,其加工工艺一定达中等以上,(若按绿茶工艺加工则体现不出品种特征)因此,低档岩茶品种特征较弱。品种特征应是共性的、其他品种所没有的特征。如肉桂的“桂皮香”、“辛辣味”。而“桂圆香”则不是品种特征(是工艺特征、轻微烟味)。品种特征要*实践来总结,有些特征只可意会、不好描述,如大家熟悉的水仙特征。
工艺特征:因加工工艺不同、或某加工环节处理失误而形成的特征。如酵味(发酵过度、类似红茶的味道)、渥味(
揉捻后未及时烘干、
毛火走水焙的时间过长造成)、烟味、青味(做青发酵不足、杀青不足)、酸馊味、高火味、过火味、焦味(有炒焦味和焙焦味)等等。某些消费者常把渥味、烟味、酸馊味等当作“韵味”。
岩韵:是指乌龙茶优良品种、生长在武夷山
丹霞地貌内、经武夷岩茶传统栽培制作工艺加工而形成的茶叶香气和滋味。
以上定义说明:“岩韵”是武夷岩茶独有的特征;“岩韵”的有无取决于茶树生长环境;“岩韵”的强弱还受到茶树品种、栽培管理和制作工艺的影响。
同等条件下:不同的茶树品种,岩韵强弱不同;非岩茶制作工艺加工则体现不出岩韵;精制焙火是提升岩韵的重要工序。
产地生境
岩茶分布于武夷山茶区,福建省西北部。气候温和,冬暖夏凉,雨量充沛。根据生长条件不同有正岩、半岩、洲茶之分。正岩产于海拔高的慧苑坑、牛栏坑、大坑口和流香涧、悟源涧等地。产于三大坑以下海拔低的青狮岩、碧石岩、马头岩、狮子口以及九曲溪一带为半岩。而崇溪、黄柏溪,靠武夷岩两岸在砂土茶园中所产的茶叶,为洲茶。
武夷山坐落在福建武夷山脉北段东南麓,面积70平方公里,有“奇秀甲于东南”之誉。群峰相连,峡谷纵横,九曲溪萦回其间,气候温和,冬暖夏凉,雨量充沛。年降雨量2000毫米左右。地质属于典型的丹霞地貌,多悬崖绝壁,茶农利用岩凹、石隙、石缝,沿边砌筑石岸种茶,有“盆栽式”茶园之称。行成了“岩岩有茶,非岩不茶”之说,岩茶因而得名。根据生长条件不同有正岩、半岩、洲茶之分。正岩品质最著名。产于海拔高的慧苑坑、牛栏坑、大坑口和流香涧、悟源涧等地,称“三坑两涧”品质香高味醇。半岩茶又称小岩茶。产于三大坑以下海拔低的青狮岩、碧石岩、马头岩、狮子口以及九曲溪一带,略逊于正岩。而崇溪、黄柏溪,靠武夷岩两岸在砂土茶园中所产的茶叶,为洲茶。武夷岩茶的产地就是在这里,也是这里的特殊环境和气候使武夷岩茶有着独特的口味。饮茶之时,不忘武夷岩茶之美。
下级分类
武夷岩茶属青茶类(俗称乌龙茶类)、半发酵茶类。
品质特征:武夷岩茶是乌龙茶的始祖,发源于明末清初,在特殊的小气候条件和适宜的品种前提下用一种特殊工艺形成的茶类。鲜叶要求新梢生长均臻完熟,俗称开面采,杀青经过酶性氧化杀青后已经非酶性氧化,而形成半发酵的茶类。
外形弯条型,色泽乌褐或带墨绿、或带沙绿、或带青褐、或带宝色。条索紧结、或细紧或壮结,汤色橙黄至金黄、清澈明亮。香气带花、果香型,瑞则浓长、清则幽远,或似水蜜桃香、兰花香、桂花香、乳香等等。滋味醇厚滑润甘爽,带特有的“岩韵”。叶底软亮、呈
绿叶红镶边、或叶缘红点泛现。不同的茶树品种还带有不同的品种特征。
优质武夷岩茶着重“岩韵”亦就是岩茶品具“岩骨花香”之胜中所指的“岩骨”通俗称“岩石味”是一种味感特别醇而厚,而能长留舌本(口腔)回味持久深长的感觉。又称茶底硬亦是茶树立地条件好,一般都生长在砾质沙壤的茶园中更为突出。
岩骨花香中的“花香”并不是像花茶一样,以其加花窨制而成的香,而是茶青在武夷岩茶特有的加工工艺中自然形成的花香,品种不同有各种特有的品种香,但香气要求锐则浓长、清则幽远、馥郁具幽兰之胜。
冲泡
武夷岩茶的冲泡,别具一格。“杯小如胡桃,壶小如香橼,每斟无一两,上口不忍遂咽,先嗅其香,再试其味,徐徐咀嚼而体贴之。”开
汤第二泡香才显露。茶汤的香气自口吸入,从咽喉经鼻孔呼出,连续三次,所谓“三口气”,即可鉴别岩茶上品的 气。更有上者“七泡有余 ”。武夷岩茶的香气馥郁,胜似兰花而深沉持久,滋味浓醇清活,生津回甘,虽浓饮而不见苦涩。茶条壮结、匀整,色泽青褐润亮呈“宝光”。叶面呈蛙皮状沙粒白点,俗称“蛤蟆背”。泡汤后叶底“绿叶镶红边”,呈三分红七分绿。
武夷岩茶的冲泡:
正确的冲泡和品饮才能充分发挥出岩茶风韵和每泡茶的特征,领略茶中真谛,体会茶的无穷乐趣。
泡茶器具:准备乌龙茶专用茶具一套(冲泡壶宜选用90-150毫升的紫砂壶或三才杯)。
投茶量:冲泡壶具容积的1/2左右(1/3-2/3)。
泡茶用水:以山泉水为上,洁净的河水和纯净水为中,硬度大或氯气明显的自来水不可用;水温需现开现泡为宜;水温低于95度或长时间连续烧开的水都略逊。最好配备“随手泡”。
浸泡时间:1至3泡浸泡10-20秒,以后每加冲一泡,浸泡时间增加10-20秒。浸泡时间的调整原则为1至7泡的汤色基本一致,且可冲泡10余泡。冲泡次数与浸泡时间有关。
浓淡调整:用投茶量进行。需淡些则投茶量少些为冲泡壶具容积的1/3-1/2,需浓些则投茶量多些为冲泡壶具容积的1/2-2/3。
品茶要领:岩茶滋味醇厚,内涵丰富,有特殊的“岩韵”。茶树品种特征能从滋味中体现;香气或高或长,高则浓郁,长则幽远,香型多样化,如花香、果香或带乳香、带密香等等;品茶时先嗅其香,再试其味,并反复几次。闻香有闻干茶香、盖香、水香、杯底香、叶底香等等;尝味时须将茶汤与口腔和舌头的各部位充分接触,并重复几次,细细感觉茶汤的醇厚度及各种特征,综合判断茶叶的特征和品位。
主要价值
较新岩茶而言,陈年岩茶的药理作用更是明显,它不仅有明目安神、保胃暖胃、消食减肥、活血通络、消除胀气等功效,还有防治动脉粥样硬化、降血脂、降血压、降血糖、抗癌、防癌、防辐射等多种药效。明崇祯进士周亮工在《闽茶曲》写道:“雨前虽好但嫌新,火气难除莫近唇,藏得深红三倍价,家家卖弄隔年陈”,便是对陈年岩茶的描述。2002年,武夷岩茶被列入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
保护现状
根据目前的国家标准,在独特的
武夷山自然生态环境条件下选用适宜的茶树品种进行繁育和
栽培,用独特的传统加工工艺制作而成,具有岩韵(岩骨花香)品质特征的
乌龙茶。这里要注意的是
2.用独特的传统加工工艺制作而成(条索状);
3.具有岩韵(岩骨花香)品质特征的乌龙茶,
武夷岩茶是受中华人民共和国
原产地域产品保护的名茶。
影响因素
茶叶树种
茶叶树种也就是指茶叶的品种,其内质所具备的香气即称为茶叶的品种香,这种香气是区别茶叶品种的主要依据,所以也叫品种特征。如:水仙具有的棕叶味,肉桂的桂皮味等。
发酵程度
发酵是乌龙茶制作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也是茶叶品质形成的重要环节。发酵程度的高低影响着茶叶香气的形成。在前面大家就讲到在发酵过程中茶叶香气有青香——→清香—→ 花香—→ 果香的一个转化过程。
焙火程度
焙火程度的高低对决定了岩茶是清香型还是熟香型。即轻火岩茶,中火岩茶或足火岩茶。
焙火在一定程度上对岩茶的香气也会产生影响:如花香向果香的转化,茶汤中香气的加重(即落水香)
生长环境(山场)
不同生长环境对茶叶香气形成的影响也是不同的。这种特征可以让大家在一定程度上了解茶叶的生长环境。所以也称为山场味。 五:其他因素:
不同季节的茶品在香气上的体现也存在不同
如 :夏秋茶的夏暑味,冬茶的冬味。
茶叶在陈放后形成的香气,如陈味。
另外茶叶受负面因素的影响也会形成的劣势香味。在茶叶加工过程中是应当避免的。如:
烟味:易判定,主要出现在焙茶环节出现走烟现像。如:焙笼焙茶里茶末掉入汤火中
青味:非清香。指茶叶中的青草味。主要是因为发酵不到位产生。
馊味:类似于变质饭菜的味道。产生原因:茶青在运输过程中受热。也称夏秋味。是夏秋茶所具备的一种特征。也是辨认夏秋茶的标准。
焦味:类似于炒豆子的味道。主要是杀青过程中,茶叶炒焦而产生。
反青味:茶叶保存过程中受潮产生。
对茶叶香气的影响因素较多,对于茶叶香气对茶叶品质的具体影响将在品鉴一节中做具体的表述。
另外茶叶受负面因素的影响也会形成的劣势香味。在茶叶加工过程中是应当避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