峨眉柳莺
莺科柳莺属鸟类
峨眉柳莺(学名:Phylloscopus emeiensis):体长11-12厘米,是一种体型小的偏绿色柳莺。具近黄色的眉纹和灰色的顶纹,腰近绿,两道翼斑偏黄,三级飞羽色深。下体偏白,头侧及两胁沾黄。甚似冠纹柳莺,头部图纹较不明显,暗色的头侧纹较淡而绿,顶纹不如其清晰,耳羽边缘色深,外侧尾羽具零星白色。以鸣声极易区别。虹膜褐色;上嘴色深,下嘴肉质色;脚粉褐色。
形态特征
峨眉柳莺雌雄羽色相似。上体橄榄绿色,头顶中央有一不甚明显的淡黄色中央冠纹,其中尤以前段极不明显,有时甚至仅隐约可见或缺失,后部冠纹较明显而且宽阔,颜色亦较黄。中央冠纹两侧有两条明显的侧冠纹,其侧冠纹前部暗绿灰色、后部逐渐变为灰绿色,因而使侧冠纹后部显得较前部暗;眉纹淡黄色长而显著,从嘴基沿眼上缘向后直达耳覆羽后缘,而眉纹前部从眼前缘开始向嘴基逐渐变细,直至消失,一般不达鼻孔。贯眼纹暗灰绿色,从鼻向后经眼达耳覆羽后缘,其余耳覆羽和颊淡灰绿色杂有不明显的淡黄色;眼下有一新月形淡黄色斑,其余头侧、后颈和颈侧暗绿色。
、肩、背暗绿色,腰和尾上覆羽羽缘较淡和为较鲜亮的绿色。翅上小覆羽颜色和腰相似,翅上中覆羽绿黑色,前5枚具近2毫米宽的淡绿黄色尖端,形成明显的第一道翅斑,翅大覆羽内翈乌黑色,外翈绿黑色而具窄的绿色羽缘,前6枚具宽约2.5毫米的淡黄色尖端,形成相当宽阔的、极为明显的第二道翅斑;初级覆羽乌黑色具有窄的绿色羽缘。初级飞羽乌黑色,外翈具窄的黄绿色羽缘,次级飞羽乌黑色,外翈羽缘黄绿色,三级飞羽绿黑色,外缘绿色,飞羽内翈具窄的灰白色羽缘。
中央尾羽绿黑色,羽缘淡绿色,特别是基部,其余尾羽内翈黑色,外翈主要为绿黑色,最外侧一对尾羽内翈有非常窄的白色羽缘的极不明显的淡色尖端,外侧第二对尾羽内翈具极窄而不明显的淡色羽缘。下体白色具不明显的淡黄色条纹,两胁沾淡灰绿色,尾下覆羽淡黄色。第六和第七枚初级飞羽几相等长。
上嘴黑色,下嘴淡橙黄色,跗蹠粉灰色。
大小量度:体长100-110毫米;嘴峰♂12.5-12.9毫米,♀12.3毫米;翅♂57.5-59.5毫米,♀58.5毫米;尾♂41.5-44.0毫米,♀42毫米;跗蹠♂18.1-18.3毫米,♀18.1毫米。(注:♂雄性;♀雌性)
栖息环境
主要栖息于林下植物发达的亚热带山地落叶阔叶林,也见于掺杂有一些针叶林的针阔叶混交林,海拨高度多见在1000-1900米的峨眉山万年寺、洪椿坪、仙峰寺和华严顶之间,冬季可迁至低山和山脚地带。
生活习性
常单独或成对活动,不时发出轻柔而单调的叫声,鸣声清晰而略活泼的3-4秒的平颤音,似极北柳莺但与冠纹柳莺山雀的鸣声迥然不同。叫声为轻柔的tu-du-du;tu-du或tu-du-du-di声,有些似暗绿柳莺。主要以毛虫、蚱蜢等鞘翅目、鳞翅目、直翅目等昆虫和昆虫的幼虫为食,也吃蝗虫、甲虫、蜘蛛等其他无脊椎动物性食物。
分布范围
繁殖分布局限于四川南部的峨眉山及邻近的山区森林,东及贵州梵净山。越冬至缅甸东南部。
繁殖方式
繁殖期月下旬至6月末,月关繁殖情况尚未月研究。
保护现状
保护级别
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IUCN) 2016年 ver 3.1——无危(LC)。
已被列入《有重要生态、科学、社会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
种群现状
该物种仅见于缅甸和中国峨眉山、贵州等地。分布区域狭窄,种群数量稀少,属珍稀鸟类,应注意保护。
参考资料
Emei Leaf-Warbler.BioLib.cz .
最新修订时间:2024-01-24 20:44
目录
概述
形态特征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