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村位于江西省
婺源县思口镇内,与
思溪村临近,距县城19公里。处于山水怀抱之间,背倚“火把山”, 思溪河流经村前,整个延村犹如一竹排依偎在思溪河畔。延村是江西省古建筑的重点保护村。延村既有枫树、
楠木、槐树、竹林等古老名贵植物种类,又有
杉木、马尾松和硬
阔叶树为主的
用材林,山体
植被覆盖率达90﹪以上。 电话区号0793,邮政区号333201
简介
延村位于
婺源县城北偏西18公里处的
思口镇延村原名“延川”,明初
金姓自本县沱川迁入后改今名。
历史上以商贾闻名的延村,现有房屋多为清代乾隆、
嘉庆年间建筑,也有少量系明代所建。最兴旺时全村有四座祠堂,一百余栋大宅,村人如遇雨雪天气,由村头走到村尾,可穿堂入室而衣裳不湿,足见“群屋一体”的规模。
现只剩下古民居56栋。民居建筑风格大同小异,多为一层至三层
穿斗式木构架,四周
风火山墙围起,大门为
石库门坊,水磨
青砖门面。平面布置常为三
开间,内分
前厅、后堂、厨房,前后均有浅天井。
方柱石基,
格扇门窗,
青石板铺地。最令人称奇的是古宅栩栩如生的“三雕”(木雕、砖雕、石雕)艺术,徜徉其间,令人如痴如醉,流连忘返。
在婺源,官宅与商宅的建筑有所不同,官宅讲究气魄,商宅注重财运。延村的古建筑处处体现着
商人的这种祈祷。根据《婺源县地名志》和宗谱等史料记载,延村始建于北宋元丰年间(1078-1085),最早在这里聚居的是查、吴、程、吕四姓居民,到了明朝正德年间(公元1506-1521年),现在大约占全村人口80%的
金姓,才从婺源北乡的沱川迁入。
历史的由来
村名原称“
延川”,是因为村落面临川流不息的清溪,乡民以期后代子孙绵延百世,故名。后来,延川才慢慢地被人们俗称为“延村”。村内至今较为完整地保存着56幢清代商人建造的古民居,被誉为“清代商宅群”。当时,婺源属徽洲管辖,作为古徽商队伍中一支劲旅的婺源人(主要是茶商和木商),纷纷把当地盛产的茶叶和木材运销到外地经营。他们经商致富后,又纷纷把白花花的银子寄回来买田造屋,以此来光耀祖宗。
思溪建于南宋庆元五年(公元1199年),村落背山面水,嵌于锦峰绣岭、清溪碧河的自然风光之中,房屋群落与自然环境巧妙结合,山水互为点缀,如诗如画,意境神美。村口明代“
通济桥”和“如来佛柱”,是古时村落水口组合建筑的孑遗;村中清代商家住宅“振源堂”、“承裕堂”、“承德堂”、“孝友兼隆厅”等。三雕”(砖雕、石雕、木雕)工艺精湛,充分体了
徽派民居的建筑特色,清代“银库”屋,当世现已少见;“敬序堂”花厅,一派古色古香,为品茶对弈、吟诗作画理想之地;俞氏客馆格扇门上,
阳刻96个不同字体的“寿”字组成的“
百寿图”,堪称“木雕精品”。1987年,福建电视台曾选择这里拍摄电视连续剧《聊斋》。思溪景点,农家旅馆可接待100人住宿。思溪的古韵遗芳,等待着八方宾朋的采撷!
建筑的构造
延村位于婺源中部
思口镇西南侧,邻近婺清线,离县城仅13公里,交通便捷。村落始建于北宋元丰年间(公元1078-1085),现存有明代私塾和清代“
馀庆堂”、“聪听堂”、“笃经堂”等民居56幢,多为明清时徽商晚年归隐所建。房屋风火山墙、青瓦坡顶;大门为
石库门枋、水磨
青砖门面;
门罩翘角飞檐,门枋砖雕别致;内分前厅、后堂、厨房等,前后均有浅天井;堂屋内三间两厢、
方柱石础、
格扇门窗、
青石板铺地。屋内梁枋、
雀替、护净、门窗等处龙凤麒麟、松鹤柏鹿、水榭楼台、人物戏文、飞禽走兽、兰草花卉等图案的寓意深刻,不仅显示出精湛的工艺,而且蕴藏古文化的神韵,令人赞叹不已。延村农家客馆可供100人住宿。延村热情欢迎嘉朋、
九州宾友前来观光考察。
历史的地位
据说,延村经商的历史差不多和中国商业史一样的绵长。文革期间,造“大寨田”,延村出土了一只四方形的陶质称砣,据考证,这只称砣是秦始皇时期的,是中国有史以来最早的称砣。也是中国最早用于商业交换的
度量衡。所以推断,当地人经商的历史有2500年。延村也是江南徽商的发祥地。明清时期,中国南方和北方分别有两大商业帮派:“晋商”和“徽商”。延村和思溪的商人,是徽商中出类拔萃的代表。婺源曾属古徽州,在明末清初,婺源的徽商差不多垄断了中国的茶叶和木材生意,而延村思溪是当时江南最大的茶叶和木材集散地。
人民的生活
至明朝洪武年间,
金姓从婺源的沱川迁入,后来金姓人丁渐渐增长,现在已占全村人总数的80%。
老婺源(延村),地处山区,耕地少,人口稠密,缺少粮食。为了解决这种生存予盾,许多人背井离乡,将本地资源丰富的木材、竹子、茶叶等运到山外去卖,渐渐地徽商在奋起。当年作为古徽商中的木商、茶商的盟主地位的婺源商人,在发财致富以后,纷纷在老家造房子买田地,以示光宗耀祖。并为后代营造出发达的机遇。现在的延村人大都居住在前辈营造的祖屋之中。
婺源原本是徽州六县之一,延村民居属
徽派建筑,门楼
石库门坊,水磨
青砖、
门罩翘角,似一个“商”字,
马头墙户户相成,隔巷相对。雨天无需雨具,可穿堂串户,从村头走到村尾,可穿堂入室而衣裳不湿,足见“群屋一体”的规模。村中全青石板路,平坦光洁,没有台阶,这是出于徽商的讲究,把村子建成一个排形,没有台阶,平坦无垠,希望做人
坦坦荡荡,做生意则一帆风顺。屋内板壁梁柱,都以半雕、透雕、浮雕的精工而成,雕有各种花草树木飞禽走兽,神州故事,人物戏文,形象逼真,栩栩如生的图案。
建筑特色
历史上以商贾闻名的延村,现有房屋多为清代乾隆、
嘉庆年间建筑,也有少量为明代所建。最兴旺时全村有四座祠堂,一百余栋大宅,村中现存商贾们建造于清乾隆、嘉庆年间的古民居56幢,占地面积多达25000多平方米。
建筑风格是民族和时代的特征。各时代、各民族的建筑风格都凝聚着当时当地几乎全部的上层建筑和意识形态的灵魂。因此,渗透进各种学说底层的“
天人合一”宇宙观,镶嵌入每个老百姓心里的“传统风水”思想,也必然影响着建筑风格的形成与变化。
延村民居建筑风格大同小异,屋内的装饰有基本统一的格调,古宅多为一层至三层
穿斗式木构架,四周
风火山墙围起,大门为
石库门坊,水磨
青砖门面。平面布置常为三
开间,内分前厅、后堂、厨房,前后均有浅天井。
方柱石基,
格扇门窗,
青石板铺地。最令人称奇的是古宅“三雕”即木雕、砖雕、石雕艺术的栩栩如生。
由于受封建时代森严的社会等级制度影响,尽管商人富可敌国,却不能拥有尊贵的社会地位。按当时建筑营造的规定,商人宅第不能在临街道开大门,只好另辟蹊径,开偏门设小院,更着力在房屋中用精美的石雕、
砖雕、木雕来装饰屋子,将自己的追求、祖辈和自己的梦融入其中,将希望寄托于后人。因此进入古宅之中,就进入了高雅清新的艺术殿堂和浓厚的中国传统文化的氛围里。
延村民居的特点是
四合院、浅天井、二层屋、有门楼、白壁外墙、
马头墙,多为天井式格局。所谓“天井”,其实也是露天的院落,只是面积较小。这里炎热多雨而潮湿,多山地丘陵,人稠地窄,布局紧凑,密集而多楼房,所以民居布局多重视防晒通风,也很注意防火。民居的基本单元都是以横长方形天井为核心,四面或左右后三面围以楼房,阳光射入较少;狭高的天井就起了拔风的作用;正房即堂屋朝向天井,完全开敞,可以看见天日;各屋都向天井排水,在风水学说中称之为“
四水归堂”,有财不外流的寓意。外围常耸起
封火山墙,因其形状好像马头又称
马头墙,马头墙利于防止火势蔓延。马头墙也是南方民居中的一大造型特色。墙头都高出于屋顶,轮廓作阶梯状,脊檐长短随着房屋的
进深而变化,多檐变化的马头墙在江南民居中广泛地被采用,有一阶、二阶、三阶、四阶之分。通常三阶、四阶更常见。封火山墙的砖墙墙面以白灰粉刷,墙头覆以青瓦两坡墙檐,白墙黛瓦,明朗而雅素。古村落里,有的人家,屋前建有镇宅井。
延村的建筑风格多为一层至三层
穿斗式木构架,四周封火山墙起,大门为
石库门坊,水磨
青砖门面。平面布置常为三开间,内分前厅、后堂、厨房,当后均有浅天井。
方柱石础,
格扇门窗,
青石板铺地。最令人称奇的是那“三雕”艺术。有一家梁上饰以
海浪,与蝙蝠共称为福如东海,比较少见。还有一整块
青石凿成的缸,据说可以根据水之清浊预报天气。三岔路口称火口,有水井化之。据说过去村中家家相通,雨雪天气可穿堂入户,不湿衣衫,但现在因为有些房屋被拆,此景已不复见,但如今徜徉在这个小村中,还是有如置身于建筑艺术的殿堂,令人流连忘返。延村系江西省古建筑重点保护村。
从远处看这些古民居,在外观上是大面积空白的一片粉墙,粉墙上嵌有几个高低有序的小小
洞窗,形成整体与局部、面与点的对比效果,体现“道法自然”的意蕴,里外墙着重采用了
马头墙、
山墙的建筑造型,尤其是马头墙屋檐角飞翘,在蔚蓝的天际勾画出民居墙头与天空的轮廓线,增加了空间的层次韵律美。
在婺源,官宅与商宅的建筑有所不同,官宅讲究气魄,商宅注重财运。延村的古建筑处处体现着商人的这种祈祷。根据《婺源县地名志》和宗谱等史料记载,据相关史料记载,延村始建于北宋元丰年间(1078-1085),最早在这里聚居的是查、吴、程、吕四姓居民,到了明朝正德年间(公元1506-1521年),现在大约占全村人口80%的
金姓,才从婺源北乡的沱川迁入。
延村的古民居大多
粉墙黛瓦。整体色彩效果是黑白相间,给人朴素淡雅的美感。
延村最有特色的当数“商”字形大门和砖雕。现村中保存有民居56幢,多建于清乾隆、
嘉庆年间,是有名的商家院落群。其中每个院宅的门楼都是一个“商”字,每户都是高楼高墙,有防火的作用,前字元都是“四水归堂”,大部分的雨水由大门两旁隐蔽的水管流入家中,阳光和雨水洒入天井中,有“肥水不流外人家”的说法。古代聪明的建筑师利用鳖钻洞的本领,让它们凿出下水道。由于鳖长寿,它能干很多年,由它凿出的下水道不会淤塞,保持了院子的清洁干净。
文化
北有
乔家大院,南有
思溪延村!儒商第一村——思溪延村风景区是婺源最亮丽的一道风景线,是中国历史
民俗文化村。曾荣获“首届中国旅游行业十大领袖品牌”、“中国最具吸引力的地方”等称号、美誉。
思溪延村风景区是婺源保存最完整的古村落,距婺源县城
紫阳镇18公里,两村至今仍完好保存的136幢明清商宅为
中国建筑之瑰宝。
思溪村的古廊桥是婺源古桥之精华,距今有400多年的历史。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
三雕艺术(砖雕、石雕、木雕)在景区俯拾皆是。这儿儒风独茂,处处渗透着“诚、信、义、仁”的
儒家文化精髓和博大精深的徽商理念。此外,该景区自上世纪八十年代被《聊斋》剧组发现后,影视媒体频频青睐此地,至今已拍摄了《青花》、《
怎能失去你》、《
梦回青河》等三十多部影视剧,素有“影视文化名村”之美誉。
景观简介
延村位于
遇龙河上游,离
遇龙桥大约有7公里,这里的奇山秀水和田园风光犹如一幅天然的山水画;这里的奇桥怪洞、古树古井等无不让人称奇,洋溢着光彩照人的历史文化。
这里的山和
岩洞美得叫人啧啧称奇!首先是延村桥对面的一座“美女梳妆山”,关于这座山的美谈在延村桥上都有石刻诗文记载。离“美女梳妆山”不远,还有一座回龙山。这座山上有七个岩洞,洞内的景观怪异,全长约2公里,犹如一条弯龙。也许这就是回龙山的来历吧!
该村不仅山美洞奇,还有两座色彩各异的石拱桥。一座是建于1976年的延村石拱桥,桥长约50米,宽约4.5米,高约6米。桥的两侧用扁长形的石板做围栏,在围栏上以诗文的形式记载了当时村民艰苦奋斗、勤劳致富的精神风貌,也对全村的风光景点和人文风俗进行了细致地描绘。桥上的这些诗文精彩动人、活泼浪漫,因而被称为“诗桥”。另一座石拱桥全用方形大石块砌成,长约40米,宽约4米,高约4米,这座桥在当时是
临桂通往阳朔和平乐的交通要道,名叫临阳桥。这两座桥一座充满古朴色彩,一座挥洒着浪漫传奇,正好构成“小桥、流水、人家”的天然画境。
这里的古树古井、古建筑也成了该村另一道亮丽的风景线。该村有十多株上百年的古树,这些古树遮掩着村庄,夏天一到,村民便在古树下享受清凉与惬意!在这些古树中有“榕柏同根”的奇观,就是一株榕树和柏腊树生长在一起,两树的根部经过上百年的生长,已合二为一了。为了让游人更好的了解这一奇观,村民在这“榕柏同根”的树下立了一块碑,碑文是:“树中生树两树同根老健共存榕柏树,村外立村多村一体团结互助延凝村。”近村有一口古井,该井是村民世世代代得以生存的生命之源。每天清晨,村民便到此挑水、洗衣、洗菜。在井旁几株古樟古桂
古榕的掩映下,古井的那份古韵显得更加浓郁。如果说这些古树古井使延村充满了古韵的话,那么该村一座叫“万福门”的古建筑,则让人有置身于中国古文化的感觉!“万福门”位于延村村委旁,用方形大石块砌成,有一长条形的石头上刻着:“
泰山石敢当”几个大字,大门的两旁还有两头威风凛凛的石雕雄狮。该大门建于清朝末民国初,当时是村门,因此显得非常雄伟壮观。“万福门”左右两边分别写着:“万派归真宗朝江汉虎踞龙盘金宝地,福星集荫轴卷岚纱山明水秀延凝村。”从这副对联就可看出当时延村人们建设美好家乡的雄心壮志!
延村著名建筑
余庆堂古屋建于清代乾隆年间,房屋老主人金文谏是个大茶商,早年经商于南京,为江宁商会会长。生有四个儿子,均有建树。乾隆初年,四个儿子在村中分别建起四幢房屋,形成村内最有名气的四家巷,“余庆堂”则为其中之一,为次子金时秋所建。金时秋十六岁就随父经商,由于经商得法,颇获盈余,于是,建屋取名:余庆堂。
金时秋是商人也是读书人。他的三弟金时煜还考取了贡生,当上了候选盐运司,成为光耀一时的上大夫,在村中建起了“上大夫第”。这幢府第二十年前被整体运往景德镇,复原后成为现在的“景德镇陶瓷博览馆”馆址。
余庆堂的主人虽然有钱,但在封建社会,商人富而不贵,“士农工商”,商人地位最低。所以其住宅不能建得像官邸王府那样宏大和豪华。而且朝廷还规定,商家大门不能朝正南开。于是,商人们建屋只好另辟途径,以余庆堂为例,其大门之外,有个院门,开在房屋的左角。因为真正的大门若是朝南,是违禁的,只好将朝南的大门用围墙封起来,而从偏门进屋,而且房屋大门有围墙挡着,也保护了家居的隐私,这是一举两得。
同院门连接的小屋子,当地人称“门圈”,用来停放来客的坐轿。同时,也为了女眷进屋的方便——徽商规矩很严,女眷不能从正厅堂前出入,她们要由门圈旁边的后门拐进去。
余庆堂的大门是徽派建筑中典型的
石库门。门楼由“楼”和“罩”两部分组成,统称“
门罩门楼”。上方的门罩重瓦铺盖,翘角飞檐,不仅能遮挡雨水,还可以增加美观和气势。飞檐下面的门枋雕刻着华丽精美寓意吉祥的锦文图案。
余庆堂的整个门面,是个“商”字。门罩门楼组成“商”字的上部,青石门枋,是个“口”字,门枋外砌筑
青砖,形成“门”字。整个门面就是一个完美的“商”字。商人地位不高,徽商却不服气,来这一招,不管你是达官还是显贵,若要进入我家,都得低头三分,从这“商”字门下通过,由此亦可见延村徽商的傲气和风骨。
“商”字门楼,确实是一项非凡的艺术创造。其
砖雕精美,也堪称一绝,而且寓意隽永。“三雕”即砖雕、木雕和石雕,是
徽派建筑的特色,延村徽商更把“三雕”艺术发挥到了极致。尤其是木雕,堪称精美绝伦。
门厅紧连天井。延村商宅,是以天井为中心构建的。四方天井,大有用场。其一,扩大了视野。四堵高墙围护,三面楼屋夹峙,空间非常逼窄,若下雨,简直漆黑一团,然而绣楼之上,倚凭
美人靠,透过天井的门楼凹墙,山野春色可一览无余;其二,天井采光特别柔和。因为天井光线是二次折射光,所以给人以静谧舒适之感;其三,彻底地解决了排水问题。由于宅居四周有高墙围护,所以雨水不能从前后的屋檐排出,势必从四面汇入到天井堂前。为此,天井四周的屋檐上都装置
天沟,使雨水归于一处,然后顺着门后贴墙而置的水枧(即陶水管),乖乖地汇入天井下面的“明塘”,旋转一圈后,再排出户外。这叫“四水归堂”。“明塘”用青石砌成古铜锁形状,则可以“锁住”财气,肥水不外流。
厅堂的陈设,是典型的清代徽商模式——太师壁上悬匾额,下挂中堂画卷,两边则为楹联。案桌上摆放着长鸣钟、花瓶、玻璃镜,这叫“东瓶西镜”,谐音“东平西静”,是对经商主人的美好祝愿。
古宅前后都有天井。后天井置有水缸,叫“镇宅缸”,用于消防。余庆堂这口石缸可不同凡响,是用一整块黄麻石凿成。缸内盛的是天上的雨水,叫“天落水”,意味“天降洪福”。据说,这缸水300年了,可从来没有更换过。斗转星移,几个世纪,依然清澈明净,雨天不满,大旱不干,无色无味,也从不生虫子。更令人惊讶的是,这缸水还能预报天气——要下雨了,水则混浊;天放晴了,水则清净。原因何在,至今没人揭开谜底。听着,有点象神话。
延村著名的书香门第----聪听堂,建于清
康熙年间。至今屋中仍保存清乾隆年间“
桐城派”首领、著名儒学大师姚鼐的墨迹匾额。前厅梁枋和两厢是唐代诗人白居易《琵琶行》“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的四句诗意木雕图案,惟妙淮肖,堪称写意木雕中的精品。
笃经堂建于清朝初期,房屋主人有三子,按长序,小房在外,二房居中,大房藏内,而房屋亦由外至内,层层拔高。三幢房屋由一条过道贯通,设置窄窄的板凳。外客要见宅人时,须经三兄弟逐级禀报,客人只好坐在这窄板凳上等候。据说,俗语“坐冷板凳”便由此而来。
美术作品
与延村相关的美术作品有《一人通行的小巷江西延村》,作者系
中国博物馆协会会员、国家
一级美术师、全国“画中华名人故居第一人”、“画中国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名街第一人”、著名画家拇指先生。
所获荣誉
2021年8月25日,入选第三批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名单。
交通线路
在婺源大型停车场(汽车北站)乘开往思口的班车,每半小时一次,然后在延村路边下车,步行5分钟即到。
地图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