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国强公益基金会是
碧桂园控股有限公司董事局主席杨国强先生及副主席杨惠妍女士创立的
非公募基金会,正式注册成立于2013年10月14日 。
机构简介
以兴学助教,扶贫济困,授人以渔,奉献爱心,回报和造福社会,希望社会因我们的存在而变得更美好为宗旨,致力于资助高中教育、职业教育、短期技能培训等教育事业,扩大弱势群体受教育机会,提高其人文与科学素质;资助贫困地区、贫困村改善民生、发展生产;资助博物馆、展览馆等精神文明传承项目;资助紧急灾害救助以及灾后恢复与重建等领域。
广东省国强公益基金会的注册原始基金为人民币1000万元,来源于清远假日半岛碧桂园置业发展有限公司的捐赠。
广东省国强公益基金会是一个偏执行性基金会,主要工作是执行捐赠者碧桂园要求的慈善项目,基金会工作人员大部分编制在企业,专职从事基金会慈善项目。历年来,涌现出广东碧桂园职业学院、碧桂园树山村绿色产业扶贫项目、送技术技能下乡培训项目等优秀慈善项目。基金会始终坚持公开透明的原则,充分发挥自身灵活高效的特点,为中国梦凝聚创新力量,为中国公益事业尽一份绵力。
中文名
广东省国强公益基金会
组织性质
非公募基金会
成立日期
2013年10月14日
登记部门
广东省民政厅
目录
1 建设宗旨
2 业务范围
3 收入来源
4 教育扶贫创新
▪ 广东碧桂园职业学院
▪ 汶川桑坪中学异地复课
▪ 送技术技能下乡
5 新村建设扶贫
▪ 树山村绿色产业扶贫
▪ 花都梯面绿色产业扶贫
▪ 怀集绿色产业扶贫
▪ 生水塘新村扶贫
▪ 潭洞新联新村扶贫
6 其他慈善项目
▪ 马边甘洛对口扶贫
▪ “1+1伴你同行”精准扶贫项目
建设宗旨
兴学助教,扶贫济困,授人以渔,奉献爱心,回报和造福社会,希望社会因我们的存在而变得更加美好 。
业务范围
本基金会公益活动的业务范围。
(一)资助高中教育、职业教育、短期技能培训等教育事业,扩大贫困人群受教育机会,提高其人文与科学素质;
(二)资助贫困地区、贫困村改善民生、发展生产;
(三)资助博物馆、展览馆等精神文明传承项目;
(四)资助紧急灾害救助以及灾后恢复与重建。
收入来源
(一)
碧桂园控股有限公司董事局主席杨国强先生、副主席杨惠妍女士的自愿捐赠;
(二)碧桂园控股有限公司及其关联公司的自愿捐赠;
(三)自然人、法人或其他组织自愿捐赠;
(四)基金会其他合法收入。
教育扶贫创新
广东碧桂园职业学院
2013年,杨国强、杨惠妍出资约3.5亿元创办了全国唯一全免费的大专院校——广东碧桂园职业学院,位于清远市清城区,占地300亩 。2014年9月28日正式开学,已有660余名贫困学生就读。
所有入读学生不仅免除一切费用,还发放日常生活补贴。杨国强计划在实现规模办校后,每年再投入1亿元强化运营。学院尝试校企结合办学模式,结合碧桂园的企业经验和学院的专业知识,培养真正实干、能干的技术人才。同时,学院将进一步拓展教育扶贫的平台,从培养技术技能型精英人才延伸至给贫困家庭学生的家庭、兄弟姐妹进行技术培训,从而达到真正阻断贫困代际传递链的目的,让大爱精神在社会上得到广泛传播。
杨国强在立校缘起中说:“我出生在农村,也曾很贫困。开始工作时做了泥瓦匠,一门手艺改变了我的生活……感谢国家改革开放和社会的佑助,让我有机会为社会建造广厦千万间,亦可以力所能及地帮助有需要的人。”杨国强希望,通过创办广东碧桂园职业学院,一方面系统地培养精技善用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精英人才,服务当前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另一方面,以学院的精英式培养、高层次就业来改变社会对高职的看法,从而让更多学子喜欢读高职,进而改良中国的
高等教育结构。
国华纪念中学
杨国强陪同参观国华纪念中学
2002年,杨国强出资2.6亿元创办了国华纪念中学,这是一间全国唯一的纯慈善、全免费高中。学校在全国招收家庭贫困、成绩优秀、心智健康的学生。学校承担学生在校所有费用,并提供助学金直至学生完成大学、硕士、博士所有学业。
13年来,国华中学共接收了2356名处于辍学边缘的学生,并将他们都培养成高材生。立校至今,学校一直保持极高的本科升学率,2013年到2015年,该校的重本率超95%,是广东省重点本科上线率最高的高中。 迄今,学校已投入资金3.8亿元,培养学生2365人。每年支出超过4000万。
仲明大学生助学金
1997年4月21日,碧桂园集团主席杨国强先生主动来到羊城晚报,提出每年捐资100万元创立了仲明大学生助学金,这笔助学金将资助广州地区和广东省内山区高校品学兼优的贫困大学生。“仲明”是杨国强先生母亲的名字,他用母亲的名字来命名这份独特的助学金,寄托了他对母爱的感恩与怀念。童年时的杨国强家境贫寒,全靠政府给予的7元助学金才重拾书包上学堂。感念于此,当他事业初有所成时,便怀着“滴水之恩涌泉相报”的心愿,个人出资设立了仲明助学金。同时也是为了保密起见,杨国强先生将这笔助学金委托羊城晚报社代为管理和发放。从1997年起每年捐资100万元,到2006年增至每年200万元,至今累计捐资超过2500万元,广东高校先后有8598名家庭经济困难的优秀学子获得资助。
仲明助学金面向广东省19所高校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提供资助,其中包括中山大学、
华南理工大学、
华南农业大学、
华南师范大学、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
广东财经大学、
广州医科大学、
广东工业大学、
广州中医药大学、暨南大学、
广州美术学院、
仲恺农业工程学院、广东药学院、
广东技术师范学院、广州大学、嘉应学院、韶关学院、
韩山师范学院、肇庆学院等高校的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
国良职业培训学校
2007 年,在总参军务部支持下,杨国强出资 5500 万元创办了全免费的国良职业培训学校,并为安徽省“雨露计划”捐资 2500 万,系统培训贫困退伍军人,使之成为技能型产业工人。学员在校期间的学习、生活等费用均由杨国强和杨惠妍承担。
杨国强说:“军人对保卫国家有贡献,他们为国付出了那么多,如果因缺乏就业技能而重返农村过贫困的生活,心中很是不忍。所以个人出资,兴建了这所退役士兵全免费职业培训学校,帮助他们掌握技能,实现就业,得到不错的收入,这就给他们的家庭带去了希望。通过培训,既提高了退役军人的收入,也有利于军队建设,更好的保卫国家,会是一个利国、利民、利军的多赢局面。”
截止至今,杨国强已经出资 1.2 亿,资助了14342 名退役军人接受职业培训,并走上工作岗位。
汶川桑坪中学异地复课
2008 年5月12日汶川发生8.0级地震,汶川殇,举国痛。汶川县绝大部分学校在地震中损毁,全县有14200名学生需异地安置复课。
在得知汶川学生急需向外地转移的消息后,6 月1日,杨国强先生致函广东省委,希望接收 2000 名灾区学生实现异地复课。6 月 2 日,时任广东省委书记汪洋批示:“善举!充分显示了我省民营企业家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广东省委省政府对此事高度重视,立即与
四川省民政厅、教育厅积极联系,经过一番协调,双方就复课方案达成了一致。
自7月1日起,桑坪中学1500多名师生分两批抵达广东碧桂园,分别在广州凤凰城中英文学校和江门五邑碧桂园学校复课。碧桂园集团全力承担复课期间师生们的学习以及生活费用,包括来往的路费和相关后勤服务费用。
汶川桑坪中学1500多名师生的大转移,是中国首例初中整体搬迁异地复课,也是灾后人数最多的一次异地复课。2008 年 12 月 5 日,杨国强先生及杨惠妍女士获得 2008 年度
中华慈善奖特别贡献奖。2009 年 7 月,杨国强先生及“汶川桑坪中学异地复课项目”分别获得“中华慈善突出贡献人物奖”和“中华慈善突出贡献项目奖”。
中大惠妍人才基金、国华杰出学者奖
2015 年,杨国强和女儿杨惠妍捐资 1 亿,在中山大学设立了“中山大学惠妍人才基金”,用于聘请高层次人才来中山大学任教支出及团队建设项目,支持中山大学建设
世界一流大学的目标,同时也是积极响应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计划。
此前的 2007 年,杨国强捐赠 9000 万分别在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和中山大学设立了“国华杰出学者奖”,2013 年又在兰州大学设立,每年奖励若干名有突出贡献的学者。
杨国强谈及知识和国家时说:“走过来的路,令我深知知识的重要,知识可以改变命运。知识是战胜贫穷的最好利器,拥有知识方可改写一个人乃至国家的命运。人的生存与发展,国家的兴旺与发达,社会的文明与进步,靠的是知识和智慧。”
送技术技能下乡
2012 年 6 月,杨国强在经过仔细的调研和筛选后,在清远市佛冈县水头镇开展“送技术技能下乡培训项目”,以自愿为前提,对全镇 16-60 周岁适龄劳动力开展免费的技术技能培训,派驻工作人员驻扎在水头镇,与村民同吃同住,执行该项目。除了开展培训,项目还积极探索人才输出,联系人才公司和用工单位,多次组织现场招聘会,疏通就业渠道,帮助受训农民找工作。
至 2015 年底,该项目总共投入 2500 万元,帮扶 8073 人 (11715 人次 ) 完成中期技能培训,其中 6179 人 (8536 人次 ) 取得叉车、电工、家政育婴师等 9 种执业资格证书,有4064 人通过推荐就业进城工作,平均收入提高约 20%,月嫂廖休莲,月薪高达 1 万元,比一般大学生更高。这个项目证明,技术技能能让人脱贫致富、改变命运。
新村建设扶贫
树山村绿色产业扶贫
为贯彻广东省委、省政府“规划到户,责任到人”的重要指示精神,碧桂园集团捐赠 2 亿元参与广东扶贫济困,在省扶贫办的直接指导下,碧桂园集团先后考察了 8 个省级贫困村,最终选定英德市西牛镇树山村作为帮扶示范点。
扶贫”五子登科”法,碧桂园总投入 5900 万元:
树山村新颜旧貌对比图
(一)房(住房改造)
采取“政府补助一点,企业帮扶一点,农民自筹一点”的方法,碧桂园帮扶树山村农户建两层半、面积 110 平方米、框架结构别墅,每户造价约 10 万元,省、市配套 1.5 万元,农民自筹 3.5 万元,不足部分由碧桂园负责。整村改造工程分三期,共建设新房 385 户,村民已全部搬入新房。
(二)路(道路改造)
对树山村所有的道路进行改造,总共改造道路约 10 公里。
(三)水(饮水工程)
建成罗屋、熊屋、横档、龙潭坑四个饮水工程项目,总投入约 200 万元。
(四)电(电网改造)
由英德市对树山所有电网实施农网改造。
(五)网(网络通讯改造)
由电信、广播电视部门对树山村的通信进行一步到位的建设,使家家户户通电视、通网络。
碧桂园采用“借本你种,卖了还本,赚了归你,再借再还,勤劳致富”的先进扶贫理念,因地制宜,将碧桂园和花塘(树山)的优势结合起来,按“公司 + 合作社 + 农户”的模式在花塘(树山)发展绿色产业。
碧桂园派驻技术人员,成立苗圃示范基地,免费对村民进行培训,按市场价提供种苗,引导村民成立合作社作为发展平台,村民提供土地和劳动力,苗木栽培达到一定条件后,由碧桂园按市场价或保护价负责收购。因苗木成本较大,碧桂园为农户垫付 50%-90% 的种苗款,农户卖了之后再还本,赚钱归农户,还本后发展下一批苗木时可以再借,只要勤劳肯干,一定可以脱贫致富。
至 2015 年底,项目累计垫资超 1000 万元 ( 实际垫资 600 万元,反复周转 ),总共发展167 户农户种植苗木 400 余亩,产值 1700 余万元,村民获利 800 余万元,户均增收约 4.8 万元,收入超过 10 万的有 16 户。2015 年收入超过 10 万元的有 3 户,初步形成了先富带动后富的良好局面。
花都梯面绿色产业扶贫
碧桂园积极响应广州市委农村扶贫工作意见,对口帮扶广州市花都区梯面镇,参与梯面镇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的规划、设计、建设,着力改善民生和公共基础设施,制定符合梯面实际的扶贫方案,实现造血扶贫,可持续发展,带动农民就业。
完成八大项目:安置区建设、一河两岸工程、敬老院改造、幼儿园改造、卫生院改扩建、梯面中学宿舍楼工程和旅游风情街工程、菜市场改造工程。
(一)教育扶贫
对家庭贫困的学生进行筛选帮扶。共资助培养 6 名家境贫寒、品学兼优的初中毕业生。
(二)产业扶贫
在梯面镇采取扶持集体经济反哺本村困难村民的方法,发展低碳、环保、无污染的绿色产业,帮扶梯面镇联民村种植 80 亩青花梨,帮扶埔岭村种植 50 亩霸王花,帮扶横坑村种植120 亩杨梅。与村集体签订帮扶协议,要求村集体在项目收益后返还碧桂园捐助的资金,作为本村的救济基金,帮扶当年因灾、因病等致贫的村民。
怀集绿色产业扶贫
怀集县下帅乡是全省 7 个少数民族乡之一,下辖 5 个行政村均为省级贫困村,2011 年总人口 10869 人,共有省级贫困户 322 户,1355 人,贫困人口约占全乡总人口的 12.47%。
(一)贫困户、五保户、低保户泥砖房改造
采取“政府补助一点、企业帮扶一点、农户自筹一点”的办法筹集资金,共帮助 237 户贫困户、低保户的泥砖房改建成砖混结构楼房,碧桂园支持 1.3-3.1万元,并帮助 15 户五保户改建住房。
(二)村道硬底化
出资 97.2 万元,与省、市补助资金共同修建 10.5 公里村道。
(三)建新村
采用政府、企业、村民三方集资的方式,统一规划、统一建设,为 48 户无住房农民或高山移民建成“下帅壮族瑶族乡碧桂园新村”,成为怀集新农村示范点。
(四)建“碧桂园悦读馆”
2012 年,由碧桂园出资 15 万元,南方报业传媒集团旗下广东南方阅读研究院负责建设,在下帅乡民族学校使用现有教室改造成“碧桂园悦读馆”,为学生提供良好的阅读环境。
(五)设立“碧桂园奖学奖教基金”
2011 年,捐赠 50 万元在下帅民族学校设立“碧桂园奖学奖教基金”,奖励下帅乡民族学校优秀师生。
生水塘新村扶贫
碧桂园捐资 650 万元,在广东清远市佛冈县生水塘村为 52 户村民建成具有岭南建筑特色的碧桂园生水塘新村。新村成立村民理事会,让村民充分参与新村的建设和管理,实现村民利益最大化。
潭洞新联新村扶贫
碧桂园潭洞新联新村项目落地广东省省级贫困村水头镇潭洞村,是由碧桂园集团捐资 500 万就地拆迁改造的扶贫新村项目,惠及 75 户村民。新村环境优美,当地政府及旅游部门正积极筹备,探索打造水头镇美丽乡村旅游项目。
其他慈善项目
马边甘洛对口扶贫
2007 年 3 月,碧桂园参加帮扶四川马边、甘洛两个国家级贫困县项目,杨国强先生亲自参与制定两县扶贫开发实施规划。2007 年至 2011 年,碧桂园捐资总额 2.1 亿元,其中,3000 万元在两县各兴建一所职业高中;帮助两县修建通村公路 300 公里;兴建 5 所乡镇卫生院;出资 8400万元,帮助生活在海拔 2500 以上及不宜人居住地区的 6000 户贫困人口搬迁,并助其修建通水、通电、通路的新住房,改善困难群众的居住条件;帮助马边建成 10 所小学食堂、1 所小学教学楼;帮助甘洛建成了 4 学校教学楼,8 所学校饮水工程,及 1 所学校食堂;帮助马边发展有机养鸡产业,帮助甘洛发展核桃种植产业。
“1+1伴你同行”精准扶贫项目
广东省国强公益基金会秘书长罗劲荣总致辞
为响应国家精准扶贫、阻断贫困代继传递的号召,切实提升扶贫实效,弘扬中华民族扶贫济困的传统美德,广东省国强公益基金会(以下简称“国强公益基金会”)设立“1+1伴你同行”——1对1帮扶贫困群众公益慈善项目,希望由国强基金会牵头,并整合各方资源,为社会各界爱心人士提供一个奉献爱心、参与公益的有效平台。
本活动的帮扶对象均由国强公益基金会一手调研和评估,确保贫困户的情况真实有效。每位爱心人士可选择一户贫困户结对帮扶,也可以联合更多爱心人士共同结对帮扶;同时,国强公益基金会将全力协助执行具体的帮扶工作,并在国强公益基金会官网及微信订阅号公开公示进展情况和帮扶成效。
设立项目,不仅希望改善贫困户的基本生活条件,同时也希望捐赠者能够在精神层面给予他们更多关怀,让他们对未来充满希望,包括但不限于一次探望、一次共进午餐、或者一个简单的拥抱……
机构领导
副理事长:李静
脱贫攻坚
2007年,碧桂园、国强公益基金会首次走出广东省,帮扶四川马边、甘洛两个国家级贫困县,帮助生活在海拔2500米以上、不宜人居地区的6000个贫困户搬迁、修建了新房;建设了1所职业高中,5所小学教学楼、11所小学食堂、8所学校饮水工程、5所乡镇卫生院;帮助当地村民发展有机养鸡产业、核桃产业;修建了300公里的通村公路,累计捐资2.1亿元……在碧桂园的官方总结中,这只是扶贫事业的第一阶段——“单个项目帮扶阶段”。
2010年,碧桂园扶贫事业开启了“造血式”产业扶贫之路,进入第二阶段——“试点驻村扶贫阶段”。捐资2亿元驻村帮扶广东清远英德树山村。因地制宜发展绿色苗木产业,通过“公司+合作社+农户”的模式,由碧桂园公司派驻技术人员,成立苗圃示范基地,免费对村民进行培训,按照市场价格提供苗圃,引导村民成立合作社,帮助当地贫困农户“造血”。仅苗木产业一项,就为村民累计增收1200余万元,户均增收达7万元。
第三阶段是“大规模驻村扶贫阶段”,从最开始一个两个零星项目逐渐扩展到整村帮扶。他们派出专职扶贫干部常驻扶贫点,与村民同吃同住,将产业扶贫与人才培训、整村推进、转移就业、驻村帮扶等有机结合,形成了长效的扶贫机制。2017年起,碧桂园将广东清远英德树山村的成功经验逐步推广到广东韶关翁源黄塘村、潮州饶平黄正村、广西百色田阳央律村等7个定点帮扶项目,并捐资近5亿元整县帮扶英德鱼咀村、连樟村等78个贫困村,覆盖粤桂川三省份多个贫困地区。
2018年,碧桂园把扶贫事业上升到主业高度,扶贫事业进入第四阶段——“全面推进阶段”。将广东英德整县帮扶模式推广到甘肃东乡县、江西兴国县、河北平山县等地,主动参与全国9省14县精准扶贫和乡村振兴工作,成立近200人的专职扶贫队伍,结合企业自身优势和贫困地区实际情况开展精准扶贫,帮扶对象遍及全国16省57县,通过党建、教育、产业、就业等帮扶举措,形成了一套可造血、可复制、可持续的精准扶贫长效机制。对此,杨国强谦逊地表示,“这几年,国家加大力度推进扶贫,很荣幸我们参与了这个过程”。
凭借着多年的经验,碧桂园、国强公益基金会在扶贫过程中创新性提出了“4+X”扶贫模式。其中,“4”是指“党建扶贫、产业扶贫、教育扶贫、就业扶贫”等集团统一部署的规定动作,“X”是指结合帮扶地区实际拓展的自选动作,切实做到精准扶贫。
目前,碧桂园、国强公益基金会已开发出两条“X”自选扶贫的路径:一条是健康扶贫,捐赠1亿元支持国家“光明扶贫行动·白内障复明”项目,在帮扶县免费为患白内障的贫困户提供治疗;另一条是美丽乡村建设,并与前面的“4”类扶贫举措相互呼应。
在“党建扶贫”方面,碧桂园开展“党建引领”村支书研学班,通过让贫困村干部将所学所思所想带回去,以点带面带动转变建档立卡户观念,激发贫困户的内生动力。
有别于“大水漫灌”的扶贫方式,碧桂园、国强公益基金会实行的是“规划到户、责任到人”的方式。在14个帮扶县联动140名贫困村“老村长”,按照“一户一策”的原则为1400户深度贫困家庭“量身定制”脱贫方案。截至2020年7月,“党建引领”村支书研学班已培养约3.5万人,间接覆盖贫困人口近30万人次。
此外,碧桂园、国强公益基金会将“教育扶贫”、“就业扶贫”相结合,主动承接“三个1万”,即帮助1万名贫困大中专学生找工作、扶持1万名返乡青年扎根农村创业以及资助1万名贫困学生完成学业,通过扶志扶智扶技扶富,激发造血活力,孕育涵养新时代乡村人才大军,为精准扶贫和乡村振兴注入强大动力。
在“产业扶贫”方面,碧桂园、国强公益基金会结合自身优势资源与产业,在结对帮扶县选择“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返乡扎根创业带头人,通过实地走访、乡镇政府推荐等方式,已惠及10000多名返乡扎根创业青年,打造了一支“不走的扶贫工作队”。截至2020年11月,碧桂园参与精准扶贫的9省14县(河北省平山县、滦平县、崇礼区、新河县,河南省虞城县,广东省英德市,安徽省舒城县,广西省田东县,湖南省平江县,陕西省蓝田县、宁陕县、耀州区,江西省兴国县,甘肃省东乡族自治县),已全部脱贫摘帽,助力超49万人实现脱贫。
2021年2月25日,全国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1981名个人获颁“全国脱贫攻坚先进个人”称号;1501个集体获颁“全国脱贫攻坚先进集体”称号。其中,碧桂园集团董事会主席杨国强荣获“全国脱贫攻坚先进个人”称号。
乡村振兴
伴随着企业的发展,碧桂园和国强公益基金会全面参与慈善公益事业,从最早驻村帮扶广东英德树山村开始,不断探索拓展、深入推进,并将精准扶贫和乡村振兴上升至主业高度,派出专职队伍,帮扶项目涉及全国16省57县,助力49万人脱贫,为创新社会力量参与乡村振兴机制贡献了碧桂园智慧和方案。
在探索可持续、可复制、可造血的乡村振兴模式过程中,碧桂园总结出了“1+5+N”的帮扶思路,其中“1”是指坚持党建引领,“5”是指聚焦五大振兴,“N”是指帮助乡村落地能持续产生效益的若干产业模块。
国强公益基金会持续响应国家乡村振兴事业,积极参与“粤桂”“粤黔”东西部协作,探索以党建为引领助力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五大振兴,搭配实施N类不同档次产业模块项目的“1+5+N”帮扶模式,助力乡村振兴事业持续推进。
作为帮扶的重中之重,碧桂园和国强公益基金会积极建立全产业链帮扶体系,促进乡村产业多元稳定发展结合,深耕各县特色产业项目,积极构建“企业(合作社)+基地+致富带头人+农户”的联农带农、共建共创产业模式。
2021年6月始,参与助力贵州黔东南州台江县、雷山县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通过开展基层干部党建培训、乡村治理、成立乡村党员服务队,以及联合黔东南州人民政府共建台江鲟鱼三产融合示范园、探索有效的联农带农机制,发展文旅产业等举措,助力乡村振兴取得明显成效。借助旗下新零售品牌“碧优选”和助农品牌“臻碧乡”,转化帮扶各地产品,广西田东桂七芒果、梅州大埔蜜柚、茂名信宜三华李等农产品销往全国各地。碧桂园集团还结合建筑机器人、现代农业、智能农机和现代种业等新业务,为农村提供更多新型产业工人岗位。
帮助培育乡村产业发展人才。碧桂园和国强公益基金会联合清华大学开展“清华碧桂园乡村产业振兴领头雁培养计划”,面向碧桂园和清华大学结对帮扶县区乡村振兴干部、返乡创业青年、农村合作社负责人等群体进行培训,聚焦碳汇交易、电商直播、文旅产业等内容。
匹配优质教育资源。碧桂园和国强公益基金会在雷山思源实验学校、台江县城关一小分别投入20万元捐建“快乐的琴键”钢琴教室,联合郎朗艺术基金会开展音乐教学公益活动,提升两县音乐教学水平,培养音乐人才。助力两县学子获得更系统、科学的音乐教学,助力人才振兴。
开展乡村教师培训工作。碧桂园和国强公益基金会联合清华大学继续教育学院开展乡村教育振兴校长成长培训计划,紧抓乡村教师队伍建设的突出问题,聚焦教育热点话题,根植乡村教育情怀,更新教育理念,学习管理方法,激发教育模式创新
碧桂园和国强公益基金会还联动清华大学共同举办碧桂园结对帮扶县基层党支部书记“同上云党课”活动。,提升基层干部乡村治理能力。
国强公益基金会积极搭建乡村振兴共同体,目前已联系超300家乡村振兴共同体伙伴,累计帮扶全国特色产业项目140个,助力脱贫地区村集体经济增收3200万元,惠及农户近30万人。
事迹
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暴发后,基金会设立2亿元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基金,全球采购应急物资,开展医护人员及青少年关爱行动,全力支持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投身精准扶贫乡村振兴事业,结对帮扶全国9省14县。基金会创办了国华纪念中学、碧桂园职业学院、临夏国强职业技术学校三所慈善学校,还设立仲明大学生助学金、惠妍教育助学基金、国华杰出学者奖等20余项教育助学专项基金,捐赠支持清华大学等40所高校发展。
荣誉
2021年全国向上向善好青年集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