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9年西班牙巴塞罗那国际博览会中的德国馆。建于1929年,占地1250平方米。由一个主厅、两间
附属用房、两片水池、一个少女雕像和几道围墙组成。除少量桌椅外,没有其他展品。其目的是显示这座建筑物本身所体现的一种新的
建筑空间效果和处理手法。
该馆由“
现代主义四大师”之一的
路德维希·密斯·凡·德·罗设计,博览会结束时拆除。后为纪念这一作品所开创的历史,巴塞罗那德国馆于1986年原址重建。
巴塞罗那德国馆占地长约50米,宽约25米,由三个展示空间、两部分水域组成。主厅平面呈矩形,厅内设有玻璃和大理石隔断,纵横交错,隔而不断,有的并延伸出去成为围墙,形成既分隔又联系、半封闭半开敞的空间,使室内各部分之间、室内外之间的空间相互贯穿。建筑形体简单,不加装饰,利用钢、玻璃和大理石的本色和质感,显示着简洁高雅的气氛。是“
现代主义建筑”最初的成果之一,也是代表作之一。
巴塞罗那德国馆突破了传统砖石
承重结构必然造成的封闭的、孤立的室内空间形式,采取一种开放的、连绵不断的空间划分方式。主厅用 8根
十字形断面的镀镍
钢柱支承一片
钢筋混凝土的
平屋顶,墙壁因不承重而可以一片片地自由布置,形成一些既分隔又连通的空间,互相衔接、穿插,以引导人流,使人在行进中感受到丰富的空间变化, 第一次确定了流动空间的概念;其二,馆中设置的双层玻璃光箱造成了
视觉对比,它与赖特设计的芝加哥
罗比住宅(1909)所呈现的
空间构成与比例具有惊人的一致性和
因果关系。德国馆在
建筑立面形式处理上也突破了传统的砖石建筑的以
手工业方式精雕细刻和以装饰效果为主的手法,而主要靠钢铁、玻璃等新建筑材料表现其光洁平直的精确的美、新颖的美,以及材料本身的纹理和质感的美。墙体和顶棚相接,玻璃墙也从地面一直到顶棚,而不像传统处理手法那样需要有过渡或连接部分,因此给人以简洁明快的印象。建筑物采用了不同色彩、不同质感的
石灰石、缟玛瑙石、玻璃、地毯等,显出华贵的气派。
德国馆在建筑
空间划分和
建筑形式处理上创造了成功的
新经验,充分体现了设计人密斯的名言——“少就是多”,用新的材料和
施工方法创造出丰富的
艺术效果。
密斯·凡·德·罗设计的巴塞罗那博览会德国馆采用的是“自由灵活的空间组合”,开创了
流动空间的新概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