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鲁氏杆菌(Brucella)是一种革兰氏阴性的不运动细菌,无
荚膜(光滑型有微荚膜),触酶、氧化酶阳性,绝对嗜氧菌,可还原硝酸盐,细胞内寄生,可以在很多种家畜体内存活。
物种历史
布鲁氏杆菌感染引起的布鲁氏病(brucellosis),是一种人畜共患性全身传染病,简称“布病”,又有地中海弛张热、马耳他热、波浪热等称谓。羊种布鲁氏杆菌致病力最强,曾有阿拉伯语文献记载,羊因为感染这种细菌而得病流产。
1886年,苏格兰病理学家和微生物学家大卫·布鲁氏(David Bruce),在地中海岛国马耳他担任军医时,从死于“马尔他热”的士兵脾脏中首次确认并分离出了该细菌。后来的学者们为了纪念布鲁氏,就将这种细菌命名为布鲁氏杆菌。
20世纪50年代中期,布鲁氏杆菌由于容易制造、不会引起无法控制的疫情等特点,成为美军发展
生物武器时率先尝试的细菌。美国试验性的细菌战项目主要研究三种布鲁氏菌:猪布氏杆菌;牛布氏杆菌;山羊布氏杆菌。二战临近结束时,猪布氏杆菌被率先开发。美国陆军航空队想要拥有生物作战能力,化学兵部队便在M114小炸弹里装了猪布氏杆菌,这种小炸弹在二战期间爆炸后会传播炭疽病。但是在M114炸弹的运转试验中,美军发现,这种细菌稳定性差、保质期短。因此美国陆军航空队将它作为一种临时作战能力储备着。1971~1972年间,美国总统尼克松终结了极具威力的细菌战,将美国兵工厂的布鲁氏杆菌和其他残存的生物武器全部销毁。
1985年,
世界卫生组织(WHO)布鲁氏菌病专家委员会,把布鲁氏菌属分为6个种19个型。
2011年恐怕是布鲁氏杆菌“事迹”最多的一年。
2011年3月至5月,由于在解剖实验中使用了未经检疫的山羊,东北农业大学动物医学学院27名学生和1名老师,陆续被感染确诊为布鲁氏病。
2011年6月,浙江宁波市镇海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在对辖内两家奶牛养殖场和一家屠宰场的工作人员进行抽血采样时,也发现两名屠宰场工作人员感染布鲁氏病。到下半年,著名的飞鹤乳业也陷入了“布病危机”,上百头奶牛和几十名员工受到感染。
2013年8月,得克萨斯州农工大学的博士艾莉森·莱斯·费希特及其团队声称,他们即将开发出一种供应美国军方的疫苗,以防交战对手使用布鲁氏杆菌制成的生物武器。
形态特征
一般来讲,布鲁氏杆菌各个种的形态几乎一样,染色后在普通光学显微镜下呈微小的球状、球杆状和卵圆形。羊布鲁氏杆菌以球形和卵圆形多见,大小约0.3~0.6um。其他种布鲁氏杆菌多呈球杆状或短杆状,比羊布鲁氏杆菌也大些,约在0.6~2.5μm之间。涂片标本上无特殊排列,常单个存在,极少见到呈两个相连或短链排列。无鞭毛不运动,无菌毛,不形成芽胞,毒力菌株有菲薄的微荚膜,多数人认为该菌也无荚膜。
细菌分型
1985年,世界卫生组织(WHO)布鲁氏菌病专家委员会,把布鲁氏菌属分为6个种19个型,即羊种布鲁氏杆菌(3个型)、牛种布鲁氏杆菌(8个型)、猪种布鲁氏杆菌(5个型)、绵羊附睾种布鲁氏杆菌(1个型)、沙漠森林野鼠种布鲁氏杆菌(1个型)和狗种布鲁氏杆菌(1个型)。对人致病的是猪、牛、羊、狗4个种,可以通过饮食和受伤的皮肤、粘膜直接传染人类。其中,在马耳他“首秀”的羊种布鲁氏杆菌致病力最强。
布鲁氏病目前已经在《
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归类为
乙类传染病,与我们更为熟悉的“
非典”、“
猪流感”、
炭疽、
艾滋病、
狂犬病、
乙肝等同属一类传染病。美国疾控中心(CDC)也因此认为它可以制成生化武器,并将其定义为“B类生物恐怖主义药剂”。
杀灭方法
在温和条件下,布鲁氏杆菌可在皮毛、水中和干燥的土壤中存活数周至数月。但它对高温、高湿和光照的耐受性不强:100摄氏度的干热条件下,7~9分钟即可将其杀灭,80摄氏度的湿热条件下杀菌只需6分钟左右,它在直射阳光下最长也活不过4小时。
巴氏消毒法足以有效杀灭牛奶中所有的布鲁氏杆菌,更彻底的超高温灭菌法更不必说了。只要是合格的牛奶或奶粉,都不可能再有布鲁氏杆菌的身影。
感染方式
感染过程
布鲁氏杆菌经皮肤伤口或黏膜进入人体后,附近毛细血管中的吞噬细胞会率先钻出来迎敌。只要免疫功能正常,任何侵入人体的不明外来生物都会受到免疫大军的阻击。倘若吞噬细胞没能将病菌全歼,便会随着布鲁氏杆菌的“余部”一同顺着淋巴液“漂流”到淋巴结,以便联合驻扎在那里的吞噬细胞,将这些病菌吞入“腹”中。
吞噬细胞会分泌消化酶彻底消灭敌“菌”。不过,布鲁氏杆菌是胞内寄生菌,能适应细胞内的环境。如果人体没有专门对付它的抗体,它就可以比非细胞内寄生的细菌更容易待在细胞内,并且由于身处正常细胞内,可免受人体体液中的特异性抗体和其他抗菌物质攻击。如此,吞噬细胞的吞噬作用反而起到了保护布鲁氏杆菌的效果。这时候,淋巴结就成了局部原发性病灶,一些强壮的细菌就会在吞噬细胞内就地取材,大肆进行代谢和繁殖活动,从内部逐渐瓦解吞噬细胞。
一批批布鲁氏杆菌,重新进入淋巴循环和血液循环,就形成了“全身无中毒症状,但血液中可检测出细菌存在”的菌血症。在血液里,吞噬细胞军队又来与布鲁氏杆菌作战,战场随血流扩展到全身。
随后,这些被吞噬的布鲁氏杆菌集中在肝、脾、骨髓等地开始繁殖,成了多发性病灶。当敌“菌”规模越来越大,吞噬细胞应接不暇时,布鲁氏杆菌则在细胞外的血液中代谢和繁殖,从而造成败血症,长时间引起间歇性发热,也就是“波浪热”、“弛张热”之名的由来。
除了
巨噬细胞被撑破,布鲁氏杆菌同样会阵亡。但是该细菌细胞壁上都带有对宿主有害的脂质物质“内毒素”。布鲁氏杆菌被摧毁时,内毒素会随着破碎的尸体溶出,进入体液,就像死亡自爆一样,给人体带来最后的一次性毒害。一旦活着的布鲁氏杆菌在体内控制了局面,患者就开始出现全身性症状,如盗汗、食欲不振、肝脾处淋巴结肿大、全身肌肉和大关节疼痛、以脊柱为首的骨骼疼痛无力等等。
内毒素可致病理损伤,若机体免疫功能正常,通过细胞免疫及体液免疫清除病菌而获痊愈。如果免疫功能不健全,或感染的菌量大、毒力强,则部分细菌逃脱免疫,又可被吞噬细胞吞噬带入各组织器官形成新感染灶,有人称为多发性病灶阶段。经一定时期后,感染灶的细菌生长繁殖再次入血,导致疾病复发。组织病理损伤广泛。临床表现也就多样化。如此反复成为慢性感染。
传播途径
人类布病的传染源主要是患布病的家畜(羊、牛、猪、鹿、猫、狗)。在农牧区,对人类危害最大的是患布病的羊。人通过接触病畜的流产物、分泌物、排泄物(粪、尿)、乳、肉、内脏、皮毛以及被污染的水、土壤、食物、空气、尘埃,经体表皮肤黏膜、消化道、呼吸道感染布氏菌。
诊断方法
人间布病诊断标准
(1)流行病学
发病前病人与家畜或畜产品、布鲁菌培养物有密切接触史,或生活在疫区的居民,或与菌苗生产、使用和研究有密切关系者。
(2)临床表现
岀现持续数日乃至数周发热(包括低热)、多汗、肌肉和关节酸疼、乏力兼或肝、脾、淋巴结肿大和睾丸肿大等可疑症状及体征。
(3)实验室检查
布病玻片或虎红平板凝集反应阳性或可疑,或皮肤过敏试验后2448小时分别观察一次,皮肤红肿浸润范围有一次在2.0cm×2.0cm及以上。
(4)分离细菌
从病人血液、骨髓、其他体液及排泄物中分离到布鲁菌。
(5)血清学检查
SAT滴度为1:100及以上,对半年内有布鲁菌菌苗接种史者,SAT滴度虽达1:100及以上,过2~4周后应再检查,滴度升高4倍及以上,或用CFT检查,CFT滴度1:10及以上,Coomb's滴度1:400及以上。
具备(1)(2)(3)者为疑似病例。
具备(1)(2)(3)(4)或(1)(2)(3)(5)者为确诊病例。
实验检查阳性判定标准:
①病原分离已检出布鲁菌。
②试管凝集试验:1:100(++)及以上。
③补体结合试验:1:10(++)及以上。
④抗人球蛋白试验:1:400(++)及以上。
⑤虎红平板凝集试验:血清0.03mL,检查出现可见凝集。
⑥皮内变态反应:皮试后24、48小时分别各观察一次,皮肤红肿浸润范围有一次在2.5cm×2.5cm及以上(或6.25cm2及以上)。人间布病实验检查的各种方法和要求,按照卫生部地方病防治司和农业部畜牧局主编的“布鲁菌病防治手册”和“布鲁氏菌病诊断标准及处理原则”规定进行。
近年各国学者对血清学诊断方法,从多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Casa等观察了快速纤维素试纸(dipstick)试验用于检测布鲁菌特异性抗体lgM的临床应用以及和病程(期)的关系。该法操作简便、快速。Orduna等(2000)、Sera(2001)应用免疫捕获凝集试验诊断人类布病,并与传统的血清法SAT、 Coomb’s进行了比较,都显示了很好的敏感性、特异性。另外分支动态试验,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SA)在布病的诊断方面的硏究也有大量报道。Bata等采用DOT-ELISA检测盒检测人类布鲁菌抗体,并与其他血清学凝集试验进行比较,通过对120份疑似布病血清检测,DOT-ELISA获得阳性例数最多,提示DOT-ELISA诊断布鲁菌病优于RBPT、SAT、Coomb's试验。
畜间布病诊断标准
布病是人、畜共患传染病,所以病畜诊断标准简介如下(国标):①分离出布鲁菌。②血清学正式试验中试管凝集试验阳性或补体结合试验阳性。③初筛试验中,一项或多项出现阳性,并有流行病学史和临床症状者。判定时应排除其他疑似疾病和菌苗接种引起的血清学反应。一般牲畜具备上述一项者即判定为病畜。种畜、奶牛等价值高的家畜,判定则更为严格一些,要结合临床症状,被检动物疫源史,或血清抗体有上升趋势并超计一个滴度。
鉴别诊断
在布病的临床实践中,常遇到一些疾病的临床表现与布病相似,给诊断造成困难,所以在疾病诊断过程中一定要注意鉴别诊断,避免延诊、误诊、漏诊。
(1)
风湿热。布病与风湿热都有发热及游走性关节痛。主要区别是布病多以侵犯大关节为主,风湿病则以侵犯小关节为常见。在风湿病时,经常见到红细胞沉降率加速,中性白细胞増多,心脏瓣膜常见损害。这在布病是罕见的。而淋巴结和肝脾综合征在风湿病时极少看到。此外,水杨酸制剂,对风湿病有明显疗效,应用于布病只能起暂时缓解疼痛的作用。实验室检验:风湿病抗“O”试验为阳性,布病试管凝集和皮肤检查等反应是阴性,而布病正相反。
(2)
伤寒和
副伤寒。伤寒和副伤寒都有持续发热、肝脾大、白细胞减少,淋巴细胞增多,与布病相似。主要区别为伤寒起病急,髙热,神昏谵语,烦躁不安,脉相对缓,体温与脉搏的分离现象,蔷薇疹以及消化系统症状等与布病不同。实验室检验:伤寒为肥达氏反应阳性,伤寒菌培养阳性。由于副伤寒临床表现与伤寒极为相似,所以与布病的鉴别要点基本同伤寒。
(3)
结核。由于布病患者长期低热、多汗、白细胞减少、淋巴细胞增多、血沉稍快,所以易误诊为结核,但结核病人全身中毒症状较重,明显消瘦、咳嗽、痰中带血。结核病很少有肝脾大。相应部位有结核病灶,分离到结核杆菌为主要依据。胸部X线的检查对肺结核常有着决定性意义。
(4)
疟疾。两者均有发热、出汗、肝脾大、白细胞减少、淋巴细胞增多等相似表现。但疟疾多为阵发性寒战,高热;典型发作具有发冷、发热、出汗三个阶段,末梢血涂片可发现疟原虫。
(5)睾丸或
附睾结核。体内多有原发结核病灶,病变多先波及附睾,之后睾丸受累,并且往往留有局限性硬结。
(6)
败血症。败血症常有化脓性传染病灶,中毒症状严重,大多发生高热,呈弛张热者居多。严重病例可见神志不清。狂躁或谵妄,甚至出现昏迷或休克。白细胞计数多增高,以中性粒细胞增高显著,多数患者有进行性贫血;血培养可以发现其他病原菌布病高热时神志清楚,甚少谵妄。白细胞减少,淋巴细胞相对增多,试管凝集和皮肤过敏反应阳性。
(7)化脓关节炎。常查到原发感染灶,关节肿胀疼痛严重,关节积液为脓性且不易吸收,血常规化验白细胞显著增高。布病特异性实验室检验为阴性。
需要进行鉴别的疾病还有许多:
流感、土拉伦菌病、
病毒性肝炎、
耶尔森氏菌病、
神经官能症等,应在诊断时分析鉴别。要进行细菌、病毒培养分离和血清免疫学试验。
病理变化
一般来讲,患病人体的器官和组织都会发生病理变化。急性期表现为网状内皮系统的弥漫性炎症反应。并发展成传染—反应性网状内皮细胞增殖症。最易发生病变的为结缔组织系统,其次是淋巴系统,血管系统和神经系统。布病病理学的主要特点:一是所有组织和器官都可发生病理变化,病变复杂,损害广泛;二是不仅间质细胞改变,而且实质器官的细胞也发生变化。
皮肤
皮肤病变可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两种,经皮肤感染的人不一定出现原发性损害,即使有损害,也不明显,临床持续的时间也不长。继发性损害的特点是发生部位不一,可有增生性肉芽肿、出血、结缔组织层的纤维断裂、水肿、毛细血管壁肿胀和血管通透性增强等变化。
淋巴结
在布病病变中,淋巴结是最易受累的,并且出现变化最早。初期是充血和浆液性渗出,继之表现为弥漫性或局灶性网状内皮细胞增殖,形成类上皮细胞结节,即增生性肉芽肿。肉芽肿周围除类上皮细胞外,还有淋巴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和浆细胞。
血管系统
布鲁菌对血管系统损害广泛并且病变明显,既可累及小血管,亦可损害大血管,但主要侵入小动脉、毛细血管和毛细血管后静脉。表现为血管内膜炎、血栓性脉管炎、动脉瘤以及主动脉炎等。镜下可见内皮细胞的坏死和脱屑,管腔内形成血栓,内皮下层细胞增生,在内膜下形成结节,血管中层有纤维素样坏死,管壁有炎性细胞浸润,可形成肉芽肿。
心脏
病变可累及心内膜、心肌和心包,发生特异性心肌炎、心内膜炎、心包炎。主要组织学改变为布鲁菌肉芽肿。
肝、脾
布病是一种传染性网状内皮细胞增殖症,所以具有丰富网状内皮组织的肝脏和脾脏经常受到损害。肝脏主要表现为急、慢性肝炎,其特点是各种炎症过程依次交替出现,主要表现为浆液性炎症,增殖性炎症,肉芽肿。脾脏由于网状内皮细胞和淋巴细胞增生表现为脾大,并有肉芽肿形成,镜下见网状内皮细胞弥漫性增生和毛细血管胶源性变化。
骨髓
可发生小的坏死、骨髓组织营养不良和出血性素质、再生障碍性贫血和纤维化等。有的急性和亚急性期病人发现骨髓样细胞增殖,圆细胞的结节,多数浆液性水肿和渐进性细胞坏死。在慢性期见有髓样细胞増殖,某些病例尚有圆细胞的病灶性浸润。
肺脏
急性期可见病灶性卡他样肺炎,炎症病灶通常局限于肺下叶。有时在肺内见到由类上皮细胞和巨噬细胞构成的肉芽肿。
泌尿生殖系统
肾脏主要是继发性受累,表现为
肾炎,出现
肾小球混浊肿胀,产生
蛋白尿。羊布鲁菌感染的急性期,常可出现病灶间质性和弥漫性肾小球肾炎。生殖器官变化较肾脏变化更为多见。如睾丸炎,附睾丸炎,子宫内膜炎,卵巢炎,输卵管炎等。急性期睾丸内可见有血管周围圆细胞的炎性浸润灶。在疾病的慢性期,除了圆细胞浸润之外,在睾丸间质出现类上皮细胞结节。同时尚有精细管的萎缩和间质硬化。
神经系统
末梢神经受累较多见,经过较轻。中枢神经受累少见,但经过严重,表现为脑炎、脑膜炎、脊髓膜炎和脊髓炎等。神经系统的主要病理变化为退行性、渗出性、增殖肉芽肿性和硬化性改变。
运动系统
运动系统的骨、关节、肌肉、韧带均可受累。骨髓病变表现为增殖性多形细胞的成骨性炎性反应,同时有骨样组织形成,骨骼肌可有急性或慢性炎症反应。结缔组织内初期表现为浆液性出血性炎症,沿着血管走向,同时发生圆细胞浸润。这种浸润或完全消散,或被肉芽组织所代替,然后纤维化。在临床上可经常见到关节炎,关节周围炎、滑膜炎和腱鞘炎等。
临床表现
人体
布病的临床表现轻重不一,羊布鲁菌引起的较重,猪布鲁菌次之,牛布鲁菌较轻,但与个体的防御机能有关。近年来,布病多为轻型经过。不典型病例较常见。甚至在畜间检出菌率相当高的地区,也很少发现急性典型病例,以隐性感染或慢性感染病人居多。
(一)潜伏期
本病潜伏期长短不一。一般为1~3周,平均2周。短的可以3天,最长者可达1年之久。潜伏期的长短与病原菌的菌型、毒力、菌量及机体抵抗力等诸因素有关。
(二)发病和前驱期症状
目前多数病例发病缓慢,少数病例发病较为急骤。在发病缓慢者中,有些布病患者可以看到所谓的前驱期症状。其临床表现似重感冒,表现为全身不适、乏力、食欲减退、头痛、失眠、出汗、肌肉或大关节疼痛等,有的可见淋巴结轻度肿大。有些病例可见便秘,腰及各部位肌肉和关节有轻度风湿样疼,傍晩有轻度畏寒等症状。体检可以发现患者微热,傍晩为重;淋巴结轻度肿大。偶见肝脾和扁桃体肿大。前驱期持续时间变动甚大,短者几天,长者为数周。起病急者,前驱症状不明显,直接表现为急性期症状。
(三)急性期
1.发热与多汗
此为临床最常见的症状之一。典型热型是波浪热,也可见不规则热,间歇热和弛张热等。近年来,波状热已不多见,而以其他热型常见。据我国布病患者热型分析,主要有以下五种型:低热型、波状热型,不规则热型,间歇热型,弛张热型,而稽留热罕见。发热可持续数日,数周、甚至数月。发热期常伴有大量出汗,尤其在体温下降期更明显,有时湿透衣裤。大量出汗使患者情绪紧张,烦躁,影响睡眠,由于大量出汗,有时候皮肤出现出血疹。
2.头疼、乏力
多数病例都出现头疼,尤其是急性期患者。乏力是所有病例的共同症状,尤以慢性期明显,患者自觉无力,能吃不爱动,所以有人称之为“懒汉病”。
3.关节和肌肉酸疼
布鲁菌侵及骨关节的发生率为10%~70%,主要累及1个或几个关节。关节疼主要见于大关节,如髋、膝、肩、肘、腕、踝等,膝关节最常见,其次是骶髂关节、肩关节髋关节。关节疼痛多呈游走性,类似风湿性关节炎,有时疼痛局限于某一部位,如慢性期病人。关节痛往往伴肌肉酸疼,多数病人可致关节强直和变形。部分患者可见关节红肿,偶有化脓。亦可见滑囊炎、腱鞘炎及关节周围炎。
4.神经疼
主要由于神经干或神经根受累所致,中枢神经受损表现为各种脑膜刺激症状,如头疼、颈项强直。周围神经受损表现为肋间疼、胸疼、肢疼等。1897年 Hugher首先提出神经布鲁菌病是一种神经病学并发症。神经布病的发病率为0.%~25%,大约5%的布病病人发展成为神经布病。
5.淋巴结和肝脾大
患者多有局部淋巴结肿大,部位不一,与布鲁菌侵入部位有关。多数患者肝脏和脾脏肿大,有压痛。肿大的肝脾质软、中等硬。由于肝脏损害,可出现黄疸。经治疗,肿大的肝脏、脾脏可缩小,常作为考核疗效的指标之一。
6.生殖系统症状
布鲁菌对其宿主动物的生殖器官有一种独特的亲和性,对男女生殖系统均可以造成损害。男性患者中有的可发生睾丸炎、附睾炎、睾丸脓肿等,多为单侧性。少数男患者也可见精索炎或鞘膜积液。女性患者可发生卵巢炎、输卵管炎或子宫内膜炎、骨盆脓肿子宫颈炎和月经失调、痛经和闭经等。偶尔可致流产、早产、不孕。
(四)慢性期
病程长于1年为慢性期。慢性期可由急性期发展而来,也可直接表现为慢性期。如同时伴有发热等急性期症状者称为活动期,如无急性期表现则称为相对稳定型。其表现多种多样,无特异性,病人常有疲乏、多汗低热、失眠、烦躁不安、面色苍白、潮红、水肿及全身疼痛等。部分病人表现为顽固性的关节疼或肌肉钝痛,持续数年,反复发作,久病可发生强直或挛缩。慢性患者心血管损害也很常见,表现为心内膜炎、脉管炎等。肝脾大不易完全恢复,病情反复发作。
(五)病程及预后
布病的病程及预后,主要取决于布鲁菌侵入门户,感染菌量以及菌种、型,毒力和当时人体的生理状态,治疗方法等。布病病程长短不一,以3~12个月者居多。多数患者只要治疗及时,治疗方法得当,一般预后良好。有些患者不经治疗往往1~3个月自然康复。但是,疲劳症状可能持续很长时间。然而也有些患者如不及时治疗,易由急性转为慢性,形成隐性病灶,反复发作,迁延数年甚至几十年,严重影响健康和劳动能力,甚至病灶纤维化后形成瘢痕,引起内脏器官的器质性改变或骨关节的变形强直,终生不愈。布病本身不易引起患者死亡,但是个别急性病例,由于极度的菌毒血症,脑膜炎,血小板减少,心内膜炎或其他更严重的并发症也可以死亡。
动物
1.牛
潜伏期2周至6个月。母牛最显著的症状是流产,有
弛张热。流产最常发生在妊娠的第6~8个月。妊娠晚期流产者常见胎衣滞留,可发生慢性子宫炎,引起长期不育,有乳房炎的轻微症状。如流产胎衣不滞留,则病牛迅速康复,又能受孕,但以后可能再度流产,但大多数流产牛经2个月后可以再次受孕。流产后常继续排出污灰色或棕红色分泌液,有时恶臭,分泌液迟至1~2周后消失。产死胎、弱仔。公牛更常见的是睾丸炎、附睾炎及关节炎,睾丸、关节肿胀疼痛,最常见于膝关节和腕关节患病,滑液囊炎特别是膝滑液囊炎较常见,腱鞘炎比较少见。
2.绵羊及山羊
常不表现症状,而首先被注意到的症状也是流产。流产发生在妊娠后第3或第4个月,有的山羊流产2~3次,有的则不发生流产。流产前,食欲减退,口渴,委顿,阴道流出黄色黏液等。其他症状可能还有乳房炎、支气管炎、关节炎及滑液囊炎引起的跛行。公羊睾丸炎、绵羊附睾炎和乳山羊乳房炎常较早出现。
3.猪
最明显的症状也是流产,多发生在妊娠第4~12周。有的在妊娠第2~3周即流产,有的接近妊娠期满即早产。早期流产常不易发现,因母猪常将胎儿连同胎衣吃掉。流产的前兆症状常见沉郁,阴唇和乳房肿胀,有时阴道流岀黏性或黏脓性分泌液。流产后胎衣澔留情况少见,子宫分泌液一般在8d内消失。少数情况因胎衣滞留,引起子宫炎和不育。公猪常见
睾丸炎和
附睾炎,睾丸及附睾的不痛肿胀多见,有时全身发热,局部疼痛,不愿配种。偶见皮下脓肿、关节炎、腱鞘炎等。后肢麻痹是椎骨中有病变所致。
防治措施
人类
布病不仅会对牲畜的健康成长造成影响,同时,还可能会传染给饲养员及其他参与牲畜养殖工作的职员,针对这些人也需要做好防治工作,防止疫情进一步扩大,对个人健康造成危害。在具体防治中,首先应普及布病预防基础知识,使他们认识到该疾病的危害;其次,则需要规范各项操作,如养殖人员需要穿好无菌服,佩戴口罩,做好卫生防护工作,挤奶工则需要佩戴好手套,防止与病菌直接接触。最后,工作人员需要定期体检,当发现身体出现异常情况时,一定要提高警惕,及时就医。
从布鲁氏杆菌的“体质”和传播特性上不难发现,对付它贵在预防,为此付出的成本也比较低,难以人传人更是让人踏实了不少。只要我们把水烧开了喝,把“
红肉”做熟了吃,买合格的奶制品,布鲁氏杆菌就几乎不可能找上门来。
布病的治疗应遵循早期用药、彻底治疗、合理选用药物及用药途径的原则。对于已经确诊的布病患者,应立即采取治疗措施,以防疾病由急性期转入慢性期。治疗布病应按疗程进行,药物剂量要足,时间要足够,不得中途停药。药物为主,佐以全身支持疗法,以增强患者抵抗力,提高疗效。
急性期以控制感染为主,支持疗法及对症处理为辅。抗生素是治疗急性期布病患者的首选药物。慢性期活动型或细菌培养阳性的患者,也应采取抗生素治疗,慢性期相对稳定型患者不宜采用。抗生素一般联合使用,单用效果不佳。对慢性期病人治疗更为困难。因为涉及诊断是否确定、容易复发,病程长等问题,而且病人不易坚持。所以用药时要全面考虑,现主要采用中药和特异性脱敏疗法为主的综合疗法。脱敏疗法即是用抗原治疗,常用的是
菌苗、水解素和溶菌素。
动物
1、加强检疫。提倡自繁自养,不从外地购买家畜。新购入的家畜,必须隔离观察一个月,并做两次布鲁氏杆菌检疫,确认健康后,方能合群。每年配种前,种公畜也必须进行检疫,确认健康后方能配种。养殖场每年需做两次检疫,检出的病畜,应严格隔离饲养,固定放牧地点及饮水场,严禁与健康畜接触。
2、定期免疫。在布鲁氏杆菌病常发地区的家畜,每年都要定期预防注射。在检疫后淘汰病畜的基础上,第1年做基础免疫,第2年做加强免疫,第3年做巩固免疫,从而达到净化畜群的目的。
3、严格消毒。对病畜污染的畜舍、运动场、饲槽及各种饲养用具等,用5%克辽林或来苏儿溶液、10—20%石灰乳、2%氢氧化钠溶液等进行消毒。流产胎儿、胎衣、羊水及产道分泌物等,更要妥善消毒处理。病畜的皮,用3—5%来苏儿浸泡24小时后方可利用。乳汁煮沸消毒,粪便发酵处理。
4、病畜处理。病畜以淘汰为宜。确需治疗者可在隔离条件下进行。对流产伴发子宫内膜炎或胎衣不下,经剥离后的病畜,可用0.1%高锰酸钾溶液、0.02%呋喃西林溶液等洗涤阴道和子宫。严重者可用抗菌素和磺胺类药物进行治疗。
5、培育健康幼畜。50%以上的隐性病畜,在良好的隔离条件下,用健康公畜的精液人工受精,从而培育健康幼畜。幼畜出生食初乳后隔离喂消毒乳和健康乳,经检疫为阴性后,送入健康群,以此达到净化疫场目的。
研发活疫苗
2022年6月4日消息,近日由
中国农科院哈尔滨兽医研究所联合
兰州兽医研究所等单位,历时18年共同研制的布鲁氏菌基因缺失标记活疫苗产品在国内首发上市。该产品能有效区别疫苗免疫和自然感染,突破了制约布鲁氏杆菌病疫苗生产应用的重大技术瓶颈,其生产应用将对全国羊布病的有效防控和净化发挥积极作用,为《畜间布病防控五年行动方案(2022-2026年)》的顺利实施提供重要科技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