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斯坦丁·格奥尔吉耶维奇·帕乌斯托夫斯基(俄语:Константи́н Гео́ргиевич Паусто́вский,1892年5月31日—1968年7月14日),
苏联作家。
自1915年秋天起,他先后在布良斯克冶金
工厂、
新罗西斯克工厂、塔甘罗格锅炉厂当工人,后又去
亚速海渔业合作社当渔业工人,并在那里写了第一部中篇小说《幻想家》。
由红军复员后,他一度在敖德萨的《海员报》工作。与他同事的有后来成为著名作家和诗人的卡塔耶夫、伊里夫、巴别尔、
巴格里茨基等人。离开《海员报》后,他在
塔斯社前身罗斯塔斯社担任编辑。
1932年,他的中篇小说《卡拉布加兹海湾》问世。小说
描写俄罗斯人民改造自然的斗争,将文献资料与
艺术构思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是他的
成名作,评论界称其为“
科学小说”。此书出版后,他便辞去通讯社的工作,专门从事文学创作。
1933年,他响应高尔基写工厂史的号召,完成
传记小说《夏尔·朗赛韦的命运》,以一名拿破仑军官被俄军俘获后,在
俄国一重工业工厂内所度过的余生为主线,反映了这个工厂的历史。
1934年发表中篇小说《科尔希达》,描绘排干
沼泽地的艰苦过程;两年后发表中篇小说《黑海》,主题与前书相同,结尾为沼泽地变成了繁花似锦的
亚热带地区;又两年后发表中篇小说《北方故事》,由三篇小说组成,第一篇写
十二月党人起义,第二篇写
十月革命,第三篇写现当代。自一九四五年起开始写多卷集
自传体小说《
一生的故事》《遥远的岁月》(1946)、《不平静的青春》(1955)、《前程无量的时代》(1959)和《投身南方》(1962)。多卷集以优美的语言和严谨的风格,反映了十九世纪末至二十世纪三十年代作者的经历,是帕乌斯托夫斯基的压卷之作。
1957年,作者对《
金蔷薇》作了一次修改,收录该年苏联国家文艺书籍出版社出版的六卷集《帕乌斯托夫斯基文集》第二卷。
此后,帕乌斯托夫斯基曾着手写作《金蔷薇》第二卷,探讨散文的诗化、旅行对于创作的意义、虚构的意义、文学与生活的关系等问题,但未及成书,便离开了人世。在他生命的最后几年,他又一次对《金蔷薇》第一卷全书作了全面的修订润饰,还重写了《契诃夫》和《亚历山大·勃洛克》,新写了《伊凡·蒲宁》和《插在纽孔中的一朵小玫瑰花(记尤里·奥列沙)》。此乃最终的
修订本,收入苏联国家文艺书籍出版社1982年出版的九卷集《帕乌斯托夫斯基文集》第三卷。
第一位妻子:卡特琳娜·斯蒂潘诺夫娜·扎戈尔斯可娅,1914年帕乌斯托夫斯基充当医疗护士时相识,1916年结婚,之后长期居住在
梁赞,1936年离婚。
帕乌斯托夫斯基和卡特琳娜有一子,瓦蒂姆·康斯坦丁诺维奇·帕乌斯托夫斯基(1925-2000年),瓦蒂姆曾倾力于搜集其父母之间的书信和资料,去世前捐赠给
莫斯科的帕乌斯托夫斯基博物馆。
帕乌斯托夫斯基是一位具有鲜明
创作个性的作家。早期作品富有
浪漫主义色彩,充满幻想,自中期起,作品开始具有强烈的心理学倾向,着力于探讨人的情感和个性,从写多彩而奇特的
英雄人物转而写普通人,塑造农民、劳动者和手艺人的形象,致力于发掘他们身上的“永恒之光”。他创作特色中最突出的一点是善于用诗一般优美、动人的
语言描写自然科学领域内的故事。他的《卡拉布加兹海湾》和《科尔希达》曾被高尔基和
克鲁普斯卡娅誉为小说和科学结合的创新范例。
帕乌斯托夫斯基不仅写出了一系列优秀的中篇小说,而且尤其擅长写抒情色彩的短篇小说。他的许多短篇小说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文笔细腻,格调清新,宛如一首首
散文诗;他还以知识渊博著称,著有一系列关于
普希金、
莱蒙托夫、
果戈理、
契诃夫、
雨果、福楼拜、莫泊桑及音乐家
柴可夫斯基、画家弗鲁别利的传记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