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顶山天鹅湖生态园
平顶山的一家原生态湿地乐园
平顶山天鹅湖生态园紧靠新城区,毗邻白龟山水库,是集餐饮、住宿、休闲垂钓、动物养殖、生态农业为一体的大型度假酒店,一期占地400亩,是平顶山唯一一家原生态湿地乐园。探访纯真和善良化身的白天鹅,品尝天鹅湖庄园美味佳肴,感触神话般的千年古应国奥秘,不仅是旅游爱好者的向往,更是全国驴友游览鹰城的首选。滍阳岭不仅是天鹅湖的地标,也是古应国神秘的中心,是平顶山鹰文化,鹰文明,鹰图腾的根源地。滍阳岭侧旁的黄帝庙常年香火不断,吸引了无数炎黄子孙前往朝拜。黄帝庙旁的古应水在诉说着千年古应国的神秘,展示着无法用言语表达的自豪与骄傲。应水河岸的应山将平西湖的气魄新城区的雄姿尽收眼底。天鹅湖,滍阳岭,黄帝庙,古应水和应山构成鹰城旅游最佳首选。
滍阳岭
平顶山天鹅湖生态园的前方是闻名全国的古应国遗址滍阳岭。滍阳岭是一条长约2 500米、宽约100米、高出地面约10米的土岭,人称滍阳土龙。远远望去滍阳岭犹如一条巨龙依偎在茫茫天地间,低首垂尾饮水于沙河之中。滍阳岭的南端濒临白龟山水库,举目远眺波光粼粼,一片汪洋。滍阳岭西面紧靠古应河,应河西岸有一座不太高大的石山,叫做应山。应河原为古滍水,它自西北而来,缓缓注入沙河,亘古不变。冬天的应河水流平稳,无声无息,无限温情,然而到了夏季,却是水流湍急来势汹汹,尤其到了雨季,更是一番汹涌澎湃的声势,令人望而生畏。
滍阳岭不仅是天鹅湖的地标,也是古应国神秘的中心,是平顶山鹰文化,鹰文明,鹰图腾的根源地。滍阳岭是一处依山傍水的高台地,正是古代人类生活聚集的理想场所。
一座南北长约2400米、高出地面10米左右的土岭上种满了玉米、芝麻和大豆,土岭西侧不远处有一条小河,河水清澈见底,水面像绸缎一样光滑。与河相隔的是平静安然的应山。土岭东侧高楼若隐若现,这便是正在建设中的平顶山新城。除了四周的农舍和树梢间的袅袅炊烟,实在看不出这里有什么特别之处。 当地人叫这道土岭―――滍阳岭,它的另一个称谓却如雷贯耳―――应国墓地。随着近年来的挖掘,一个消失了的周代封国―――应国,慢慢地显现在世人的面前……
平顶山市北部有焦赞寨、马棚山、平顶山、落凫山、擂鼓台、龙山等山峰呈北西西向排列,其中擂鼓台为群峰之首,海拔506.5米;南部有河山、北渡山、白龟山、凤凰山、锅底山、舒山,海拔高程135~245米,构成了白龟山水库和沙河北岸的滍阳岭天然堤坝。这种特殊的地貌特征,使两山间形成狭长的走廊式洼地。
应山
应,国名,侯爵。《括地志》故应城,因应山为名,在汝州叶县。武王代商,封其后於应,或谓弟。周公平武庚管叔之乱,封武王子叔韩於应。应山是伏牛山的余脉,南濒白龟山水库。沙河(即古滍水)自西向东经由水库流向汝河,尔后汇入淮河。 鹰城内八景——应水渔歌位于西郊滍阳镇南白龟山水库西北隅,这里分布着应山、应水、应都故城、应国墓地和平顶山天鹅湖生态园星罗棋布的鱼塘,山清水秀如画,小桥流水人家,一派田园风光。夏商时期,在今山西应县一带有古应国,后来古应国的子民迁至今河南平顶山地区定居。西周初期,武王之子、成王之弟应叔被封为应侯,因封地属应国故地,国名仍为应国。《左传》僖公二十四年:“邘、晋、应、韩,武之穆也”。应的分封,当在周公东征之后。应的地望,据引《水经注》,在河南省蚩水之北。西周末年,王室衰微,诸侯间征伐不断,应国于东周早期灭国。在应国贵族墓地考古发现了许多珍贵文物,证实应都位于滍阳,证明应国与邓、申等国以相互联姻的形式结成政治联盟的历史事实。应都滍阳在明清时期,是宛洛间的交通要道,是物资贸易的中转地,是商业发达的中州名镇。史籍最早见于公元前 1324 年,《左传》、《诗经》、《史记》等书皆有记载。
江河东流,物是人非,神秘千年应山历经朝代更替,但应山之名却如同泰山存于永恒。应山是华夏地名的奇迹,这真是永恒中蕴涵哲理,不变中深藏奥妙。这不能不说是应山平凡的独特和伟大,是应山文化的深刻和丰富。
有诗为证:
应山远眺
南湖北塔远山青,旧市新城遥望中。
莫道应河沉寂久,征帆一夜挂东风。
【我国古代最神秘的方国——应国】
应国,春秋应国包括今叶县,鲁山,宝丰,郏县,襄城部分和平顶山市区。其都城按照史籍记载方位,应该在平顶山市区西南滍水以北。滍水俗称沙河,发源于鲁山县西南的尧山,即今石人山风景区,东流注入淮河,是淮河的一大支流。滍水的“滍”字,即是应国从山西南迁至中原后,为弘扬其应龙氏族祖先帮助黄帝打败蚩尤的荣耀,而把沙河名为滍水,把滨河而建的新国都定名为“滍阳”,又把周围的山水定名为应山、应河。此即为史籍上所说叶县、鲁山为“古应乡”的来历。滍阳镇是一个千年古镇,也是中州名镇,曾是南北通衢,古镇城门原有“应滨”、“古应”等名。《中国古今地名大辞典》:“滍阳县,后魏末置雉阳县,隋改为湛水,又改为犫城,唐改为滍阳,寻省,今为滍阳镇。”
黄帝庙
平顶山天鹅湖生态园轩辕庙:俗称,黄帝庙,位于天鹅湖的地标滍阳岭西侧200米处,坐落于应水东岸,应山脚下,是历代炎黄子孙祭奠轩辕黄帝的地方。
【黄帝陵黄帝庙】《博物志·史补》:“黄帝登仙,其臣左彻者削木象黄帝,帅诸侯以朝之。七年不还,左彻乃立颛顼,左彻亦仙去也。”《竹书纪年》亦云:“帝以土德王,应地裂而陟。葬,群臣有左彻者,感思帝德,取衣冠几杖而庙飨之,诸侯大夫岁时朝焉。”在司马贞为《史记·五帝本纪》作的《索隐》中引用《大戴礼记》一段话说: “宰我问孔子曰:‘予闻荣伊言黄帝三百年,请问黄帝何人也?抑非人也?何以至三百年乎?’对曰:‘生而人得其利百年,死而人畏其神百年,亡而人用其教百年。’”则士安之说,略可凭矣。 说明对黄帝的祭祀一开始就是为了表达人们对黄帝为功德的纪念和感戴,并出现了祭祖的文化传统。《国语·鲁语上》载“有虞氏禘黄帝而祖颛顼,郊尧而宗舜;夏后氏禘黄帝而祖颛顼,郊鲧而宗禹;商人禘舜而祖契,郊冥而宗汤;周人禘喾而郊稷,祖文王而宗武王”《礼记·祭法》里也说:“有虞氏禘黄帝而郊喾。祖颛顼而宗尧。夏后氏亦禘黄帝而郊鲧。祖颛顼而宗禹。殷人禘喾而郊冥。祖契而宗汤。周人禘喾而郊稷。祖文王而宗武王。”从文献记载看,西汉王朝建立,刘邦入关,曾强调祭祖的重要性。《史记·封禅书》载汉武帝“北巡朔方……祭黄帝冢桥山”。《汉书·王莽传》载:“九庙,一曰黄帝太初祖庙。”魏晋南北朝时期,对黄帝祭祀虽因战乱中断,但总的说来是绵延不断。《通典》载:“后魏文武成帝东巡,历桥山,祀黄帝。”又载:“(隋)祃祭轩辕皇帝”。到了唐代宗大历5年,于桥山西麓建庙并规定按时祭典。宋太祖开宝年间,移庙址于今址,祭祀活动相沿不断。明、清两代对祭黄陵十分重视,明代皇室派遣官员祭祀黄陵14次,清王朝共计29 次。清末民初,政局动乱,祭祀中断。20世纪1935——1943年,国民政府多次派遣专官祭祀黄帝陵。特别是1936年清明节,在国家民族生死存亡之际,国共两党首次共祭黄帝陵,对唤起中华儿女共同抗日起到巨大作用。建国后,1955——1962年,每年都举行祭典,但均为省级领导主祭,以后祭礼中断,到1980年恢复。由以上可以看出,历史上祭祀黄帝是从建立统一的封建政权开始的,除了战乱和分裂,一般都重视祭祀黄帝。而现代史上国共两党在民族危难时刻共祭黄帝陵,最能显示中华民族作为一个统一体的存在,已经超越了传统上封建帝王家天下的狭隘意识,而具有现代民族意识觉醒的重大意义。
地图信息
参考资料
最新修订时间:2023-12-23 21:59
目录
概述
滍阳岭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