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论书宁拙勿巧、宁涩勿滑,至言也”。这是辛酉秋,黄菊初绽之时,庞白虹酒后忆古人语而欣然书之的一幅立轴内容(《
书法》1991年4)。人们常说酒后吐真言,庞白虹先生所录古人论书句, 也应看着是他的“真言”吧。媒体上介绍庞白虹先生
书法艺术的文章很少,作品也少见,因此对他的书法很难做出一个较客观、明晰的评论,然而我们从其有限的一些书法印刷品来看,其追求古拙厚重、线条起伏变化的主观意愿是显而易见的。其书拙有余而涩略嫌不足。目前所见庞白虹
书法,书体有
篆书、
隶书、
行书和
草书。
楷书作为幼功,多少会去涉猎一番,自不待言。庞先生
篆书写的很有个性,质朴无华,用笔大胆随意,一任自然,颇具“朴野”之趣,取意在吴、齐之间,结字又有“散氏盘”遗意。庞氏诸体中,以
篆书成就最高。
行书作品可能过于强调线条的粗细变化,以及折笔的提按顿挫,偶有“鹤膝”出现。另外,庞白虹写三点水,头二点下笔浓重,第三点极轻,且多向右带笔,当然这只是个人书写习惯和特点,无关字的好坏。庞白虹
行书如此,
草书亦如此,比如草书“录唐诗轴”,“江城五月落梅花”之“江”字便是典型代表。这件
草书轴纸本,135×66厘米,书写时间不详。观这件作品,让我们想起明代一位草书家
张弼来。两人作品在面目上确实有相同之处,但我们不能以此便武断地说庞白虹就是学
张弼。此书写的非常豪放,节奏起伏较大,时有放纵之笔,如“沙”字末笔侵入第二行,第二行末二字“楼”与“中”亦“搅”在一处,皆体现了作者书写时放笔不覊、痛快淋漓、直抒已意的豪情。
河南几位老
书家如
谢瑞阶、
陈天然、庞白虹等皆有画家身份背景,(当然,这一现象并非河南一地才有,只是因谈庞白虹
书法而引起)这里面除了“书画同源”因素外,是否中国人毛笔书写的“基因”在起到决定性的作用?而作为画家与之更有内在相关的联系?我们提出这个问题,还基于一个考虑,画家背景的书家,尤其主要以画画为主的书家,他们的书法作品往往画意很重,对书法的书写法度看的略轻,讲的明白一点,多少有点我行我素的意味,这或许是一种缺憾,但是否可以看作是其长处呢?庞白虹是一位涉猎较广的艺术家,他攻
油画、
雕塑、兼习图画,擅书法、
篆刻,在书法中还兼擅各体。因此,在他的作品中杂糅多家,体现各种趣味的尝试,不因循某家某派,也就不足怪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