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成泽,位于河南
汝州温泉镇崆峒山东南部,系河南
汝州温泉镇涧山口水库旧称,因
广成子曾在此修道而得名。
历史沿革
广成子,为道家创始人,位居道教“十二金仙”之首。曾在汝州
崆峒山和郑州
神仙洞修道。《庄子在宥》云:黄帝闻广成子在空同之上,故往见之,问以至道之要。
据《庄子》记载:崆峒山的广成苑里住着一位学识渊博的广成子,轩辕黄帝从禹州迤逦西来,到崆峒山向广成子请教养生之道,广成子对他说:“不要浪费你的精力,不要过分劳累你的身体,也不要考虑更多的事,昏昏默默,自然就能长生。”说罢又给黄帝《阴阳经》两卷,黄帝十分高兴,就命乐队为他奏了《钧天》之乐。后人为了纪念广成子在养生文化上的贡献,便把他居住过的崆峒山周围的泽地称为“广成泽”。汉代还在汝州设有“广成关”和“广成驿”也是为纪念广成子而命名的。
明万历《汝州志》载“:方应选曰:汝,旧以海称,当尧水时,茫茫巨浸,乌睹汝墳哉。自禹凿伊阙,决使入河,始成大陆。”这段记载说明广成泽的形成原因。大禹劈开龙门山,把伊河水导入北部的黄河,伊河下游的故道就现出了陆地,但由于汝州西部营一带地势低洼,常年积水形成沼泽。
周平王迁都洛阳时,将王子分封到广成泽附近,并设广成关,以形成洛都南部第一道防线。
东汉光武帝在广成泽附近置广成苑。公元26年,汉光武帝刘秀封大将邓禹为梁侯,命他守
广成关,今涧山口水库南边有
邓禹村,就是为纪念
邓禹命名的。
东汉文学家
班固在《东都赋》中写道:“皇城之内,宫室光明,阙庭神丽;都城之外,因原野以作苑,顺流泉而为沼。”“苑”即指广成苑,“沼”为汝州温泉。广成泽附近有许多温泉,这也是广成泽倍受帝王宠幸的原因之一。据《后汉书》、《旧唐书》、《新唐书》、《资治通鉴》、《金史》、《汝州志》等书记载,前后来温泉沐浴观光的帝王有10人21次,后妃3人,称十帝三妃浴温泉。
汉安帝在位初期,当时
邓太后临朝听政,崇尚节俭,认为“文德可兴,武功宜废”,国家依靠文治即可,打猎尚武,劳民伤财。于是,公元108年,汉安帝下诏,将广成苑借给贫民垦种。
见此情形,大文学家
马融作《广成颂》,盛赞广成泽“神泉侧出,丹水涅池,怪石浮磬,耀焜于其陂………“金山、石林、殷起乎其中”,堪称天然猎场。以讽谏将广成苑开垦种地的荒谬做法。他认为文武之道不应废弛,希望重兴田猎之仪,使臣僚百姓复睹天子的威严。汉安帝后又下令将广成泽能垦之地给贫民。这种想法明显与邓太后背道而驰。邓太后一怒之下,让马融十年不能升迁。
东汉延光四年(公元125年),
汉安帝携同
阎皇后和贵戚南下游玩,也在广成泽游玩驻扎。
东汉永和四年(公元139年)十一月,汉顺帝赴广成苑打猎。
东汉延熹元年(公元158年)和六年,汉桓帝两次赴广成泽狩猎。
东汉灵帝光和三年(公元180年),对广成苑进行修葺;光和五年(公元182年)十月,灵帝“巡狩于广成苑”。
北魏时,
孝文帝、孝武帝都曾“驻跸”广成泽温泉宫。孝武帝在这一带狩猎时,突然寒潮来临,气温急剧下降,“士卒冻馁”,于是他带领人马入住温泉宫,仗着温暖的泉水躲过了那场严寒。
隋初修黄坡大型水利工程于广成泽。在广成泽周回一百里建立牧场,引进汗血马良种,杨广还在温泉的附近设温泉屯,当地的牧马业逐渐发展起来,培育出一种“出汗如血,踏石能烂”的名马,后成为汝州地区的一大名产。
从唐贞观元年到贞观十一年(公元627年—公元637年)唐太宗先后多次狩猎沐浴广成泽。
贞观十四年(640)八月,
李世民巡视东都洛阳,命令
将作大匠阎立德找一个清凉避暑之地修建离宫。阎立德就在河南汝州广成泽附近建了一座行宫,是为
襄城宫。
唐高宗仪凤元年(公元676年),
唐高宗与
武则天一起封禅嵩山,是在汝州广成泽温泉停驻18天。离开时,唐高宗下诏免去了汝州当年租税的50%,并赐帛给80岁以上的老人。 4年后,唐高宗再次偕武则天来到汝州广成泽,停住4日,前往中岳嵩山拜谒。离开嵩山后,二人又折回汝州温泉,洗浴歇息4日才返回洛阳。
武周久视元年(公元700年),武则天第三次来到汝州广成泽温泉,武则天下令掘大池,建亭阁,仿效王羲之兰亭“曲水流觞”故事,在广成泽温泉庆贺封禅嵩山成功,天下太平。这项盛事持续了三天,事后,武则天将这些诗篇汇编成《流杯亭侍宴诗》,命凤阁舍人
李峤作序,秘书丞
殷仲容书丹,刻石立碑于池侧。这就是著名的“武后碑”,又称为“三绝碑”,与“武后宫”、“武后池”、“流杯亭”等一起,成为汝州温泉永远的风景。
后来的
唐玄宗与杨贵妃也都几番驾临,共计有十位皇帝来广成泽游乐洗浴。
北宋时,北宋名相
范纯仁曾至广成泽, 并写下《临汝温泉》“山前阴火煮灵源,昔日曾临万乘尊。历尽兴亡皆如此,不随世俗变寒温。”
公元1161年,金朝国君海陵帝到广成泽打猎、洗浴,并下诏150里以内的州、县一律派商贾来广成泽温泉“置市”,这是我国较早见于记载的物资交流大会之一,其规模之大,时间之长(一个月),屈指可数。
1958年3月,汝州市(临汝县)在广成泽周围修建水库,1960年6月主体工程完工,1963年开通临时泄洪道,时称广成泽水库,文化大革命时广成泽水库改名为涧山口水库。1986年,汝州市修建东西大道——广成路,直至
崆峒山方向。
文献记载
《庄子》:“黄帝立为太子十九年,令行天下,问广成子于空同之山,故往见之……黄帝再拜稽首曰:‘广成子之谓天矣。”
郦道元《
水经注》:“汝水又东于广成泽水合……其水自泽东南流,迳温泉南,与温泉水合……其水东南流,注广成泽水,泽水又东南入于汝水”。
刘攽《崆峒山赋》: “临汝西有崆峒山,其下即广成泽。按,《庄子》黄帝闻广成子居于崆峒之上,故往见之。庄子虽多寓言无实,然此崆峒、广成适皆同处,意其真有,所谓广成子者也。又,大隗居具茨之山,黄帝至襄城之野而迷,皆与崆峒相近,事未必皆虚也。予因作《崆峒山赋》。”
宋濂《空同外史传》,言心中之崆峒。文中云:“空同外史者,倏然物外人也,故以‘空同’自号。 “或者疑之,曰:‘空同,山名。在禹迹内有三,曰临汝,曰临洮,曰安定。虽其名相符,而其实则异。外史为人,善养生。昔轩辕氏问广成子养生之道于汝之空同(崆峒)。’”
明成化《河南通志》:“崆峒山,在钧州西北五十里,上有逍遥观。”
《正德汝州志》云:“昔者黄帝登县茨,过襄城,问道崆洞即此山之东麓。数里许,温泉出焉。”唐太宗于崆峒山、广成泽,建“襄城宫”,乃欣慕黄帝之行也。
顾炎武《天下郡国利病书》:“崆峒山在汝、禹二州境,上有大仙观,盘旋以上,悬崖有瀑布,水正下石涧,淙淙振林木。崖巅有石洞,中有白犬,常游洞外,因号其冢为玉狗。峰上有广成子庙及崆峒观,下有广成墓及城,即黄帝问道处。平凉、临洮各有崆峒山,各云广成子隐地。庄子言黄帝问道崆峒,遂言见大隗,迷于襄城之野,其为此山无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