庵上石坊位于安丘市西南35公里的庵上村中。建于清代道光九年(1829年),是为庵上村马若愚妻王氏所建的节孝坊,为极为卓绝的石雕的艺术建筑。1992年,由山东省政府定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始建由来
庵上石坊位于山东省安丘市石埠子镇庵上村,建于1829年(清道光九年),是庵上村马若拙为其嫂王氏所建的节孝坊。据《马氏家谱》记载:马若拙(1788-1849),字子朴,号慧斋,太学生,例授修职郎,候补县丞,是当地的大富户;其兄马若愚(1784-1804),字智斋,例赠登仕郎,候选州吏目,娶诸城大北兴翰林之女王氏为妻。王氏到马家,在封建礼教束缚下,婚后三年夫妇未能同房。不久,马若愚染病身亡,王氏秉承家教,矢志守节,躬奉双亲,邻里称她“奉亲守志,节孝两全”。相传石坊由江苏扬州艺人李克勤、李克俭兄弟带领8名弟子用了14年的时间设计雕刻而成,以完美的造型设计和卓绝的雕刻技艺闻名遐迩。素有“天下无二坊,除了兖州是庵上”之说,意谓除兖州牌坊外,天下再无其它牌坊可与之媲美(兖州石坊在文革期间被毁)。
建筑布局
石坊坐西朝东,通高约12米,宽9.35米,全用石灰石垒叠而成。其结构可分为座、身、顶三部分。坊座为4块条状基石及4组圆雕石狮,坊身是由4根立柱组成的正门和两个边门,坊顶为单檐庑殿式。上部两面均刻“圣旨”二字,两面正楼匾分别镌刻“节动天褒”、“贞顺留芳”楷书大字,题跋为“旌表儒童马若愚妻王氏节孝坊”,次楼匾上的刻字分别是“大清道光”、“已丑岁建”。坊上题字传为
高密翰林单兰亭所书。石坊的雕刻内容丰富多彩,既有神话传说中的仙人异兽,又有现实中的风土人情。艺人采用浅浮雕、高浮雕、透雕、圆雕等多种技法,在不同部位刻画了车马人物、飞禽走兽、花鸟鱼虫、风云水月等数十种景物。
雕刻技艺
独具匠心的艺人对不同物象分别采用浅浮雕、高浮雕、透雕、圆雕等多种艺术手法,刀法精巧,图像秀丽。在不同部位刻了不同的内容,在两根中柱的东西两面,分四组雕刻了精美潇洒的
八仙,维妙维肖,栩栩如生,有呼之欲出的效果;其内侧刻有两尊
门神,手持金瓜,相对而立;中柱底座的内侧,刻有反映“耕、读、渔、樵”社会生活四幅风俗画,形象生动,富有生活情趣。整个坊顶有12条垂脊,每条垂脊角的上、中、下部都刻有1只昂首眺望的
龙头,共36只。在3条正脊两端都有1只尾巴上翘的龙,口衔正脊,相对升腾。特别是在坊顶正中位置刻有1只背负宝瓶的
麒麟,方向与坊顶平行,矫健昂首,凌空欲飞。
人物
坊上人物雕刻有神话传说中的仙人,也有现实生活中的人物,大都用写实手法表现。在两根中柱的东西两面,分四组雕刻了精英潇洒的八仙,每组两人。东面左边是
韩湘子、
何仙姑,右边是
张果老、吕洞宾,西面左边是
铁拐李、
曹国舅,右边是兰采和、
汉钟离。其形象生动逼真,不仅借助于拐杖、渔鼓、笛子、荷花等道具表现了人物的身份,而且以不同的神态表情将各自的性格特点刻画得淋漓尽致。吕洞宾的豁达、铁拐李的豪爽、曹国舅的深沉、何仙姑的妩媚中含端庄等,都表现得栩栩如生,富有感染力。
中柱底座的内侧,艺人安排了反映“耕读渔樵”社会生活的四幅风俗画。其中人物有午间小憩的耕田者,有日暮归来的打柴人,有匆匆奔读的学童,有月夜对饮的渔夫。形象生动,富有生活情趣。如《樵夫暮归》一幅,表现了樵夫在傍晚回家的路上,遇到一条小溪,放下柴担,稍歇片刻,顺便坐地脱鞋,细心拔
去脚上的小刺,令人观之,余味无穷; 《渔人夜饮》一幅刻画了两位劳累一天的渔人,将小船揽于河边。鱼网晾在房前,桌前月下对饮几杯水酒,以解除疲乏和忧思,含蓄地表现了渔家的甘苦,耐人寻味。
走兽
坊上走兽种类繁多,主要有青龙、雄狮、麒麟、牛、马、鹿、羊、象等十几种。其中龙最多,狮最大,其它较小动物散见于画面之中。整个坊顶有12条垂脊,每条脊角的上、中、下部都有一只昂首翘望的龙头(吻),共36只,各相对部位的龙头规格一致。在3条正脊两端,都有一只尾巴上翘的龙(正吻),口衔正脊,相对升腾。这些经过夸张变形的龙,装饰性强,古拙中含灵巧,夸张而不失真,增加了石坊的动感。尤其是在“圣旨”二字和正楼匾的四周(龙边),艺人采用高浮雕和镂空的透雕技法,刻出了数条腾飞于云间的青龙,轻若游丝的祥云,疏密有致,节奏紧凑,散与聚、主与宾、疏与密相比适当,和谐统一,恰到好处地衬托了匾额。
在两中柱的东西两面,都有一只圆雕的雄狮,高踞于底座基石上。其形态各异,有的张口露舌,勇猛刚劲,背上有几只嬉戏的幼狮天真可爱;有的足按乡球,乡球上的花纹图案工整细致,几可乱真;有的口含石珠,石珠可用手指拨动而不能取出。艺人的雕刻技艺达到了登峰造极的程度,令人叹为观上。
在次楼匾的下方(小额坊),有四幅谐音寓意画,内容分别为“六(鹿)合(鹤)同春”、“太师(狮)少保”、“挂印(音)封(蜂)侯(猴)”、“父子拜相(象)”。画面中的兽类也都刻画得细致入微、生动传神。其中《挂印封候》一幅最为精彩。它用镂空的高浮雕刻出一只
猿猴,攀援山岩,举起长杆,捅向蜂窝,受惊的
黄蜂绕巢乱飞,另有几只小猴藏于山石林木之间,天真活泼,情趣盎然。还有一只悬挂于枝头的鸟笼,用完整石块镂空,可以随风转动,笼中有几只
画眉迎风鸣叫,即“挂音(印)”之意,这组巧夺天工的浮雕是坊上最富感染力的部位。
花鸟
坊上花鸟带有明显的季节、气候特点。艺人因材施技,巧妙地表现了春夏秋冬、风晴雨露等不同季节和环境中的花鸟。在次楼匾上方,对应地安排了四季花鸟图,即春牡丹、夏荷花、
秋菊、冬梅。均用高浮雕表现,花头做了些装饰性处理,既有真实感,又有象征性,达到了和谐统一的完美境界。如
《荷花图》上,随风翻卷的荷叶高高凸出画面,薄得近乎透明,正反两面的脉络清晰分明,莲蓬里的
莲子可动而不可取,几只栖落花间的小鸟或动或静,各具神态,羽手鳞角都刻画得细致入微,真可谓鬼斧神工。
在两边柱的东西两面,刻有牡丹、玉兰、芭蕉、绣球等花卉;两边柱的外侧,分别是浅浮雕的风竹、雨竹。这些花草虽未着重刻画,但结构严谨,富有诗意。令人观之如入其境,仿佛耳闻风雨之声,目睹枝摇叶动。
在坊座基石上,有用浅浮雕刻出的变形的莲花、牡丹、蝙蝠等图案,构图工整规范,刀法简练明快,与主体部位的高浮雕形成对比,使石坊的中心更加突出。
设计特点
整个石坊,既是一座高大雄伟的民族建筑,又是多种技法的石雕艺术的综合体,其建筑设计和雕刻艺术有以下几个特点:
石坊的整体设计,在沿用传统的四柱三间柱出头式的基础上,有进一步的发展和完善。艺人通过厚重的底座、挺直的立柱和宽大的坊顶,突出了整体上高大雄伟、规整对称的特点,体现了庄严、肃穆的气氛。特别是在坊顶正中位置,艺人安排了一只背负
宝瓶的麒麟,方向与坊顶平行,神态平静而安详,更增强了建筑的稳定感。为了打破整体上四平八整的格局,艺人在各对应部位安排了不同的雕刻内容,人分耕读渔樵,花分春夏秋冬,安排得体,布局合理,使整个建筑统一中有变化,变化中有规律,庄重中含活泼、雄伟中含精巧,达到了和谐的统一。
艺人紧紧围绕整体建筑的设计,在雕刻的内容与形式的布局上进行了合理而巧妙的构思。在石坊的主体部位,艺人多以写实的手法,采用高浮雕、透雕、圆雕等形式,精雕细刻,刻意求工地表现;反之,在底座及边柱外侧等次部位,艺人多用简练概括的造型和浅浮雕形式处理,与主体部位形成对比,这样既增强了整体上的节奏感,又可以把观赏者的注意力吸引到主体部位,有利于突出石坊的主题。
庵上石坊的创作者是民间艺人,但其作品却有着脱俗的气韵。从主题性人物画的构思立意到花鸟走兽的布局造型,明显地受着
清代文人画的影响,并富有浓郁的生活气息。尤其是表现“耕读渔樵”社会生活的四幅风俗画,都不是直接地图解人物的职业行为,而是精心截取戏剧性的生活细节,使画面境界充满诗意。构思之巧妙,手法之含蓄,令人折服,充分体现了艺人高深的艺术造诣。
庵上石坊由百余块石材组成,但接缝严密,浑然一体。艺人充分利用整个石坊的有限空间,采用不同形式,表现了丰富多彩的内容,高度发挥了精湛的雕刻技艺。尤其是那些用高浮雕、透雕表现的花鸟鱼虫,都刻得细如线,薄如纸,玲珑剔透,工巧神奇,给人以迎风欲摇、离石便飞的感觉,堪称我国石雕艺术的精品。
民间传说
庵上石坊从设计到建成,用了14年的时间,据说马家每天要付出的银钱为三筐(相当于一个能装30斤土的筐),当年马若拙未料及此坊耗资如此之大……年长日久 ,马家渐渐不堪其负,对工匠的照应渐渐不如往日周到。为此,工匠的低落情绪也反映到石坊上。大致有四处:(1)
荷叶挑大梁。石坊横梁用两个荷叶承托,谓马家墙倒屋坍。(2)
蝙蝠头冲地。古文化中,刻蝙蝠取意“福”,而工匠在立柱上雕刻的蝙蝠头冲地,寓马家“福到了头”。(3)门神悬空。大门两侧各刻一门神,传说中神则驾云,人则踏地,工匠却让两位门神吊在半空中,给人以不祥之感。 (4)
螭吻祖坟。石坊顶部四角刻有四个螭(传说中没有角的龙),东南、东北、西南角上的“螭”都睁着眼闭着嘴,唯有西北角上的“螭”闭着眼张着嘴,马家的祖坊在此方位,工匠用意让“螭”吃尽马家。据说,马家建此坊后,光景一年不如一年,逐渐败落。
李氏兄弟刻完此坊,到兖州为一家
财主刻了一座更为完美的石坊。主人怕其为别人刻出更好的石坊,问:“你们是否能刻出更好的石坊?”,二人答道:“如果有人出更多的钱,自然有更好的石坊。”于是兖州的财主在李氏兄弟的饭菜里下了毒,毒死了李氏兄弟。李氏兄弟一生只刻过两座石坊,兖州石坊在文革中被毁,所以有“天下无二坊,除了兖州是庵上”之说。
庵上石坊历尽百年风雨,曾惨遭浩劫,但当地百姓十分信其灵性。现在石坊“贞顺留芳”四字中“贞顺”二字上有一缺口,据说是当年
日本侵略中国,有一队日本鬼子驻扎在对面的小山上,日本鬼子用小钢炮对准此坊开了两炮,石坊岿然不动。一个鬼子好奇地到石坊下看个究竟,不料一石龙滚落下来,直砸鬼子的头部,鬼子顿时脑浆迸裂。从此鬼子再也未敢冒犯此坊。十几年前,一人酒后爬到石坊顶部手抱龙头欲照相,突然龙头与人一并滚落下来。有旁观者说,开始下落时,龙头在下,人头在上,待落到地上,却是人头在下,龙头在上。这两个传说都蕴含着此坊不可亵渎、不可侵犯之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