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南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成立于1994年,位于广东省北部,地处
南岭山脉中段南麓,地理坐标为东经112º30′—113º04′,北纬24º37′—24º57′,属于森林生态类型自然保护区,主要保护对象是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和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及其栖息地。保护区总面积5.87万公顷,其中核心区面积2.77万公顷,缓冲区面积1.38万公顷,实验区面积1.71万公顷。保护区森林覆盖率98%以上。
历史沿革
保护区前身
广东南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是在原乳阳、大顶山、龙潭角、秤架、大东山五个省级自然保护区基础上建立的。
乳阳省级自然保护区:1958年,建立“韶关专署石角塘林业管理局”,经营面积13.3万公顷;1959年,石角塘林业管理局改建为“广东省林业厅乳阳林业局”;1985年,经省人民政府批准,乳阳林业局设立“广东乳阳八宝山省级自然保护区”,面积3301公顷; 1993年,经广东省人民政府批准,建立“广东乳阳省级自然保护区”。
大顶山省级自然保护区:1958年,建立“韶关专署石角塘林业管理局天井山林场”,经营面积2.2755万公顷;1959年,在石角塘林业管理局改为“广东省林业厅乳阳林业局”的同时,改为“广东省林业厅乳阳林业局” 天井山林场;1963年,改为“广东省天井山林场”;1984年,改称为“国营天井山林场”,为省林业厅直属林场,由省林业厅直接管理。1993年,经省人民政府批准,设立“广东大顶山省级自然保护区”,面积1.0130万公顷。
龙潭角省级自然保护区:1966年,建立“秤架伐木场”;1970年,改建为“秤架采育场”;1980年,改建为“国营秤架林场”,经营面积5374公顷;1993年,阳山县人民政府向省人民政府申请在国营秤架林场范围内建立龙潭角省级自然保护区,同年获批准成立。
秤架省级自然保护区:1983年,阳山县人民政府建立秤架河水源林保护区;1990年,经省人民政府批准,设立阳山秤架省级自然保护区。
大东山省级自然保护区:1981年,原连县人民政府提出在星子河和潭岭水库上游建立自然保护区,保护天然林和水源林。1985年,省人民政府批准建立大东山省级自然保护区。
整合建立
1992年,“广东省科学家南岭森林生态考察团”在向省林业厅提交的“广东南岭森林生态考察报告”中,建议设立广东南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1993年,省人民政府在批准建立乳阳、大顶山、龙潭角三个省级自然保护区基础上,将乳阳、大顶山、龙潭角、秤架、大东山等五个省级自然保护区合并,向国务院申请建立“广东南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1994年,经国务院批准,建立“广东南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2023年11月30日,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公布《
陆生野生动物重要栖息地名录(第一批)》,广东南岭兽类鸟类爬行类及昆虫重要栖息地入选。
地理环境
位置境域
广东南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地处广东省北部,南岭山脉中段南麓。地理坐标为东经112°30′—113°04′,北纬24°37′—24°57′。保护区南北宽约38千米,东西长约43千米。
地质地貌
广东南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位居南岭山脉中段,所处大地构造单元,位于华南准地台湘桂粤海西印支凹陷区,韶关凹褶断束内。北向东构造形迹构成本区构造的骨架,东西向构造横贯全区,南北向构造醒目。区内地质构造复杂,在漫长的地质时期历经加里东运动、印支运动、燕山运动、喜山运动等,并具有多阶段活动的特点。由于历次运动结果,形成了纬向构造、经向构造、粤北山字形构造及新华夏系等构造体系,它们互相穿插、彼此干扰,联合与复合现象相当普遍。保护区内地层发育由老至新依次由上古生界泥盆系、石炭系,新生界第三系、第四系和燕山期侵入岩组成。
广东南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地处南岭山脉中段南麓,总体上属于中低山山地地貌,其中:中山山地地貌呈T字形分布保护区北部(省界/南岭山脉中段山脊和山体)和由北向南延伸(地区界/大顶山山体)的中南部区域,1000米以上山峰30多座;低山山地地貌分布在保护区中部偏东偏南偏西区域。地势呈现出北高南低、山地河谷交替分布的地势特征。保护区境界内山岭连绵,重峦叠嶂,山高谷深,地势峻峭。保护区最高峰石坑崆为广东省第一高峰,海拔1902.3米;最低点为龙溪口,海拔202.1米;相对高差1770米。
气候
广东南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地处北回归线以北,南岭山脉南麓,气候属中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南岭全年盛行南北气流,春秋季风中偏南风与偏北风互为交替,夏季偏南风为主,冬季偏北风为主,冷暖交替明显,形成光热充足、雨量丰富、湿度大的特点。该区气候的基本特征表现为:海洋与大陆交汇气候特征、季风气候特征、山地气候特征。广东南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处在中国冬季有降雪的最南端,中山山体一般每年有10天左右的降雪期,山顶伴有结冰。据
乳源县、
阳山县、
连州市气象资料:广东南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多年平均气温17.7℃,极端最低气温—4.2℃,极端最高气温34.4℃;气温随海拔高度增加而降低,递减率为0.67℃/100米;≥10℃年积温6483℃。多年平均降水量为1705毫米,降水多集中3—10月间,占全年降雨量的82%左右;由于山地抬升作用,中山云雾多,降水随海拔高度增加而增多,递增率为63毫米/100米。多年平均相对湿度84%。年平均无霜期276天,平均霜期89天。历年平均日照时数为1234小时,年平均日照百分率为40%。
水文
南岭属
珠江流域
北江水系,保护区为北江流域二条支流(南水河、秤架河)的发源地。以石坑崆—亚叉顶—丫叉顶—安头墩—风流坳—分水坳等中山山脊线(韶关市和清远市地区界)为界,东部溪流呈树枝状流入南水河,西部溪流呈树枝状汇入秤架河。保护区境内保护区境内千峰万嶂、河溪极为发育。河溪属降水补给型,具有流量大的特点。受地形影响,区内河流溪水的坡降变化较大,一般在12.7.‰—39.2‰之间,急滩险涧瀑布较多。在保护区南向周边区域,现建有三个大中型水库,其中:
南水水库库容量12.18亿立方米,
泉水水库库容量0.36亿立方米,
潭岭水库库容量1.76亿立方米。广东南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为南水水库、泉水水库、潭岭水库最重要的水源涵养林区。保护区内地表水资源丰富,地表水以河流、溪流、水库等形式分布。由于保护区内森林植被茂密,经检测,地表水水质普遍良好。无色、无味、无异嗅、透明度好;
pH6.4—7.2,属中性;矿化度0.03—0.07g/L,为低矿化的淡水;总硬度5.42—13.36德国度,为软水-微硬水;水化学类型为重碳酸水(HCO3-Ca·K+Na或HCO3-米g·K+N·Ca),河溪水水质指标均符合国家《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Ι类--Ⅱ类水质标准。
土壤
广东南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成土母岩主要是
花岗岩、砂页岩、
变质岩等。在高温多雨、植被覆盖良好的成土环境条件下,土壤的淋溶作用强烈,碱金属及碱土金属淋失现象严重,土壤普遍呈酸性反应,盐基饱和度普遍较低,山地土壤腐殖质层深厚、有机质含量较丰富,肥力水平较高,适宜林木生长。保护区山地土壤所受人为活动干扰少,土壤形态和土壤结构完整,是研究南岭南麓山地土壤发育和形成条件的理想场所。保护区地带性土壤为
红壤,从山麓至山顶,依次垂直分布着:红壤、山地黄红壤、山地黄壤、山地灌丛草甸土。土壤垂直带谱明显。主要土壤类型有:红壤、山地黄红壤、黄壤、山地灌丛草甸土等。
山地红壤:山地红壤主要分布在海拔500米以下的低山区,成土母质为花岗岩和砂岩类风化坡积物和堆积物。土壤呈强酸性反应,pH值4.5-5.2间。局部地域山地红壤受人为活动干扰较多。
山地黄红壤:山地黄红壤是红壤与黄壤之间过渡性土壤,主要分布在海拔500-800米区域。成土母质以花岗岩和砂岩类风化坡积物为主,土壤呈酸性反应。森林植被保存良好,土壤肥力水平较高。
山地黄壤:山地黄壤主要分布在海拔800—1700米区域。成土母质多为花岗风化坡积物、原积物,土壤偏酸性。山地黄壤区森林植被保存好,土壤自然性良好,土壤有机质含量丰富,腐殖层深厚,土壤肥力水平高。
山地灌丛草甸土:分布在保护区石坑崆等海拔1700米以上的山体顶峰和主山脊线。山地灌丛草甸土层浅薄,表层土草根层盘结层明显,富弹性,呈灰黑色,有机质含量高,土壤酸性反应。山地灌丛草甸土剖面发育不完全,土体中石砾(块)含量较多,土壤剖面多呈A—C—D或A—D结构。
区域范围
广东南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范围坐落在广东省韶关市的乳源县、清远市的阳山县和连州市行政境界内,保护区面积58368.4公顷。保护区东向与乳源县大桥镇接壤,南向与乳源县洛阳镇、东坪镇交界,西向连接连州潭岭水库,北向以省界为界,与
湖南莽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吡邻。
保护区范围与功能区调整后,总面积为58666.9公顷。范围调整后,保护区面积比原来(58368.4公顷)增加0.51%,共298.5公顷。其中核心区面积27668.4公顷(比调整前增加4146.3公顷)、缓冲区面积13820.3公顷(比调整前减少1158.2公顷)、实验区面积17101.5公顷(比调整前减少2689.6公顷),分别占保护区总面积的47.29%、23.56%、29.15%;核心区和缓冲区面积合计增加2988.1公顷,占保护区总面积比例由调整前的66.09%增加至70.85%,占比增加3.76%。
保护目标
植物
广东南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植物具有悠久的生物发展历史,是古热带动植物的避难所,近代东亚温带、亚热带植物的发源地之一。区内保存野生高等植物287科1262属3889种,其中苔藓植物60科153属351种,野生维管植物227科1109属3538种(含种下分类单位,下同),种数占广东省野生维管植物5933种的59.6%。在野生维管植物中,蕨类植物46科112属363种,裸子植物7科11属19种,被子植物174科986属3156种(双子叶植物147科764属2605种,单子叶植物27科222属551种)。
植物类群种系和区系具有起源古老、物种丰富、以亚热带成分为主的特征。野生裸子植物也达7科11属19种;种子植物表征科为
壳斗科、山茶科、樟科、木兰科、
金缕梅科、安息香科、五列木科、杜英科、杜鹃花科、松科、冬青科和交让木科等12个科,其中原始的被子植物较多:如野生分布有木兰科18种、樟科77种、山茶科70种、壳斗科66种、安息香科20种、金缕梅科18种、番荔枝科6种、毛茛科31种、小檗科13种、荨麻科33种等。
国家重点保护植物:属于国家重点保护的野生植物共23科33种,其中I级保护植物3科3种:南方红豆杉、伯乐树、莼菜,Ⅱ级保护植物21科27种2变种:
金毛狗、
水蕨、
黑桫椤、
大黑桫椤、
小黑桫椤、
苏铁蕨、福建柏、
白豆杉、
篦子三尖杉、
厚朴、凹叶厚朴、樟、闽楠、金荞麦、红椿、毛红椿、
半枫荷、华南锥、伞花木、野大豆、任豆、花榈木、榉树、喜树、香果树、
驼峰藤等。另外,栽培的国家保护植物9科9种,其中I级保护植物3科3种,Ⅱ级保护植物6科6种。
珍稀濒危保护植物:列入中国珍稀濒危保护植物名录的野生植物28科40种,其中1级保护的珍稀濒危植物2种,2级保护植物13种,3级保护植物25种。另外,栽培的珍稀濒危保护植物8科8种,其中1级保护的珍稀濒危植物1种,2级保护植物7种。
稀有濒危植物:收录于中国植物红皮书的稀有濒危植物共27科38种,其中濒危植物3科3种,渐危植物13科13种,稀有植物14科22种。
动物
广东南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有陆栖脊椎动物497种,隶属27目86科295属,占全国陆栖脊椎动物种数(2638种)的18.8%。其中,兽类有9目25科71属98种;鸟类有14目41科155属261种;爬行类有2目13科49属94种;两栖类有2目7科20属44种。本区陆栖脊椎动物有中国特有种44种和中国主产种144种,分别占该保护区陆栖脊椎动物种数的9.1%和29.6%。
广东南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保存有陆栖脊椎动物497种,其中:国家I级重点保护动物10种,国家II级重点保护动物64种;广东省重点保护动物18种;有82种属国家性受危种(在中国物种红色名录中被列为极危、濒危、易危等级的物种);有30种属国际性受危种[在国际自然保护联盟(IUCN)物种红色名录中被列为极危、濒危、易危等级的物种];有75种被列入濒危野生动植物物种国际贸易公约(CITES)附录。
国家重点保护动物共计74种,其中:国家Ⅰ级重点保护动物10种:
熊猴、
豹、
华南虎、
云豹、
林麝、
黑麂、
梅花鹿、
黄腹角雉、
白颈长尾雉、莽蛇;国家Ⅱ级重点保护动物64种:
短尾猴、猕猴、藏酋猴、穿山甲、豺、金猫、水獭、小爪水獭、黑熊、
青鼬、斑林狸、大灵猫、小灵猫、河麂、水鹿、鬣羚、斑羚、黄嘴白鹭、海南虎斑鳽、鸳鸯、凤头鹃隼、黑冠鹃隼、
鸢、黑鸢、褐耳鹰、赤腹鹰、凤头鹰、松雀鹰、雀鹰、苍鹰、白尾鹞、灰脸鵟鹰、普通鵟、白腹山雕、鹰雕、蛇雕、林雕、红隼、燕隼、游隼、小隼、鸳鸯、白鹇、勺鸡、绿皇鸠、斑尾鹃鸠、褐翅鸦鹃、小鸦鹃、
黄嘴角鸮、红角鸮、领角鸮、雕鸮、鹰鸮、褐林鸮、灰林鸮、短耳鸮、草鸮、栗鸮、栗头蜂虎、虎纹蛙、
三线闭壳龟、地龟、
山瑞鳖等。
广东南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位于南岭山脉中段南端,区内以东洋区昆虫为主,如半翅目束蝽科、
黄豹盛蛱蝶、
蓝点紫斑蝶、
网丝蛱蝶、彩灰蝶属等,伴有古北区种类以及广布种,如
碧凤蝶、
宽边黄粉蝶等在中国广大地区都有分布;该区内的优势类群是鞘翅目昆虫,其次是鳞翅目、膜翅目和双翅目昆虫。根据资料调查,广东南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已记录到昆虫资源2233种。
根据对广东南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昆虫和鱼类资源的资料分析,在广东南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鱼类类群中,大鳞光唇鱼、项鳞栉虾虎鱼为广东省新纪录物种;在昆虫类群中,分布有国家I级重点保护物种金斑喙凤蝶和国家II级重点保护物种跎阳彩臂金龟。
金斑喙凤蝶、跎阳彩臂金龟、
大鳞光唇鱼、项鳞栉虾虎鱼等物种具有重要保护价值。
管理措施
管理机构
广东南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是广东省林业厅直属正处级一类事业单位,核定事业编制42名,内设综合科、管护科和宣教科,下辖乳阳、大顶山、秤架及大东山四个管理处。管理局办公地址设在乳源瑶族自治县境内的乳阳林业局,现有在编人数33人,其中研究生6人,本科生12人,大专及以下15人;高级职称4人,中级职称16人,初级职称6人。
广东南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各管理处在行政上接受管理局和地方行政主管部门(或林业局/林场)双重领导,地方行政主管部门(或林业局/林场)协助管理局对相应管理处进行业务指导,做好护林防火和护林队伍建设,协助查处乱捕滥猎、乱砍滥伐自然保护区野生动植物资源的案件,同时对各管理处开展的资源管护、科研监测及宣传教育等保护区基础工作给予大力的支持和协助。
科研监测
1)植物综合调查
广东南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与中科院华南植物园合作,完成了为期5年的广东南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植物物种多样性调查工作,取得了较大的成果。出版了《
南岭植物物种多样性编目》、《广东南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植物区系与植被》、《南岭珍稀植物》等3本专著,共发表论文15篇,其中SCI收录刊物论文6篇,国内核心期刊8篇。
2)野生动物本底调查
广东南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与广东省昆虫所合作,开展为期3年的广东南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野生动物本底调查工作,取得了较显著的成果。已查明在广东南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野生脊椎动物有555种,隶属31目100科339属,比原记录种数(443种)多出112种。发表论文3篇,其中1篇在
SCI期刊发表。利用红外自动相机拍摄到的野生动物57种,其中兽类25种、鸟类32种,其中
黑熊、
毛冠鹿、
水鹿、
鬣羚等是广东省首次在野外拍摄到的大型野生动物。
3)昆虫资源调查
广东南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与
华南农业大学合作,开展广东南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蝶类、蛾类、鞘翅目等昆虫多样性调查研究,取得了较大的成果。研究表明,广东南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蝶类有397种,比原记录(317种)多了80种,蛾类1252种、鞘翅目昆虫584种。项目研究填补了广东南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蛾类、鞘翅目等昆虫多样性调查的空白,为保护区科技人员鉴定蝶类、蛾类及鞘翅目昆虫物种提供参考。
4)建立南岭森林生态研究台站
广东南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与广东省林业科学研究院合作,在局属乳阳管理处建立了一个“南岭森林生态站”,为国家CFERN站点。已承担国家和省部级课题5项。
开发利用
广东第一峰原始森林风景区位于广东南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距广州市区220千米,面积约138平方千米。风景区内的
石坑崆,海拔1902米,为广东最高峰,堪称广东的“喜马拉雅”。
亲水谷景区地形狭陡,落差大,沿途急滩、瀑布、涡流、深潭接连不断。峰谷相对高差400-800米,进出口高差200米,河床最宽处50米,最窄处2-3米,不过,游览用的栈道修得舒适平缓,游道全程3500米。主要景点:双溪潭、天然道、映月峡、飞花潭、珍珠潭、响水峡、九曲潭、青松潭、朱雀潭、通幽潭、青蛙潭、仙女潭、卧龙峡、叠翠潭、清水潭等。
小黄山景区是广东保存得最完整、最大片的原始森林,其中最为著名的是广东松。广东松为国家级濒危保护植物,生长在海拔1000米—1800米的陡峭阳坡和孤峰上,树形千姿百态,令人不期然想起安徽黄山。这也是“小黄山”得名之来由。
交通线路
自驾路线:从广州/韶关——京港澳高速公路乳源方向——大桥收费站——南岭自然保护区
自驾路线:广州——乐广高速——杨溪站出口——325县道——249省道——327县道——南岭国家森林公园
自驾路线:广州市区——机场高速——绕城高速——沈海高速——北二环高速——广清高速——清连高速——广东第一峰
(路程:250千米 历时:3.5小时 )
自驾路线:深圳福田区城区——京港澳高速——广州绕城高速——沈海高速——北二环高速——广清高速——清连高速——广东第一峰
(路程:364千米 历时:4.5小时)
乘车路线:武广高铁沿线城市,可以乘坐武广高铁到韶关站,转坐汽车或出租车到南岭国家森林公园,约1.5小时车程。韶关市区在韶关东站或西河汽车站坐汽车前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