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东三峡巫峡长
郭茂倩创作的民歌
巴东三峡巫峡长,这两首民歌,记载于郭茂倩的《乐府诗集》,来源于《宋诗纪事补遗》。
古籍记载
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巴东三峡猿鸣悲,猿鸣三声泪沾衣。
乐府诗集》卷八十六《杂曲歌辞》收载,题解引郦道元《水经注》:“巴东三峡,谓广溪峡、巫峡西陵峡也。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宜都山川记》曰:‘自黄牛滩东入西陵界,至峡口一百许里,山水纡曲,林木高茂。猿鸣至清,山谷传响,泠泠不绝,行者闻之,莫不怀土。故渔者歌云。’”其第二首,又收于卷四十九,《清商曲辞·西曲歌》,题为《女儿子》,题解引《古今乐录》曰:“《女儿子》,倚歌也。”春歌辞第二句“猿鸣”作“夜鸣”。按此二首,其(一),今《水经注》有载,在“三峡七百里”一段之后,歌前一段文字是:“每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其(二)不载《水经注》,最早见于欧阳询艺文类聚》卷九十五,歌辞前引《宜都山川记》:“峡中猿鸣至清,诸山谷传其响,泠泠不绝,行者歌之曰。”所录歌辞文字与《乐府诗集·杂曲歌辞》所录同。由此可见《乐府诗集》所引《水经注》文字是将《艺文类聚》所录揉合为一了(与今本《水经注》文字略有差异)。
诗词鉴赏
长江三峡由于两岸夹山,江道纡曲,水势湍急,成为著名的险境。在古代的条件下,渔者或行人乘舟经过此地,都不能不临其境而提心吊胆,虽说“沉舟侧畔千帆过”,但毕竟要随时准备付出生命的代价。这是内在的主观存在的心情。而外在的客观实境呢?除了眼见滩险山高之外,又偏偏此地多猿,猿声凄异其哀转之声,正好与人临于险境时之不安心声相“接火”,相“撞击”,于是在心灵的火花闪现时,就不能不产生惊惧之情,从而倍感凄楚,深味行路之难。此其第一层义。猿声如果偶尔有之倒也罢了,而偏此地多猿,猿声此起彼伏,又是“空谷传响”,回声相荡,由此及彼,至于“泠泠不绝”或“哀转久绝”。入耳者,竟是“两岸猿声啼不住”,声声敲击着舟行者的心。这就随之而更增加了凄楚,更加体味到行路之难。此其第二层义。猿鸣一声已是不忍听,两声则更不能忍,至于三声四声,声声不绝,此情此境,虽铁石之心,亦不能不为之泪沾裳矣,从而产生“怀士”之心,后悔何为而远离家乡,远离亲人,涉险至此!两歌皆就猿声和人泪取象,既切其地的特点,又合行人、渔者之心境,融意于象,唱出此歌,而读者大透过其象而得求其意。歌不言三峡行路之险之难,和行人、渔者之悲凄心境,但其“意”已自在其中矣。两句十四字,文简而意丰,含蓄深婉,诗意隽永,诚难得之民歌佳作。
参考资料
最新修订时间:2024-01-15 23:07
目录
概述
古籍记载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