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州大学石油化工学院
常州大学下设二级学院
常州大学石油化工学院(原化学化工学院)伴随着学校的建立、发展与壮大,成为学校的中坚力量,依靠科技开发与自主创新,学科、专业建设取得了长足的发展。
历史沿革
1978年初,南京化工学院无锡分院成立,设基本有机合成专业;常州分院成立,设基本有机合成专业。
1979年5月,常州分院并入无锡分院,暑期其基本有机合成专业合并。
1980年12月,无锡分院党委决定成立有机化工系,同时建立物理化学、化工原理、无机、分析教研室。
1981年8月,江苏化工学院成立,校址设常州,设有机化工系。
1983年1月,江苏化工学院成立有机化工系,下设高分子材料专业、精细化工专业、石油加工专业、有机化工专业、工业分析专业。
1992年8月,江苏化工学院更名为江苏石油化工学院,11月撤销有机化工系,设化学工程系、应用化学系。
1998年10月,江苏石油化工学院将化工系、应化系、材料系合并成新的“化学工程系”。
2002月11月,江苏石油化工学院更名为江苏工业学院。
2008年10月,江苏工业学院将原来的系部更名为二级学院,“化学工程系”更名为“化学化工学院”。
2010年3月,江苏工业学院更名为常州大学;9月,常州大学下属的二级分院“化学化工学院”更名为“石油化工学院”。
2014年4月,成立食品学院,与石油化工学院合署管理。
2022年6月,撤销食品学院,石油化工学院 食品学院变更为石油化工学院。
学院实力
现有化学工程与工艺、应用化学、轻化工程和食品质量与安全、能源化学工程五个本科专业以及化学工程与技术、化学二个一级学科硕士点。其中,化学工程与工艺是国家特色专业,应用化学是江苏省品牌专业。化学工艺是江苏省重点学科,应用化学(精细化工)是中石化重点学科,拥有1个省级重点实验室和2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即江苏省精细石油化工重点实验室、江苏省基础化学化工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和江苏省现代基础化工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学院实验设备仪器先进,实验场所总面积2万多平方米,仪器设备总金额2500余万元。拥有500M核磁共振、电镜、X-粉末衍射仪、X-单晶衍射仪、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发射光谱(ICP)、色质联用、色红联用、超临界萃取、分子蒸馏等一批先进的分析测试仪器,以及DCS控制流体流动-输送机械-传热综合实验平台、DCS控制填料精馏塔、可视化中试规模有机合成装置等40余套自主研发的具有多功能化、集成化、自动化和中试规模等特点的实验装置和综合实验实训平台。
师资力量
通过几十年的建设,学院已形成了一支教学经验丰富、学历层次结构高、科研能力强的师资队伍。全院现有专任教师90余人,5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贴,副高以上技术职称的教师70余人(其中教授31人);教师中具有博士学位50余人,具有研究生学历的教师达90%,青年教师中研究生学历达100%。化学工艺和应用化学学科两个梯队是江苏省优秀学科梯队,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教学团队和现代基础化工实验教学团队是江苏省优秀教学团队。全院在校本科学生1200余人,硕士生480人。
教师成绩
教师具有较强的自主开发与科技创新能力。承担省部级以上、国际合作项目数百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十余项;科研到款数千万元;发明专利50余项;在国内外期刊发表论文500余篇;获省部级以上科技进步奖数十项,其中2项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获江苏省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获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协会科技进步一等奖。
实验中心
基础化学实验中心
常州大学基础化学实验中心成立于1998年4月,是由原有的无机化学、分析化学、有机化学、物理化学和应用化学实验室组建而成的院级实验室。实验中心承担化学工程与工艺、应用化学、生物工程、制药工程、轻化工程、材料化学、高分子材料、材料工程等专业的基础化学实验、应用化学专业实验,还承担机械工程学院、环境与安全工程学院10多个专业的普通化学实验。
树立以学生为本,加强实验室管理,加大实验教学体系和内容改革,培养学生实验动手能力和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教学实践中,形成了一支学历层次较高、职称比例较好、年龄结构合理的师资队伍,现共有各类专兼职技术人员约50人,其中教授11名,副教授(高级工程师、高级实验师)25名,博士20余名。出版实验教材6部。
1999年获江苏省高校实验室管理优秀单位。2005年成为首批省级基础课实验教学示范中心。2009年获校优秀教研室称号。
现代基础化工实验中心
化学工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产业。现代经济发展迫切需要一大批“化工基础扎实、专业面宽、实践能力强,综合素质高”的应用型人才。常州大学以“大工程观”为办学特色,开展实施工程素质教育的系列了以“三传一反”为核心的现代基础化工实验中心,将实验教学从传统的验证型为主逐步向综合型、创新型措施,成立、设计型实验过渡,将现代化工技术和科研成果融入到化工基础实验教学中,着力培养学生的责任意识、实践能力、综合知识、系统思维、协作品质和创新精神。现代基础化工实验中心是常州大学规模最大的实验室,是面向全校和常州大学城各院校、面向社会的开放型实验室,99年通过了江苏省高校基础课实验室评估,06年在江苏省教育厅和国家教育部的本科院校教学工作水平评估工作中表现突出,受到了教育部专家和院系领导的好评。 07年遴选为省级基础课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点。
中心承担了化学工程、材料工程、机械工程、环境与安全工程以及计算机科学与工程等5个学院、18个专业的现代基础化工实验以及全校所有专业的石油化工认识实习(60多个专业)的教学任务,拥有一批先进的大中型实验教学仪器。中心教师研制开发了DCS控制流体流动-输送机械-传热-精馏综合实验平台、有机中间体中试合成装置等40余套实验装备,所有装置均由教师设计、指导制作安装和调试,这些装置汇集了国内外化工实验装置先进的装备技术,融入了最新科技发展和教师的科研成果,突出实验的工程特点。实现功能拓宽和测试技术升级换代,实验装置都具有多种功能,使实验体现出“综合性、设计性”。新研制的设备具有多功能化、集成化、数字化、自动化和中试规模等特色,并可用于学生的生产实习(实训)和教师的科研。
在教学实践中,中心形成了一支学历层次高、职称结构好、年龄分布合理的师资队伍,中心共有实验教师和技术人员32人,其中教授11名,副教授13名,讲师实验师6名。
中心以化工原理课程、化学反应工程、分离工程等课程为依托,相互渗透、促进、发展。中心按照“三传一反”对实验内容进行了优化整合。
开设的动量传递实验有:流体流动阻力和孔板流量计流量校核、离心泵泵性能测定、流体流型与临界雷诺准数的测定 、柏努利方程演示实验、板框过滤机过滤常数测定等。
开设的热量传递实验有:套管换热器中传热膜系数的测定,热管换热实验,导热系数测定实验等。
开设的传质与分离实验有:填料塔气体吸收实验、DCS控制填料精馏实验、MCGS组态控制筛板精馏塔、MCGS组态控制转盘萃取塔、分子蒸馏实验、二氧化碳超临界萃取实验、膜分离实验、模拟移动床分离果葡糖浆、有机分离膜组件的制备与性能测定、连续萃取综合实验、计算机联机控制间歇精馏实验、计算机联机控制连续精馏实验、汽-液平衡数据的测定 、CO2临界状态观测及P-V-T关系测试、数字化洞道干燥实验、流化床干燥速率曲线的测定 、喷雾干燥实验、渗透汽化脱除有机溶剂中微量水等。
开设的反应工程实验有:四釜串联自动测定停留时间分布、连续均相反应器的停留时间分布及其流动模型参数的确定、膜反应器、乙酸乙酯水解、环流反应器等。
开设的开放综合实验有:DCS控制流体流动-输送机械-传热综合实验平台、反应精馏、苯加氢、汽油醚化、重油催化裂化,有机中间体的生产和提纯、小型啤酒示范装置、气相色谱开放实验、液相色谱开放实验等。
开设的化工仿真实验有:离心泵及液位控制、列管换热器操作、间歇反应、连续反应、精馏系统、吸收系统、万吨/年常减压装置仿真实验、万吨/年催化裂化仿真实验、加氢精制、Aspen plus软件应用实验等。
中心充分应用多媒体、网络等现代教育技术,构建完整的实验教学体系。将计算机仿真技术、数字化在线检测显示技术、计算机控制技术、多媒体交互技术和网络信息技术等现代高技术手段引入实验教学,教学内容从单一的验证型实验向演示、验证、设计等多种类、综合型发展。
07-09年间在学校立项的重大设备项目有:石化工程中心实验室建设、气相色谱、液相色谱、X射线单晶衍射仪、化工计算中心、电化学相关仪器、绿色化学与清洁生产工程研发实验中心、天然活性物质的发现及药用研究与开发、药物筛选中心建设项目、有机化学学科点实验室建设等,从中央财政、省财政和学校争取了600多万的建设经费,建造了气相色谱开放实验室、液相色谱开放实验室、数字化医药中间体及有机合成中试实验室、化工计算中心等一大批开放平台,开设的实验大部分有很强的综合性、工程性,能满足综合性、设计性和创新性实验教学要求。
多年来,中心坚持对外开放实验室,为国内地方高校和企业提供化学化工实验教学与培训,扩大了学校的知名度,促进了企业的人才建设。
院硕士点
化学工艺
1、学位点总体概况
化学工艺硕士学位点2004年获得国务院学位办批准,是学校首批五个硕士学位点之一。学位点依托化学工艺省级重点学科的建设,拥有省级精细石油化工重点实验室、省级化学化工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省级现代化工基础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石油化工工程中心和乙级设计资质的江工设计研究院。学科在精细化学品绿色合作技术、现代油品加工技术、纳米功能材料研究及应用、有机氯产品的反应精馏技术开发、生物柴油的研究与产业化等方面形成了显著的特色。
2、主要研究方向
化学工艺学科主要研究方向为:精细石油化工产品与工艺开发、化工过程分析与设计。
3、学科队伍情况
学科队伍为江苏省优秀学科梯队,现有教授8人、副教授 16人,其中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1人,江苏省 “333工程”培养人选2人,优秀青年骨干教师3人。
4、科研条件与科研成果
学科拥有超导核磁共振仪、扫描电子显微镜、X-单晶衍射仪、X-粉末衍射仪、色红联用、色质联用等一批现代分析仪器和分子蒸馏装置、超临界萃取装置、二十四通阀控制模拟移动床、固定床连续反应器等一大批先进科研装备。
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项、江苏省攻关项目2项、其它省级项目37项、横向项目40多项,“工业生物催化关键技术及在食品添加剂制造中的应用”、“年产500吨纳米TiO2低温晶化、高分散生产线的研制和原位表面处理工艺”项目获省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重油催化裂化柴油非加氢精制技术”、苹果酸联合生产工艺”等3项科技成果获省部级科技进步二等奖,发表了一批高质量的论文和专著教材。
5、人才培养
化学工艺硕士学位点截止2010年已招收了六届硕士生,合计323名,其中有三届共计182名学生毕业并获得了研究生学位。
工业催化
1、学位点总体概况
工业催化硕士学位点2006年获得国务院学位办批准。学位点依托化学工艺省级重点学科、江苏省精细石油化工重点实验室及江苏工业学院石油化工工程中心,拥有化学工程与工艺国家特色专业。
学位点在苯酚烷基化的离子交换树脂催化剂合成与应用研究、烯烃水合用耐高温离子交换树脂催化剂合成与应用研究、苯加氢的纳米负载型加氢催化剂研究、低碳烷烃氧化制醛、酮的新型氧化催化剂研究、难降解处理有机中间体废水的生物催化剂研制与应用等方面形成了特色。
2、主要研究方向
工业催化学科主要研究方向为:有机功能聚合物催化材料及应用研究、石油化工新型催化材料及催化反应工艺、转基因与酶催化。
3、学科队伍情况
江苏省优秀学科梯队,省科技创新团队,现有教授8人、副教授 15人,及若干名中级职称的科研骨干,其中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1人,江苏省 “333工程”中青年科技领军人才1人,江苏省优秀青年骨干教师2人。
4、科研条件与科研成果
学位点在催化剂表征、催化剂评价、催化合成工艺研究、化合物结构分析等方面拥有先进的实验仪器设备,为科研提供了良好的支撑条件。
学位点科研经费充足,科研成果丰富。承担了一批国家科技部重大基础研究前期研究专项(973预研)、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省部级科技攻关及开发项目及企业委托开发项目。 “苯酚烷基化清洁催化技术及工业应用”项目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学科共获得江苏省科技进步一等奖2项,省部级三等奖 3项,取得一大批发明专利、学术论文及专著成果。
5、人才培养
工业催化硕士学位点截止2010年已招收三届研究生,共计25名。
化学工程
1、学位点总体概况
化学工程硕士学位点2006年获得国务院学位办批准。学位点依托省级精细石油化工重点实验室、省级化学化工实验示范中心、省级现代化工基础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拥有化学工程与工艺国家特色专业。
学位点在膜分离过程研究、分子动力学模拟研究、化工过程热力学分析与过程开发、特殊精馏、熔融结晶及精馏—结晶耦合技术研究与应用开发等方面具有特色,2004年与Karlsruhe University联合申报的“采用膜技术处理饮用水和工业用水项目”获得欧盟40万欧元资助。
2、主要研究方向
化学工程学科主要研究方向为:传质与新型分离技术、反应动力学与反应工程研究。
3、学科队伍情况
江苏省优秀学科梯队,现有教授6人、副教授 14人,博士6人,其中江苏省 “333工程”培养人选1人,江苏省“青蓝工程”学术带头人培养人选1人,优秀青年骨干教师3人。
4、科研条件与科研成果
学位点拥有超导核磁共振仪、扫描电子显微镜、X-衍射仪、色红联用、色质联用等一批现代分析仪器和计算机联机在线连续塔设备(英国Armfield)、分子蒸馏装置、超临界萃取装置等一批先进设备,为科研提供了良好的支撑条件。
学科研究经费充足,科研成果丰富。学科承担多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石化及省级科技攻关、石化行业企业委托项目等均取得了良好业绩,并获省部级科技进步二等奖3 项、三等奖2项,在国内外期刊上发表论文200余篇,出版专著、教材5部,并取得了一大批发明专利知识产权
5、人才培养
化学工程硕士学位点截止2010年已招收三届研究生,共计48名。
有机化学
1、学位点总体概况
有机化学硕士学位点2006年获得国务院学位办批准。有机化学学科依托部级重点学科(应用化学),拥有江苏省精细石油化工重点实验室、省级化学化工实验示范中心、省级现代化工基础实验教学示范中心、中日合作太洋电子化学所以及应用化学江苏省品牌专业。
学位点在有机分子自组装技术及分子器件研制、有机反应机理和量子化学计算模拟、化学传感器件的开发及应用研究及石油石化产品快速分析技术等方面具有特色。
本学科带头人孙小强教授、博导指导的博士生王乐勇教授, 在《Science》上(Science, Vol 304, Issue 5675, 1312-1314)发表了一种新颖的超分子化合物[8]-轮烷具有创造性,被同期《Science》的评论员评价为超分子器件合成研究中的标志化合物之一。
2、主要研究方向
有机化学学科主要研究方向为:有机合成化学、有机分析化学、应用有机化学
3、学科队伍情况
学科拥有中石化优秀学科梯队(应用化学),现有教授8人、副教授 15人,博士7人,其中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1人,省部级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1人,教育部优秀青年骨干教师1人,江苏省 “333工程”培养人选1人,江苏省普通高校跨世纪学术带头人培养人选1人、优秀青年骨干教师3人。
4、科研条件与科研成果
学位点拥有如500M核磁共振仪、300M核磁共振仪、扫描电子晶微镜、原子力显微镜、X-粉未衍射仪、X-单晶衍射仪、等离子发射光谱仪气质联用仪、气红联用仪、液质联用仪等一批现代分析仪器,为学科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支撑。
本学科科研经费充足,科研成果丰富,承担和完成了一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省部级基础及应用基础研究、药物制造行业的企业合作项目。研究成果发表在“Advanced Materials”、“Analytical chemistry”、“Analyst”、“Synth. Commun.”、“Talanta”等刊物上,并有一批科研成果转化为发明专利及专有技术,出版了多部高质量的教材著作,来已获得省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
5、人才培养
有机化学硕士学位点截止2010年已招收三届研究生,共计199名。
学院地址
参考资料
学院简介.常州大学石油化工学院.
实验中心.实验中心.
常州大学石油化工学院主页.常州大学石油化工学院主页.
最新修订时间:2024-07-11 17:15
目录
概述
历史沿革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