庞会
三国时期曹魏将领
庞会(生卒年不详),南安狟道人,三国时期曹魏名将,庞德之子。曹丕即位后,思庞德忠烈,遂赐庞会等兄弟四人爵关内侯,邑各百户。庞会勇烈,有先父之风,官至中尉将军,封列侯。
人物生平
赐爵封侯
庞会,是庞德之子。
建安二十四年(219年),庞德为关羽所擒,不屈被杀。曹操得知后非常悲伤,为之流涕,封庞德的两个儿子为列侯。
曹丕即王位后,遣使到庞德墓前为他赐谥,策曰:“昔先轸丧元,王蠋绝脰,陨身徇节,前代美之。惟侯式昭果毅,蹈难成名,声溢当时,义高在昔,寡人愍焉,谥曰壮侯。”又赐其子庞会等四人爵关内侯,食邑各百户。
平反建功
甘露二年(257年)四月,朝廷徵诸葛诞为司空。五月乙亥日,诸葛诞不受徵,起兵杀扬州刺史乐綝。己卯日,朝廷因庞会、路蕃反抗诸葛诞而下诏封赏二人,诏曰:“诸葛诞造构逆乱,迫胁忠义,平寇将军临渭亭侯庞会、骑督偏将军路蕃,各将左右,斩门突出,忠壮勇烈,所宜嘉异。其进会爵乡侯,蕃封亭侯。”
破蜀复仇
景元四年(263年),庞会跟随钟会伐蜀。当时钟会攻姜维于剑阁,邓艾进兵绵竹,大战,斩蜀将诸葛瞻。姜维等闻诸葛瞻已败,率众东入巴中。钟会进军至涪县,遣胡烈田续、庞会等追击姜维。
王隐蜀记》记载:“钟会平蜀后,前后鼓吹,将庞德尸体葬回邺城,庞德冢中身首如生。”南朝宋史学家裴松之认为“德死于樊城,文帝即位,又遣使至德墓所,则其尸丧不应在蜀。此王隐之虚说也。”
《蜀记》又记载:“庞会跟随钟会、邓艾伐蜀,蜀汉灭亡后,庞会将关羽的后代杀尽。”
位至将军
《三国志》记载:庞会勇烈有父风,官至中尉将军,封列侯。
人物评价
三国志》:“会勇烈有父风。”
家族成员
父亲
庞德,在曹操手下官至立义将军,封关门亭侯。
从伯
庞柔,庞德的从兄,身在蜀地。
兄弟
《三国志》记载,曹操封庞德二子为列侯,曹丕即位后又封庞德四子为关内侯,则庞会的兄弟至少有三至五人。
文学形象
小说《三国演义》中,庞会首次登场于第74回。庞德奉命出征时,与妻子李氏及其子庞会道别,当时庞会年方六岁,庞德对其妻说:“吾今为先锋,义当效死疆场。我若死,汝好生看养吾儿;吾儿有异相,长大必当与吾报仇也。”
钟会伐蜀时,庞会为曹魏大将,跟随钟会出征。
小说中,汉寿亭侯关彝(关羽之孙)在钟会之乱时被魏兵所杀,但书中并未在此提到庞会。
相关争议
复仇争议
三国志》记载中,从庞德的传记中可看出庞会作为其后在曹魏受到了尊重与厚待。在高贵乡公的传记中可看出庞会有先父的勇烈之风,是一位不错的将领,而且和父亲一样对曹魏忠诚。
其人物争议在于其随军灭蜀后,找到关羽后人杀尽,令诸多读史者唏嘘。在此,可以重新审视一下关羽、庞德、庞会当时的事迹作为。
公元219年魏蜀相战于樊城,关羽俘虏了庞德后,应该说关羽是很尊重这位战败之将的,劝其归降,并且晓之以情:“你的兄长庞柔在蜀国汉中为将,我希望你也来我这里为将,为何不早早归降呢?”庞德拒降赴死。之后的事情在裴松之所作的注中记载“【王隐蜀记曰:锺会平蜀,前后鼓吹,迎德尸丧还葬邺,冢中身首如生。臣松之案德死于樊城,文帝即位,又遣使至德墓所,则其尸丧不应在蜀。此王隐之虚说也。】”意为王隐(东晋史学家)曾书“庞德死后葬于蜀,钟会平蜀后,还葬尸首于邺城。”而裴松之否定这种说法,认为魏文帝曹丕曾派人去庞德墓所悼念,所以其尸首不在蜀。无论两种说法何为真,都能够说明关羽在庞德死后对其尸首较为尊重,没有丢弃或毁尸,而且很有可能是关羽第一时间对其进行了埋葬或者转移安葬。可以总结说,关羽对待庞德,曾以理相劝其归降,那么降则收纳,拒则斩首,是当时历史战争中的普遍规则。庞德可谓为国事而死,二人并无私仇。并且关羽在遭到庞德的辱骂之后,亦然善待了其尸首,可谓仁义,不失大将之风。
而观庞德,在战败被俘之后,关羽以理相降,其却辱骂关羽以及刘备。相比之下,气质上则显得失智。但他不降就义的忠义之举被肯定,在之后受到了诸多赞誉。
综上看来,关羽虽然是庞德的直接杀害者,但于公二人均服从于国事,于私也并无任何私仇。在公元263年破蜀时,樊城之战已经过去44年了,可推算庞会当时至少是近50岁的老人了,甚至更高,在人生七十古来稀的中国古代,他已是一位很高龄的老者老将。在时隔这么久远的时间之后,他依然没有忘记杀父的仇恨,在此杀尽关羽后人以报父仇,不禁令人感到这仇恨之可怕。
在现今的文明观看来,庞会所为是凶残以及不人道的。关羽并不能算作其仇人,就算关羽是的的确确的杀父大仇人,而他早已归于尘土之后,杀他后人也是没道理的,他的后人又与你有何冤仇呢?!
放在历史当时,文明不如现在再看。据记载后主刘禅投降后,名义上被司马昭封为安乐公,而其后宫被赏赐给了魏国诸多没有妻室的将领。可见,连后主都这样,蜀国诸将在亡国后大多不被尊重,甚至被严重的侮辱。在这样的大环境下,庞会的行为当然是成立的,在当时不会有什么异议。但我们在今时今日的文明角度来看,只能唏嘘与感叹,是绝不会认同的。
还有,另有记载关羽后人中有不为官行于民间者,躲过了庞会的杀害,所以关羽的血脉应该流传了下来。
灭门争议
庞会灭门之行颇为残忍,引发争议。除此之外,在学术界,庞会究竟是否有杀尽关羽后人复仇,也有很大的争议。
这要先从史书的记载中探究,庞会复仇只记载于王隐所书的《蜀记》中,未记载于陈寿的《三国志》中,裴松之在作注时引王隐《蜀记》所书加于《三国志》关羽传末。此外,再无史书记载。即此,需要探究相关的三位记史者和他们的记史特点。
庞会是否有灭门复仇一说,在学术界争议颇多。若无,则此事便是王隐无中生有,编造出来的。而这也是非常有可能的,根据主要有以下几点。
1:陈寿离三国历史最近,记史严谨,他为什么没有第一时间将这个事件记录下来?如果有,这个事件的地位应该值得书写一笔,而且这个事件又符合当权者尊曹贬刘的倾向,怎么会没有书上?庞会灭门若有,那么最有可能遭到杀害的人应该是关彝(关羽之孙,关兴之庶子),但《三国志》在关羽传末记载到了关彝,却未说他遭到了杀害。
2:王隐《蜀记》的真实性,这个常遭到后人质疑,南朝裴松之在作注时就经常引其所书然后辨析推翻。王隐所书尊曹贬刘的倾向太明显,希望曹魏君臣的结果都比较好,而蜀汉君臣的结局都不好,以向天下人显示曹魏晋朝受命于天,晋皇帝是上天所赐的合法皇帝。为此,甚至牺牲了史书的真实性,产生了一些虚假、编造、夸张的记载。
3:裴松之为何不直接质疑庞会灭门的真实性,这要探究裴松之作出质疑的习惯。其一般会引其它更可信的记载来质疑;或者记载明显在情理上不符。裴松之质疑习惯于有理有据,而不是模棱两可。若找不到强有力的佐证,他宁愿不去质疑,引而不评。不质疑并不代表裴松之就认同了其记载,裴松之多次辨析王隐所书《蜀记》,可见,裴松之本人也是很不认同王隐的记史习惯。关于庞会灭门的引而不评,应该是推翻找不到太有力的证据,亦留给后人去思量的空间。
4:在记载中有漏洞,公元263年伐蜀,钟会被姜维阻于剑阁;邓艾偷渡阴平。战斗非常精彩,诸多蜀魏后期将领纷纷登场亮相。若庞会真有随军,庞会是一位勇将,却为何不见记载于参加任何一场大小战斗?(驳:《钟会传》有记载庞会参战)而他灭门复仇一事则像是强加于史书的记载之中。
5:在当时政策上有不符,邓艾破蜀后,为稳定局势,防止人心惶恐,造成动乱,借魏帝之名,赦免蜀汉君臣。庞会此时若去杀尽关羽后人,明显是与邓艾安抚政策不符,而可能造成动乱。
综上所述,关于庞会灭门的记载是比较薄弱的,是可以被质疑的,此事有可能是为了迎合晋朝尊曹贬刘的立场捏造出来的,并且最先记载此事的王隐也非讲求严谨真实的记史者。但是质疑,只能停留在一些有限的阶段,拿不出强有力的证据直接推翻《蜀记》的记载。历史中是否有庞会灭门,最后还是留给各读史者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最新修订时间:2024-12-18 21:02
目录
概述
人物生平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