崖州区
海南省三亚市辖区
崖州区,海南省三亚市辖区,位于三亚市西部,地理坐标介于东经108°56′—109°48′,北纬18°9′—18°37′之间,总面积383.25平方千米。崖州区属热带海洋季风气候,年平均气温25.4℃。截至2022年6月,崖州区下辖8个社区、24个行政村、1个南滨居。区人民政府驻三亚市崖州区崖州大道1号。截至2024年末,崖州区户籍人口120027人,比2023年末增加5574人。
历史沿革
崖州是海南历史最悠久的城郡,是中央政府在海南设立最早的行政建制之一,历史可追溯上千年。根据史载,最早使用“崖州”这个名称可追溯至先秦时期,秦始皇设置南方三郡,崖州是象郡,而崖城(即古崖州城,崖州区的前身)是古崖州治所所在地;自南北朝起建制崖州,宋朝以来的州、郡、县均设在此处。“崖州”之名即因地处古崖州州治而得。
清朝末年,崖城分为三坊四厢,三坊即遵道坊(城内、并西门)、日升坊(城东北、环南)、起晨坊(马站);四厢即东厢、西厢、南厢、北厢。
民国九年(1920年),改称崖县。
民国十六年(1927年),崖城划归一区。
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崖城称为仁义乡。
中华人民共和国后,废仁义乡而分城东、崖城、城西、抱古、南山、北岭、白超、水南等八个小乡。
1954年10月,原崖县县委、县政府及直属机关从崖城搬至三亚,崖城镇正式成立。
1957年7月,撤区并乡,崖城地区并为崖城和白超二个大乡(崖城大乡由崖城、城东、城西、水南小乡并入,白超大乡由白超、北岭、南山、抱古小乡并入)。
1958年,原崖县第一区管辖的崖城、白超、梅山、港门乡和国营南滨农场合并,成立炮艇公社。
1959年,场社分开。
1961年7月,废炮艇公社,分出成立崖城、保港、梅山三个公社。
1983年,改设崖城区。
1985年,改为崖城镇。
2001年8月,三亚市实行乡镇行政区划撤并,撤销保港镇、梅山镇、雅亮乡,并入崖城镇。
2006年11月,调整乡镇区划,将雅亮片区划归育才镇管理。
2014年1月25日,国务院批复同意撤销三亚市崖城镇,设立三亚市崖州区,以原崖城镇的行政区域为崖州区的行政区域,崖州区人民政府驻水南大道288号。
行政区划
区划沿革
1997年,崖城镇下辖东关1个居委会和城东、拱北、崖城、城西、水南、大蛋、北岭、赤草、南山、抱古等10个村委会。
2004年,崖城镇下辖35个村(居)委会,共有106个自然村,299个村民小组。
2006年,崖城镇下辖31个村(居)民委员会,其中9个黎族村委会,7个居委会,共有88个自然村,247个村民小组。
区划详情
截至2024年3月,崖州区下辖8个社区、24个行政村、1个南滨居,自然村83个、居民小组58个、村民小组245个。区人民政府驻三亚市崖州区崖州大道1号。
地理环境
位置境域
崖州区位于三亚市西部,东与三亚市天涯区毗邻,北群山连绵与保亭黎族苗族自治县接壤,西与乐东黎族自治县交界,南临南海;地理坐标介于东经108°56′—109°48′,北纬18°9′—18°37′之间。总面积383.25平方千米,海岸线全长50.47千米。
地形地貌
崖州区地处宁远河下游开阔地带,地形呈北高南低之势,北部山高岭峻,南部为平原海岸。宁远河中游有大小不规则的沿山台地,以及丘陵地形。沙坝泄湖海岸分布在崖州湾。崖州湾海岸主要由沙质构成。
气候
崖州区的气候属热带海洋季风气候,年平均气温25.4℃,7月平均最高气温28.3℃,1月平均最低气温20.7℃,全年日照时间约2563小时。
水文
崖州区域内的宁远河是琼南最长的河流,流域面积约1039平方千米,除南渡江、昌化江、万泉河外是海南岛的第四大河。发源于海南保亭黎族苗族自治县西部毛感乡仙安石林南麓,在崖州区港门村注入南海。此外,还有干流的大隆水库,总库容约4.27亿方,周边分布有文尖水库、高山水库。
自然资源
水资源
崖州区域内有中低热度地面热水2处,即崖城热水塘热泉井、南滨农场热泉井各2口。地下水资源丰富,主要集中在梅东至南滨农场一带,富水性中等,单层单位水量小于1.5升/秒米,岩组单位水量一般为13升/秒米;保港至水南四村一带富水性强,单层单位水量13升/秒米,岩组厚度小于130米。
生物资源
崖州区境内的热带雨林中栖息着300多种动物,其中兽类50多种,鸟类300多种,珍稀野生动物38种。海洋生物种类繁多,有鱼类1064种,虾类350种,蟹类325种,软体动物700种,其中经济价值较高的多达402种,鲨鱼翅、海参、石斑鱼被誉为“崖州三珍”。有海岸线绿色海防林面积9874亩。
矿产资源
崖州区矿藏量较为丰富的为金银矿,脉金矿点分布在崖城北岭,矿范围200—300米,含金矿石英脉0.61—0.8米,金品位4.2克一7克,已进行民营开采。
人口
2024年末,崖州区户籍人口120027人,比2023年末增加5574人。其中,男性61474人,女性58553人。按民族分,汉族87478人,占总人口的72.9%;黎族31432人,占总人口的26.2%;苗族73人,占总人口的0.1%;回族306人,占总人口的0.3%;壮族132人,占总人口的0.1%;其他民族606人,占总人口的0.5%。
根据第七次人口普查数据,截至2020年11月1日零时,崖州区常住人口为116895人。
经济
综述
2024年,崖州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GDP)160.69亿元,占全市比重16.0%。按不变价计算,同比增长5.3%。第一产业增加值33.86亿元,同比增长3.8%;第二产业增加值32.49亿元,同比增长1.7%;第三产业增加值94.34亿元,同比增长7.0%。三次产业比例为21.1:20.2:58.7。
2024年,崖州区完成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总量7.95亿元,同比增长10.3%,其中,税收收入7.63亿元,同比增长10.6%;非税收入0.32亿元,同比增长1.52%。分税种看,增值税2.36亿元,同比增长17.3%;企业所得税1.78亿元,同比增长6.47%;土地增值税0.89亿元,同比下降15.76%;契税0.45亿元,同比下降21.84%;房产税0.17亿元,同比增长35.63%;城镇土地使用税0.11亿元,同比增长0.86%;城市维护建设税0.39亿元,同比下降5.34%;个人所得税1.14亿元,同比增长74.65%。全区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支出12.35亿元,同比增长1.62%;教育支出3.19亿元,同比增长4.67%;社保就业支出1.58亿元,同比增长1%;城乡社区支出1.55亿元,同比增长7.3%;农林水支出2.74亿元,同比增长17.1%。
2024年,崖州区固定资产投资较2023年同比下降9.0%。从四大领域来看,产业投资同比下降8.5%;基础设施投资同比下降35.7%;公共服务投资同比下降16.4%;房地产开发投资同比增长12.4%。从投资主体来看,民间投资同比增长44.9%。
2024年,崖州区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6581元,同比增长4.9%;其中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7094元,同比增长4.0%;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5081元,同比增长6.9%。
第一产业
2024年,崖州区第一产业生产总值33.86亿元,同比增长3.8%,农林牧渔业总产值同比增长3.9%。其中:粮食产量13467吨,同比增长-1.4%;蔬菜(含菜用瓜)产量109143吨,同比增长1.7%;瓜类(果用瓜)产量47508吨,同比增长1.3%;热作水果产量211059吨,同比增长3.3%;天然橡胶产量280吨,同比增长2.2%;猪肉产量7252吨,同比增长-5.2%。农林牧渔服务业产值3.18亿元,同比增长7.1%。
第二产业
2024年,崖州区第二产业生产总值32.49亿元,同比增长1.7%,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6.93亿元,同比增长1.6%,全社会用电量71991.44万千瓦时,增长22.9%,其中,第一产业用电量增长7.2%。第二产业用电量增长16.2%,第三产业用电量增长30.3%。建筑业实现增加值25.91亿元,同比下降6.3%,建筑安装工程投资同比下降8.0%,建筑业产值5.63亿元,同比增长30.8%。
第三产业
2024年,崖州区第三产业生产总值94.34亿元,同比增长7.0%,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45.13亿元,同比增长4.5%。其中,限额以上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3.9%;限上批发业商品销售额同比增长23.7%;限上零售业商品销售额同比增长4.3%。
2024年,崖州区商品房销售面积36.86万平方米,2024年商品房销售额60.22亿元,房屋施工面积126.46平方米。其中,住宅74.22万平方米,办公楼22.31万平方米,商业营业用房15.55万平方米,其他房屋施工面积14.37万平方米。
2024年,崖州区累计接待旅游人数805.99万人次,同比增长0.7%;旅游收入50.64亿元,同比增长7.2%。其中,接待过夜游客110.72万人次,同比增长1.3%,过夜游收入37.57亿元,同比增长2.4%;一日游游客695.27万人次,同比增长0.6%,一日游收入13.07亿元,同比增长23.7%。全区列入统计的旅游宾馆(酒店)12家,共拥有客房总数2094间;全区有5A景区2处,分别为南山文化旅游区、大小洞天旅游区。
交通运输
崖州区交通便利,西线高速公路(G98)、海口—榆林(西)公路(225国道)、粤海铁路海南西环铁路穿境而过,其中西线高速公路(G98)设有崖城、保港、梅山三处出入口,有乡道57.121公里,村道152.553公里,建有崖州中心渔港、南山货运港、西环高铁崖州站及旅游铁路南山站等交通基础设施。
政治
社会事业
教育事业
2024年,崖州区共有各类学校32所,与2023年持平。其中,完全中学1所,与2023年持平;普通中学5所,与2023年持平;九年一贯制学校1所,与2023年持平;小学26所,与2023年持平;幼儿园35所,比2023年末减少2所。全区教师人数1361人,幼儿园教职工954人。在校学生数15115人,比2023年末增加574人;小学学生10340人,比2023年末增加157人;中学生(含高中)4775人,比2023年末增加417人;幼儿园学生4931人,比2023年减少230人。
文化体育
2024年,崖州区有公共图书馆1个,文化艺术馆1个,在建全民健身中心1个,各类艺术表演团队26支,群众文艺队伍96支。
社会保障
2024年,崖州区参加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参保人数达56150人,2024年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参保扩面新增缴费1974人;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数90708人,增加3073人。城乡最低生活保障人口1048人,最低生活保障金的实际发放金额596.64万元。城镇、农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为770元每人每月。
历史文化
文物保护
截至2022年,崖州区共有国家、省、市文物保护单位23处,占三亚市总量的74%,历史建筑及不可移动文物共200多处,新石器遗址7个。其中有书院、公馆、会馆、名人故居和重要古民居50多座,有新石器遗址7个,有古城墙和历史文化遗迹地20个,有民国时期历史骑楼街区,轿夫、牌坊骑楼街区等,还有红色历史纪念地等。
非遗文化
崖州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种类丰富,表现形式多样,历史文化价值高。其中的“崖州民歌”“黎族打柴舞”和“海南黎族纺、染、织、绣技艺”被称为“中华民族优秀文化遗产中的瑰宝”,已于2006年被列入首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截至2024年3月,崖州区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4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项目18项。
地方方言
崖州区主要语言有普通话、汉语方言和少数民族语言,汉语方言主要为海南话、军话和迈话,少数民族语言为黎语。
风景名胜
崖州区拥有丰富的文化和旅游资源,辖区共有A级及以上景区2处,其中5A景区2处,分别为南山文化旅游区、大小洞天旅游区,同时还有上千年的历史文化遗产崖州古城、崖城学宫等。
大小洞天旅游区位于海南省三亚市崖州区大小洞天景区,为5A级旅游景区。景区是道教文化风景区,拥有“小洞天”“钓台”“海山奇观”“仙人足”“试剑峰”等历代诗文摩崖石刻,景区内可以在“洞天福地”寻古代的道迹仙踪,在“福寿南山”感受长寿文化,在“南海龙王”感受中华龙文化,在“摩崖题咏”追溯古崖州文化渊流,在“山海奇观”区域的三亚自然博物馆探秘1.4亿年前生命世界。
南山文化旅游区位于海南省三亚南山文化苑,为5A级旅游景区。景区是一座展示中国佛教传统文化的大型园区,主要景点有南山寺、海上观音、不二法门、观音文化苑、天竺圣迹、佛名胜景观苑、十方塔林与归根园、佛教文化交流中心、素斋购物一条街等,其中108米海上观音是景区的亮点之一。
截至2024年11月,崖州区有海南省椰级乡村旅游点9个。
著名人物
钟芳:字仲实、中实,号筠溪。原籍琼山县,出生于崖州高山所(今海南省三亚市崖州区水南村)。明弘治十四年(1501年)乡试第二名,正德三年(1508年)殿试赐二甲进士第三名,选为翰林院庶吉士,授编修。嘉靖十一年(1532年)升任南京兵部右侍郎。第二年改任户部右侍郎,奉旨总督太仓,奏请朝廷赈灾抚民,缓和了灾民因干旱引起的困苦。其一生著作甚富,被誉为明代岭海巨儒。
荣誉称号
最新修订时间:2025-04-04 14:03
目录
概述
历史沿革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