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鸿章(1701-1766),字羽明,号南崖,福建汀州府永定县
太平里青坑(今永定区坎市镇清溪村)人,清朝进士,出生于康熙四十年(1701年),乾隆年间去世,文学书画颇有造诣,为一代教育大家,深得乾隆皇帝赏识,诰授朝议大夫,曾任
南阳府知府。
人物生平
廖鸿章从小聪敏,勤奋好学,在严父的督教下,鸿章耳濡目染,博览群书,学问日进,每次考试都名列前茅。乾隆元年(1736),参加乡试,中丙辰恩科举人,以《易经》中式二十名。乾隆二年(1737),与侄子廖瑛赴北京参加会试,同登丁巳恩科进士,中第二百五十七名。接着参加殿试,鸿章才思敏捷,文章书法俱优,深得得乾隆皇帝赏识,列入二甲,选为清书庶吉士,入翰林院教习馆,学习国书。
三年学习期满,散馆时鸿章授翰林院检讨。后来,经在籍礼部侍郎、著名学者沈德潜的推荐,出任苏州紫阳书院掌教(院长)。期间,他教学严谨,管理有方,多有革新,书院声誉益隆。苏州向称人文昌盛之地,但是,那里的硕儒耆宿、青年学子,对鸿章的博闻洽识,循循善诱,无不钦服。
乾隆二十二年(1757),乾隆皇帝二巡江浙,亲临紫阳书院视察,目睹书院学风蔚然,成绩突出,十分欣喜,特赐诗褒奖,时人视为殊荣。
乾隆二十七年(1762年),乾隆皇帝三巡江浙,廖鸿章将呕心沥血之作《历代帝王巡幸图》,恭和进呈皇帝。全卷14段(含序和跋),每段纵31厘米,横63厘米不等,全长994厘米。其中12段画帝王事迹并书,图文并茂,为历代帝王歌功颂德。卷中钤有“石渠宝笈”朱文长方印,“乾隆御览之宝”朱文圆印,“嘉庆御览之宝”朱文圆印,“宣统御览之宝”朱文圆印。《历代帝王巡幸图》历经300多年至今保存完好。
廖鸿章晚年定居江苏嘉定(今上海市嘉定县),诰授朝议大夫、南阳府知府。生平著述丰富,稿存苏州未刻,其刻者仅有《藜余诗草》和《紫阳课艺》。至今,北京故宫尚存有其诗文碑刻。其传入选《中国人名大辞典》。
轶事典故
科举世家
龙岩市永定区坎市镇清溪村(俗称青坑),明清时期属福建省汀州府永定县太平里管辖。明朝正德、嘉靖年间,廖氏开基祖13世宗兴公由永定县溪南里黄竹隔(今城郊镇古一村)迁徙至此,到廖冀亨已传至19世。廖冀亨勤政爱民,不畏权贵,为官清廉,被百姓称为“十九青钱大清官”,其事迹被载入《清史稿·循吏传》。廖冀亨重视家风的培育和传承,自创廖氏家训,教导子孙有方,后代人才辈出。其传下至25世7代人中,共考中6个进士(即廖鸿章、廖瑛、廖文锦、廖惟勋、廖寿丰、廖寿恒)、7个举人(即廖冀亨、廖守谦、廖琦、廖文耀、廖维嵘、廖世伦、廖世功),其中廖鸿章、廖文锦、廖惟勋、廖寿丰、廖寿恒等4代5人为翰林,书写了“一门四代五翰林六进士七举人”的“翰林世家”的传奇佳话,造就了永定俗语“独中青坑”的科举奇迹,至今传为美谈。
廖氏家训
《求可堂家训》和《勉学歌》
廖冀亨十分重视“崇文重教、耕读传家”家风的培育和传承。他亲自撰写《求可堂家训》,强调道德修养,教育子孙要勤俭为本、耕读传家,成为著名的廖氏家训。他把读书列为第一等大事,要求子孙以读书和立品为先,认为“生意为求财之路,财为养命之源”,“礼义生于富足”;主张不必拘泥于读书、行医、为商等,“星卜为下,其余手艺即为糊口而已,然百姓百条路,肯学亦可”。提出四戒“戒使性、戒赌博、戒贪酒、戒游手”,四要“要勤俭、要谦恭、要慎言、要和气”,四慎“慎交游、慎起居、慎闺门、慎祭祀”,认为这是“人生立身行己,持家善世之务”。要求后人“凡我子孙,须一一恪遵。凡我子孙,毋忽毋违。至于量大,则尤为难学。然必福大之人,方能量大也”。
廖鸿章继承父风,善于教育儿孙。子守谦、孙文耀,均为顺天榜举人;孙文锦,曾孙维勋,礽孙寿丰、寿恒兄弟,皆为翰林。廖鸿章为激励后辈,特撰写了一首《勉学歌》,后来成为著名的客家家训。
东方明,便莫眠,沉心静气好读文。
盥洗毕,闭房门,高声朗诵不绝吟。
食了饭,便抄文,一行一直要分明。
听书后,莫撄情,书中之理去推寻。
过了午,养精神,还要玩索书中情。
沐浴毕,听讲文,文中之理须辨明。
食了夜,聚成群,不是读书便说文。
剔银灯,闭房门,开口一读到鸡鸣。
后生家,这般勤,何愁他日无功名。
廖鸿章写的《勉学歌》流传甚广,成为旧时永定客家人教育学子读书求学的经典名篇,激励了一代又一代后人。
个人作品
文学书画颇有造诣。画作有《历代帝王巡幸图》,文学著作有《南云书屋文集》、《黎余诗草》、《紫阳课艺》、《勉学歌》等。
亲属成员
儿子:廖守谦
父廖冀亨,清康熙二十九年(1690年)举人,曾任江苏吴县知县,善决狱,有政声,尤其是督教子孙甚严。廖鸿章继承父风,善于教育儿孙。他传下的四代中,出了4个翰林,3个举人,即:子廖守谦举人;孙
廖文锦翰林,廖文耀举人;曾孙
廖惟勋翰林,廖维嵘举人;玄孙
廖寿恒、
廖寿丰都是翰林。这个“科第世家”加上廖鸿章侄辈及其后人中的2进士、4举人,构成了永定俗语“独中青坑”所由来的清代科举奇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