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州城址平面呈长方形,南北长1000米,东西宽约800米。城址西北角还残留一段长约200米的城墙。墙基宽8米,顶宽2米,存高3米,夯筑。城址中部有四层台式土筑台基一座,长15米,宽12米,高3米。台基上发现了大量的绿釉琉璃互片和砖块等构件,或为城中官署建筑。
辽代建州规模可见一斑。城址旁山坡上今遗存有辽塔一座——
黄花滩塔,现为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建州城址位于辽宁省
朝阳市龙城区大平房镇黄花滩村南100米处。平面呈长方形,南北长1000米,东西宽800米。
锦承铁路从城址中心东西穿过。四周有夯土围墙,但大部分已毁。
西城墙南段残存约500米,西北角一段残存长150米,高4.3米,墙基宽8米、顶宽2米,此段保存较好。西段有两道护城河,第一道护城河底宽11米,上宽1.2米,第二道护城河底宽5米,上宽1.1米。南城墙残存部分墙基,北城墙墙基尚有部分痕迹。
西城墙的西北角现呈半圆状,跨出墙外13米,高11米,应是城址中
角楼遗迹,此处地表散布裆钩、
板瓦、坎墙砖等建筑材料。
城址中部有一台式土筑台基,底长15米,宽12米,高3米,应为建筑基址。上面散落有绿釉琉璃瓦片、砖块及脊件、滴水等建筑构件,还有
定窑瓷片、铁花粗瓷碗残片、石杵残件等。城址东南侧有一长15米,宽5米的建筑遗址,其规格不及遗址中部的建筑基址。
辽朝初年,辽太祖置
建州保静军节度使,辖永霸、永康、永和(981年—1014年,之后属于
榆州)、阜俗(986年—998年,之后属于利州)四县。辽代设州之后,金、元、明沿袭,治所即今
大平房镇黄花滩村古城(注:早期曾治木头城子,
辽圣宗时期因避水患方迁至此地)。
建州城址延续时间较长,规模较大,保存较好,在较多的历史文献中均有记载,它对于研究辽代城址的规模、结构、风格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并且对研究和了解辽金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也具有较高的价值。
《
元一统志》载:“建州城,东西二百七十丈,南北三百六十丈,周十里有奇,四门,蒙古名“喀喇城”。城西北有浮图(今
黄花滩塔)十七级,周十二丈,其旁又有小浮图七级,周四丈”。
《
辽志》:“(建)州在灵河(今
大凌河)南,屡遭水患。契丹主隆绪(辽圣宗
耶律隆绪)时,又迁于河(
大凌河)北,即唐之故崇州城治焉。初曰武宁郡,后曰保静军。金因之。元亦曰建州城。明初废”。
《金志》:“本唐昌黎县地,辽置
永霸县。又析置永康县,俱属建州。金废永康县。元复改置建平县为建州治,明初废”。
《五代史》:“自
辽阳行十数日,过义州(今义县)、
霸州(今
朝阳),至建州。胡氏曰:建州之南为义州(今义县),建州之北则土河。土河之北,则
契丹中京
大定府也”。
《
塔子沟纪略》载建州城:“附近蒙古居民,多在城内旧房基处创挖砖石,亦有掘得他物者,维时附近之家,岁有火灾,蒙民居住不安,地主台吉俄木河图,延请番僧善
堪舆者,问以岁岁失火之故,番僧云‘掘动古基,故遭
回禄,台吉率众蒙民,宰牛祭祷,至今永无水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