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融
唐朝大臣、文学家
崔融(653年—706年),字安成,齐州全节(今山东省济南市章丘区)人。唐朝大臣、文学家。
人物生平
唐高宗永徽四年(653年),崔融出生。
上元三年、仪凤元年(676年),崔融应辞殚文律科制举。正月,及第。待吏部铨选。此后,与李峤苏味道杜审言等交游,被称为“文章四友”。
仪凤元年(676年)至仪凤三年(678年),崔融连年应举, 连中八科,释褐为绛州夏县尉。
仪凤三年(678年),累补东宫左春坊宫门丞。
调露二年(680年)二月,唐高宗幸嵩山,亲谒少姨庙、启母庙,并命树碑,崔融承诏作《嵩山启母庙碑》。八月, 皇太子李贤被废为庶人, 其党羽皆伏诛。唐高宗赦免了东宫其他僚属,使他们官复原职,崔融亦在其中。
永隆二年(681年),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三品薛元超表荐崔融兼崇文馆直学士。
唐中宗李显为太子时,崔融为侍读,兼侍属文,东宫表疏多出其手。
武则天圣历元年(698年),武则天封中岳嵩山,见崔融所撰《启母庙碑》,深加赞美;封禅毕,又命崔融撰《朝觐碑》。遂由魏州司功参军擢授著作佐郎,转右史。
圣历二年(699年),授著作郎,兼右史内供奉。
圣历四年,迁凤阁舍人
久视元年(700年),惹怒宠臣张昌宗,贬为婺州(治今浙江金华)长史,迁礼部郎中,知制诰
长安二年(702年),再迁凤阁舍人。翌年,兼修国史。此时有司正议税关市,主张凡行人尽征之。崔融以扰民太甚、或致骚动为由,上疏反对,主张只税商贾,不税行人。武则天从其议。
长安四年(704年),任司礼少卿,仍知制诰。张易之、张昌宗兄弟广招文学之士,崔融屈节佞附。张易之被诛后,崔融贬为袁州刺史。不久召拜国子司业,兼修国史。
唐中宗神龙二年(706年),以预修《则天实录》功劳,封清河县子。作《则天哀册文》时,苦思过甚,遂发病而卒。中宗以其有侍读之恩,追赠为卫州刺史,谥号“文”。
历史评价
《旧唐书》:①融为文典丽,当时罕有其比,朝廷所须《洛出宝图颂》、《则天哀册文》及诸大手笔,并手敕付融。撰哀册文,用思精苦。②崔融、卢藏用、徐彦伯等,文学之功,不让苏、李,知有守常之道,而无应变之机。规谏之深,崔比卢、徐,稍为优矣。
《新唐书》:融为文华婉,当时未有辈者。朝廷大笔,多手敕委之,其《洛出宝图颂》尤工。譔《武后哀册》最高丽,绝笔而死,时谓思苦神竭云。
人际关系
崔融出身清河崔氏南祖乌水房。南祖崔氏为唐代清河崔氏定著六房之一。
主要作品
崔融著有《唐朝新定诗体》一卷。《全唐文》存文四卷,《唐文拾遗》及《唐文续拾》辑补二篇,共五十二篇。《全唐诗》录其诗一卷(22首),《全唐诗补编》辑补二首。《日本国见在书目》著录《唐朝新定诗体》一卷,未署撰人姓名,近人考证,以为崔融所作。
史料索引
《旧唐书·卷九十四·列传第四十四》
《新唐书·卷一百一十四·列传第三十九》
崔融,齐州全节人。初,应八科举擢第。累补宫门丞,兼直崇文馆学士。中宗在春宫,制融为侍读,兼侍属文,东朝表疏,多成其手。圣历中,则天幸嵩岳,见融所撰《启母庙碑》,深加叹美,及封禅毕,乃命融撰朝观碑文。自魏州司功参军擢授著作佐郎,寻转右史。圣历二年,除著作郎,仍兼右史内供奉。四年,迁凤阁舍人。久视元年,坐忤张昌宗意,左授婺州长史。顷之,昌宗怒解,又请召为春官郎中,知制诰事。长安二年,再迁凤阁舍人。三年,兼修国史。时有司表税关市,融深以为不可。
疏奏,则天纳之,乃寝其事。
四年,除司礼少卿,仍知制诰。时张易之兄弟颇招集文学之士,融与纳言李峤凤阁侍郎苏味道、麟台少监王绍宗等俱以文才降节事之。及易之伏诛,融左授袁州刺史。寻召拜国子司业,兼修国史。神龙二年,以预修《则天实录》成,封清河县子,赐物五百段,玺书褒美。融为文典丽,当时罕有其比,朝廷所须《洛出宝图颂》、《则天哀册文》及诸大手笔,并手敕付融。撰哀册文,用思精苦,遂发病卒,时年五十四。
最新修订时间:2025-03-16 18:06
目录
概述
人物生平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