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州工学院
中国江苏省常州市境内公办高校
常州工学院(Changzhou Institute of Technology,CIT),位于江苏省常州市,是江苏省主管的一所全日制普通本科院校,入选国家“十三五”产教融合发展工程立项高校和首批启动高校,教育部和江苏省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试点高校,教育部数据中国“百校工程”培育院校,教育部“科学工作能力提升计划(百千万工程)”首批试点高校,江苏省服务外包人才培养试点高校。
历史沿革
1978年4月,“常州市七二一工业大学”创建。
1979年11月,改名为“常州市职工大学”。
1980年11月,常州市政府报请江苏省政府批准,创建常州职业大学。
1982年3月,常州市政府明确,常州职业大学与常州市职工大学为两所学校一套编制。
1982年12月31日,国家教育部批准在常州职业大学的基础上建立常州工业技术学院,实行省市双重领导,分工负责的管理体制(逐步过渡到以市为主)。
2000年3月22日,国家教育部批准由常州工业技术学院、常州市机械冶金职工大学(原常州市机械冶金工业公司职工大学)合并组建常州工学院,属本科层次的普通高等学校,由江苏省领导和管理,实行省(江苏省)市(常州市)共建,以市为主的办学体制,学院以实施本科教育为主,同时举办专科层次高等职业教育。
2003年7月,经江苏省政府批准,常州师范专科学校(筹)的全部资源成建制并入常州工学院。
2004年11月,学校获得学士学位授予权
2011年11月,学校入选第二批“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
2017年6月,学校入选江苏省2017-2023年硕士学位授予立项建设单位。
2024年7月,常州工学院合成生物学研究中心揭牌成立。
办学条件
院系专业
截至2024年9月,学校设有20个教学单位,开设57个本科专业。
师资力量
截至2024年9月,学校有在职教职工1413人,其中专任教师1100余人、具有博士学位教师620人(专任教师博士化率超56%)、具有高级职称教师500余人、硕士研究生导师120余人;拥有俄罗斯自然科学院外籍院士、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省“有突出贡献专家”、省“教学名师”、省“333工程”培养人选和省“青蓝工程”培养对象等190余人次,省优秀科技创新团队、优秀教学团队7个。
学科建设
截至2024年9月,学校有4个江苏省“十四五”重点学科。
教学建设
截至2024年9月,学校有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9个,省高校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19个,省级产教融合型品牌专业6个,国家特色专业1个,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试点专业5个,教育部综合改革试点专业1个,省级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试点专业4个,省级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2.0专业立项建设点2个,省特色专业4个,省重点专业(类)5个,省高校品牌专业建设一期工程项目3个,6个专业通过国际工程教育专业认证,3个专业通过英国高等教育质量保障署(QAA)落地办学认证,1个专业通过教育部师范类第二级认证;现有国家一流本科课程8门,省一流本科课程25门,省产教融合型一流课程6门;获批教育部首批“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首批新文科研究与改革实践项目各1项;拥有国家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1个,省实验教学与实践教育中心10个。有教育部首批国家现代产业学院1个,工信部“专精特新”产业学院1个,江苏省重点产业学院3个。
2021年,学校获省教学成果奖一等奖2项。
2018-2019学年,学校学生共有558人次在43项省级及以上学科竞赛中获奖,其中国家级特等奖5人次、一等奖12人次,省级特等奖17人次、一等奖43人次。
2019年,学校学生获省级以上竞赛奖项633项,获批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26项、省级38项。
学术研究
科研机构
截至2024年9月,学校获批江苏高校文化创意协同创新中心牵头建设单位;江苏省高校重点(建设)实验室3个,常州市重点实验室9个,省工程研究中心4个,建有3个行业联合创新实验室。累计建有省部级及以上重点实验室、公共服务平台、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工程研究中心等科研平台30个。拥有2个江苏省高校优秀科技创新团队,建有江苏省博士后创新实践基地,建有融研发、生产和实践于一体的常州市科技企业孵化器——常州工学院大学科技园以及数控技术应用及装备、软件、建筑工程技术等10个校内产学研一体化中心。拥有23个社科研究智库平台。
科研成果
截至2024年9月,学校近五年以第一申报单位获批国家级科研项目74项,发表高水平研究论文550余篇,获省部级科研成果奖19项,授权发明专利316件,牵头、参与制定各类标准28项,纵横向到账经费近7亿元。
2020年2月至3月,学校获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基金项目4项、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2020年课题立项7项。
学术资源
据2024年11月学校官网数据,常州工学院图书馆总建筑面积3万余平方米,阅览座位数2千多个。有纸质图书140余万册、馆藏纸质电子图书40余万种、超星数字图书馆电子图书320余万种、电子期刊8200余种、各类数据库29个、订阅中外文期刊1000余种、报纸近50种。
常州工学院学报》创刊于1987年,是由江苏省教育厅主管,常州工学院主办的学术期刊。主要刊登机械工程、电气工程、电子科学与技术、信息与通信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土木工程、建筑学、经济管理等学术论文。
常州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创刊于1983年11月,是由江苏省教育厅主管,常州工学院主办的综合性学术刊物。主要刊登哲学、法学、文学等社会科学类学术论文。开设的主要栏目有:常州文化、四海论坛、高晓声研究、文学、艺术、成语文化、翻译研究、语言文字、法律社会、教育纵横等。
合作交流
截至2024年9月,学校被江苏省教育厅认定为“留学江苏”目标学校,招收来自亚洲、欧洲、美洲、非洲等世界6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留学生,与美国、英国、德国、丹麦、日本等国家以及澳门、台湾地区的60多所高校在学术交流、科研合作、学分互认、合作办学等领域建立了长期的友好合作关系,与英国赫特福德大学共同举办了软件工程专业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并获批非独立法人中外合作办学机构——常州工学院赫特福德学院,机构首期开设自动化、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智能制造工程三个专业。获批江苏省国际化人才培养品牌专业建设项目1项、国际合作联合实验室建设项目1项。设有中德亚琛中心(筹),拥有国家国际科技合作基地管理项目“常州工学院-德国亚琛工业大学先进成型与智能制造国际联合研究中心”,国家“十四五”教育强国推进工程储备项目“中德亚琛产教融合创新基地”等国际化平台和项目。
文化传统
学校标识
学校校徽为题有书法体校名全称的长方形证章。教职工佩戴的是红底白字,学生佩戴的是白底红字。
释义:常州工学院标识是由两个同心圆构成的圆面。外环上下分别是中英文校名,内圆中间是一个呈“C”字样的立体水晶,右边的“1978”为建校年份。“C”既代表自身——常州工学院,也代表地区——常州,这与学校建成“特色鲜明的高水平应用型地方大学”的愿景相呼应。三块水晶立柱的造型组合相交融,既代表着学校现有的三大学科领域:一是理工类,二是教育人文类,三是经济管理类;也有立德、立言、立功“三不朽”的喻意,展现常州工学院不仅惟学无际、精育英才,更注重培养学生树立道德、格物致知,追求“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人生境界。
精神文化
教会学成,守正有为
释义:
教会学成——传承老校训训词。
这个老校训雅俗适宜,大多数人都能明白其涵义,而且文字简雅,具有一定的人文底蕴。它阐明了为师者的责任,为生者的担当,教要教到会,学要学到成。这是老一辈常工人的集体智慧和经验总结,也是新时期学校发扬传统、继往开来的根基。
守正有为——是这次新加入的训词。
“守正”一词出自《史记》。“正者,大道也”,这个大道,既包含道德操守,又包含客观规律,还包括正确理论。“守正”即是要分辨是非,恪守正道,弘扬正气,坚守正义。
“有为”即奋发有为,做出成绩。意思是学校办学的目标,就是要培育对国家和社会有所作为的人才。学校要激发师生“愿为”的动力,让师生获得“能为”的素质,为师生搭建“可为”的途径和平台,从而为师生有所作为的出彩人生奠定坚实的基础。
团结、严谨、求是、创新
学校校歌为《放飞梦想》
社团文化
截至2021年3月,学校定期开展校园文化艺术节、社团文化节、学术科技节、读书节、校友返校日、校内“挑战杯”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和创业大赛等学生活动。
校区情况
辽河路校区
该校区位于江苏省常州市新北区辽河路666号。
巫山路校区(2024年6月停用)
该校区位于江苏省常州市新北区巫山路1号,2024年6月学校辽河路校区二期建成投入使用,巫山路校区学院全部搬入辽河路校区,原巫山路校区将由常州市政府改造后另作他用。
学校领导
现任领导
历任领导
校园环境
图书馆
该图书馆总建筑面积3万余平方米,阅览座位数2千多个。共设15个藏书阅览区,实行藏、借、阅、检、管一体化开放式的服务和管理模式。图书馆的业务工作及管理工作通过采用自动化管理系统实行全流程管理。
所获荣誉
参考资料
常州工学院章程.常州工学院信息公开网.
学校简介.常州工学院.
历史沿革 .常州工学院.
最新修订时间:2024-12-25 19:09
目录
概述
历史沿革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