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氏鲸
哺乳纲动物
布氏鲸是鲸偶蹄目须鲸科须鲸属哺乳动物,又称拟大须鲸、鳀鲸。体型细长呈流线型。吻部上颌骨和前领骨基本上呈直线向前伸出;头部除上颌前端至喷气孔间有一条主脊线外,在两侧、上颌的侧面还各有一条副脊线;副脊线的外侧生有数根感觉毛,下颌的前端也有很多感觉毛;瓦灰色的须板短而宽,表面有许多淡色的肉刺,须毛粗糙;鳍肢上有四指,呈扁平状。雌鲸略大。
形态特征
布氏鲸的体型比小布氏鲸大,性成熟体长在雄性至少达11.2m,雌性至少达11.7m。雄性最大体长14.6m,雌性15.6m。布氏鲸的外形与小布氏鲸相似。头部背面有3条隆起的脊,自吻端向后至呼吸孔,中央1条,每侧各1条。侧脊位于头背面中线与侧缘之间,高约1~2cm,其后端变成浅沟。每条脊上有几根毛,下颌前端有2列毛。体背面通常蓝黑色,腹面白色或淡黄色。喉部附近有一暗蓝灰色区域向侧面,向后伸展至鳍肢。许多个体在腹部有1条灰色条带横过脐的正前方。在有些种群,身上有许多约3×7cm的白灰色椭圆形斑。背鳍高,呈镰刀形,通常成陡角从背部升起。鳍肢窄而略尖,背面和腹面均暗蓝灰色。腹褶40~70条,达到脐或脐后。上颌每侧有鲸须板285~350块。鲸须板大多暗灰色,宽约19cm,长约40cm(不含须毛)。须毛粗、硬,浅灰色或褐色。
头骨很宽、很短,相对较短的吻突前端尖,背腹扁。2枚鼻骨向后渐窄,在后端被额骨的三角形突起隔开。鼻骨的前缘凹人或直。下颌骨粗,内侧有1条显著的深沟。多数颈椎分离。椎式:C7;T13;L12;Ca21~22 = 54~55(枚)。
注(C:颈椎,T:胸椎,L:腰椎,Ca:尾椎)
近种区别
栖息环境
主要生活在热带温带海域,在水温高于16.3摄氏度的热带和温带水域终年都可看到布氏鲸类。
生活习性
它们不集成大群,北太平洋的布氏鲸类通常单独或2~3头为一群,12头是最大的群。它们的喷潮高约3~4m。通常呼吸4~5次后,做一次长潜水。有时在水下呼气,然后出水,此时几乎无喷潮。极少见到它们在潜水前举起尾叶。平时的游泳速度约2~7km/h,快速时可达20~25km/h,可潜至300m的深度,常看到布氏鲸类跃水。
布氏鲸类主要食大洋性集群的鱼类,如沙丁鱼类、鳗科鱼类、鲱科鱼类和鲭科鱼类。它们也摄食小型甲壳动物如磷虾和桡足类,还摄食头足类和大洋性的红蟹
分布范围
原产地(海域):美属萨摩亚、安哥拉、安圭拉岛、安提瓜和巴布达、阿根廷、阿鲁巴岛、澳大利亚、巴哈马群岛、巴林、孟加拉、巴巴多斯、伯利兹、贝宁、百慕大群岛、波内赫、巴西、柬埔寨、喀麦隆、佛得角、开曼群岛、智利、中国、可可岛、哥伦比亚、刚果(金)、刚果(布)、库克群岛、哥斯达黎加、科特迪瓦、古巴、库拉索岛、吉布提、多米尼加岛、厄瓜多尔、萨尔瓦多、赤道几内亚、厄立特里亚、斐济、法属圭亚那、法属波利尼西亚、加蓬、冈比亚、加纳、直布罗陀、格林纳达、瓜德罗普岛、关岛、危地马拉、几内亚、几内亚比绍、圭亚那、海地、洪都拉斯、印度、印尼、伊朗、伊拉克、牙买加、日本、肯尼亚、基里巴斯、朝鲜、韩国、科威特、利比里亚、马达加斯加、马来西亚、马尔代夫、马绍尔群岛、马提尼克岛、毛里塔尼亚、毛里求斯、墨西哥、密克罗尼西亚、摩洛哥、莫桑比克、缅甸、纳米比亚、瑙鲁、新喀里多尼亚、新西兰、尼加拉瓜、尼日利亚、纽埃岛、北马里亚纳群岛、阿曼、巴基斯坦、帕劳、巴拿马、巴布亚新几内亚、秘鲁、菲律宾、皮特克恩岛、波多黎各、卡塔尔、留尼汪、圣基茨和尼维斯、圣卢西亚岛、法属圣马丁、圣文森特和格林纳丁斯、萨摩亚、圣多美和普林西比、沙特阿拉伯、塞内加尔、塞舌尔、塞拉利昂、新加坡、荷属圣马丁、所罗门群岛、南非、斯里兰卡、、坦桑尼亚、泰国、东帝汶、多哥、汤加、特立尼达和多巴哥、特克斯和凯科斯群岛、图瓦卢、阿联酋、美国、乌拉圭、瓦努阿图、委内瑞拉、越南、英属维尔京群岛、美属维尔京群岛、瓦利斯群岛和富图纳群岛、西撒哈拉、也门。
2022年3月,正在北部湾涠洲岛和斜阳岛海域之间执行海底光缆巡护和海域海岛执法巡查任务的“中国海监1118”船,又一次遇到“老朋友”——中华布氏鲸。3月7日,一头布氏鲸出现在海监执法船附近,自在畅游,久久不愿离去。3月8日,又约有5—7头布氏鲸,在距离船只8—10米的范围内,围着海监执法船行进方向跳跃“嬉戏”。鲸群丝毫不惧且安然自得,似乎明白这些人就是它们的安全“护卫队”。
繁殖方式
日本高知县沿岸的东海海域,春季有时看到与仔鲸相伴的雌鲸,但这并不能证明它们在此产仔。在大洋中的地方种群,交配和产仔的高峰在冬季。南非地方种群的妊娠期约11个月,新生仔鲸长约4m。哺乳期约6个月,仔鲸断乳时体长约7m。西北太平洋地方种群雄性在11~11.4m达性成熟,雌性在11.6~11.8m。
亚种分化
单型种,尚无有效亚种。
种群现状
国际捕鲸委员会(IWC 1996)将北太平洋的布氏鲸活动海域分为三块:北太平洋西部(西经150°以西,南纬2°以北)、热带太平洋东部(西经150°以东,南纬10°以北)、中国东海和加利福尼亚湾
南半球则被分为:南太平洋西部(西经150°以西,不包括所罗门群岛海域)、南太平洋东部(西经150°以东,南纬10°以南)、南印度洋、北印度洋、南非沿海和南大西洋。
北太平洋西部约26,000(CV=24%)头(基于1998~2002的调查数据估计)。
热带太平洋东部约13,000(CV=20%)头 (Wade & Gerrodette 1993)。
国际捕鲸委员会1996年的数据:中国东海有137头(未计算方差),加利福尼亚湾有235头。
国际捕鲸委员会1981年的数据:南印度洋有13,854头、南太平洋西部16,585头、南太平洋东部13,194头。
1983年,南非沿海有582(±184)头(Bestet al.1984)。
南大西洋布氏鲸的有效数据尚缺。1948~1977年,巴西有捕获5,000头“塞鲸”的记录,其中8%可能为布氏鲸(Omura 1962,Williamson 1975)。
北大西洋,仅有墨西哥湾南部40头的记录(Mullin & Fulling 2004)。
2022年3月7日,一头布氏鲸出现在北部湾海域海监执法船附近,自在畅游,久久不愿离去。3月8日,又约有5—7头布氏鲸,在距离船只8—10米的范围内,围着海监执法船行进方向跳跃“嬉戏”。据广西科学院、中科院水生所以及北部湾大学等机构组成的广西北部湾海洋哺乳动物联合研究组研究显示,目前此海域已确定布氏鲸个体32头,且健康状况均表现良好。
2022年9月,广西防城港白须公礁附近海域,首次发现国家一级保护动物布氏鲸的踪迹。
2024年9月,广西科学院、广西海洋科学院海洋哺乳动物研究团队来到涠洲岛,对出现在涠洲岛附近海域的布氏鲸开展调查,并记录到两对布氏鲸母子。
保护级别
列入《保护迁徙野生动物物种公约》(CMS)附录Ⅱ。
列入《濒临绝种野生动植物国际贸易公约》(CITES)附录Ⅰ。
列入中国《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国家二级保护动物(1988年12月10日生效,鲸目*其它鲸类)
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The IUCN Red List):数据缺乏(DD),2008年评估。
生物分类
B. edeni是Anderson(1879年)对收集自缅甸的布氏鲸样本的命名。
B. brydei是Olsen(1913年)对采自南非的布氏鲸样本的命名。
1950年,Junge在印度尼西亚收集到长12米,属于B. edeni的布氏鲸样本。Junge推断B. brydei和B. edeni为同一品种,直到1990年代,大多数鲸类学者和学术官方都接受这一推断。
2003年,Wada等人等通过系统进化分析发现,B. edeni(Junge样本)有一个线粒体DNA标记落在塞鲸和其他布氏鲸的分化枝之外,因此将B. edeni列为新鲸种。但该分类法的系统发生学的统计支撑依旧不足。
2006年,Sasaki等从全套线粒体基因组的分析判断,Junge的B. edeni样本属于B. brydei的姊妹分支,建议将B. edeni从B.brydei划出。不同意见认为,两种在系统发生树上的分离相对较近,两种仍可视作同一物种的不同亚种,若要彼此独立成种,则需更多基因标记进行区分确认。
总之,只有对更多地点的B. edeni样本进行形态学和遗传学的分析后,才能将其正确分类。
参考资料
Bryde's Whale.Mammals' Planet.
最新修订时间:2024-09-23 13:58
目录
概述
形态特征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