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在网络上是以很小的称为帧(Frame)的单位传输的,帧由几部分组成,不同的部分执行不同的功能。在
以太网数据传输中,节点在发送数据之后的一定时间内,由于传输的非实时性,存在着遭遇碰撞的可能。节点发送的帧很小且2个冲突节点相距很远。
将
物理内存分为固定大小的块,称为帧。相对的,将逻辑内存分为同样大小的块,称为页。
帧通过特定的称为网络
驱动程序的软件进行成型,然后通过网卡发送到网线上,通过网线到达它们的目的机器,在目的机器的一端执行相反的过程。接收端机器的
以太网卡捕获到这些帧,并告诉操作系统帧已到达,然后对其进行存储。就是在这个传输和接收的过程中,
嗅探器会带来安全方面的问题 。
“帧”数据由两部分组成:帧头和帧数据。帧头包括接收方主机
物理地址的定位以及其它
网络信息。帧
数据区含有一个
数据体。为确保计算机能够解释
数据帧中的数据,这两台计算机使用一种公用的
通讯协议。互联网使用的通讯协议简称IP,即互联网协议。
IP数据体由两部分组成:数据体头部和数据体的数据区。数据体头部包括IP源地址和IP目标地址,以及其它信息。数据体的数据区包括用户数据协议(
UDP),传输控制协议(
TCP),还有
数据包的
其他信息。这些数据包都含有附加的
进程信息以及实际数据。
CSMA/CD一旦发生冲突, 必须让每个节点都能检测到。
以太网通过规定了最小发送间隙和最小
帧长来尽量避免冲突。如果两节点之间的距离很远而帧很小, 接收方在帧到达目的地之前又开始发送, 这样, 接收方的帧已经发送完成, 数据还在信道中传输, 还没有到达目的节点中。接收节点由于还没有收到信息, 误认为信道是空闲的, 有可能向外传输数据, 这样就会造成新的信道冲突。在发送节来说, 误认为是发送成功了。信号传输是有时延的, 因此检测冲突也需要一定的时间, 这决定了以太网必须有最小帧长的限制。
网络中的
数据通信是把数据分为适合于网络中传输的多段, 这些数据足够小, 以保证最大数据也能通过网络中的最小转发链路。分片过程发生在
OSI模型的第3层和第4层, 第4层是OSI模型中最重要的一层, 主要根据窗口控制传输, 而不是MTU。
在数据
传输过程中, 通过QOS的试同进对
发送方和接收方进行数据的发送快慢。在网络传输过程中, 如果发现太大的数据, 将对较大的数据包进行强制分组。在以太网中, 最大的
协议数据单元为1 500字节, 当然, 这个数据不包数据的帧头部分。在分组过程中, 每个
分片都有一个序号, 目的是接到方接收到数据后, 可以进行正确重组。网络中的
最大传输单元是保证所有数据在网络链路传输过程中, 能通过所有的链路节点。
由于信道是所有节点共享的, 数据帧太长, 在数据的发送过程中每帧就会占用较长的时间, 就会出现有的节点
等待时间太长;数据到达接收点后, 目标节点的重组缓冲大小是有限的, 有的发送数据可能比接收端的
缓冲区大小超出很多, 造成缓冲溢出。为了不让节点占有的时间太长, 网络中制定了1 500字节这个规则, 这样可以保证信道占有的
公平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