兴中府为
辽朝六大蕃府之一、
辽西路治所,隶属
中京道,
南面大蕃府官制(
南面官)。兴中府地处
辽西大凌河中上游河谷最宽阔处,属
辽中京地区腹地,是
南面官中仅有的两个大蕃府之一,是辽代
大凌河流域经济文化较为发达的区域。
历史沿革
《
辽史·地理志·
中京道》载:“兴中府。本
霸州彰武军。节度(即
节度州)。”重熙十年(1041年),辽兴宗
耶律宗真依托旧有
霸州(今
朝阳)
建制,升级设立兴中府,
府治即唐代
营州故
柳城,也就是
前燕慕容皝所筑之
龙城。
先秦时期:古
孤竹国。战国时期为
燕国辽西郡“
酉城都”,即汉代
柳城前身。
汉朝时期:汉
柳城县地。
柳城遗址位于今辽宁省
朝阳市南郊。
十六国时期:
前燕慕容皝以
柳城之北,
龙山之南,福德之地,乃筑
龙城,构宫庙,改柳城为
龙城县,遂迁都,号曰
和龙宫。
后燕慕容垂复居此,后为
冯跋(
北燕文成帝)所灭。
三燕龙城遗址位于今辽宁省朝阳市老城区,慕容皝建城后,城址历代沿用,即兴中府前身。
北魏时期:北魏设
营州,治
龙城县。(《辽史》记:元
魏取为
辽西郡。)
隋朝时期:隋朝平
高保宁,置营州。炀帝废州置
柳城郡。
唐朝时期:唐朝
武德初年改为
营州总管府,后设
都督府。武则天
万岁通天中,陷契丹李万荣(即
孙万荣营州之乱)。
神龙初年,移府
幽州。
开元四年,复治
柳城。八年,西徙
渔阳。十年,还柳城。后为
奚人所据。
辽朝时期:
辽太祖平
奚人及俘燕民,将建城,命
韩知古(《辽史》误作“韩知方”)择其处。乃完葺
柳城,号
霸州彰武军,设节度使。
辽圣宗统和中,制置建、霸、宜、锦、白川等五州(即设立“
五州制置使司”)。统和二十七年废“
霸州处置使司”。(《辽史》记:寻落制置。)隶
积庆宫。后属
兴圣宫。
辽兴宗重熙十年,升为兴中府。有大华山、小华山、香高山、麝香崖——天授皇帝(
辽世宗)刻石在焉、驻龙峪、神射泉、小灵河(今
小凌河)。统州二、县四。
金朝时期:沿袭辽代,仍设兴中府,隶属
北京路。辖四县三镇。
元朝时期:
至元二年降兴中府置
兴中州,后复为府,至元七年再降为州。隶属
大宁路。
行政区划
辽代区划
据《
辽史·地理志·
中京道》记载,兴中府直辖四个县,以及两个下等刺史州。
此外,辽代
建州地区出土的“
兴中府绫锦印”证明,兴中府除了直辖二州四县外,对《辽史》中提到的建、霸、宜、锦、白川等五个
节度州区域也具有一定的管辖权。
县级政区:
兴中县。本
汉柳城县地,
太祖掠汉民居此,建
霸城县,
重熙中置府,更名;
闾山县。本
汉且虑县,
开泰二年以罗家军置,隶中京,后属。
州级政区:
安德州。化平军,下,刺史。以
霸州安德县置,来属。统县一:安德县。统和八年析霸城东南龙山徒河境户置。初隶
乾州,更属霸州,置州来属。(现存
安德州城址,在今辽宁省
朝阳县境内。)
黔州。阜昌军,下,刺史。本汉辽西郡地。太祖平
渤海,以所俘户居之,隶黑水河
提辖司。安帝置州,析宜、霸二州汉户益之。初隶永兴宫,更隶中京,后置府,来属。统县一:盛吉县。太祖平
渤海,俘兴州
盛吉县民来居,因置县。
金代区划
《
金史·地理志·
北京路》记载:“兴中府,散,下。本唐
营州城,
辽太祖迁汉民以实之,曰
霸州彰武军,重熙十一年升为府,更今名,金因之。户四万九百二十七。县四、镇三。”
兴中府直辖四县三镇。辖区范围在不同时期有区别。另据《
金史》记载,兴中府有
支郡:
建州、
锦州(后直接隶属
北京路)。
县级政区:
永德。辽
安德州化平军安德县,世宗
大定七年更今名。北有凌河。镇一:阜安。
兴城。辽严州保肃军县故名,
皇统三年废州隶
锦州。有
桃花岛。
宜民。辽
川州长宁军,会同中尝名
白川州,
天禄五年去“白”字,国初因之,与同昌县皆隶焉。大定六年降为
宜民县,隶
懿州。承安二年复置
川州,改徽川寨为徽川县,为懿州支郡。
泰和四年罢州及徽川县求属。镇一:咸康,辽县也,国初废为镇。
州级政区:
建州(兴中府
支郡)。下,保靖军刺史。辽初名军曰武宁,后更,金因之。户一万一千四百三十九。县一:永霸。本唐昌黎县地。
锦州。下,临海军节度使。旧隶兴中府,后来属(后期直接隶属
北京路)。户三万九千一百二十三。县三:永乐。本
慕容皝之西乐县地;安昌;神水。辽开泰二年置,皇统三年废为镇,大定二十九年复升为县。有土河。
职官设置
辽代职官
《
辽史·百官志·
南面大蕃府官》所载兴中府以及兴中府学职官如下:
兴中府:
知兴中府事——
咸雍元年见知兴中府事
杨绩;(为兴中府长官。金代称兴中府尹。)
同知兴中府事;(为兴中府副长官。)
兴中府学:
博士;(为
府学学官。
辽朝在兴中府设立
官学,教授《
五经》
传疏。)
另据《辽史·百官志·南面方州官》所载兴中府彰武军节度使司职官如下:
兴中府彰武军节度使司:
节度使;(霸州升兴中府后,或保留军名,辽史仍录兴中府彰武军之号,或由兴中府长官兼任其职。)
同知节度使事;
军事判官;
金代职官
《金史·百官志·诸府》所载诸府(谓非兼
总管府事者,兴中府即是诸府之一)职官如下:
尹一员,正三品。(即兴中府尹,为兴中府长官。)
府判一员,从六品。掌纪纲众务,分判吏、户、礼案事,专掌通检推排簿籍。
府教授一员。
司吏。女直皆三人。汉人,若管十六万户四十人;十四万以上三十八人;十二万以上三十五人;十万以上三十二人;七万以上三十人;五万以上二十五人;三万户以上二十人;不及三万户十七人。(金代兴中府户四万九百二十七,可知应设司吏二十人。)
公使七十人。
历任官员
见于《辽史》、《金史》、《元史》等文献记载的历任兴中府重要官员如表所示:
历史文化
文物遗存
2003年,辽宁省
朝阳市政府对
朝阳市老城区内的北大街及周边地区进行拆迁改造,
辽宁省文物考古研究所配合改造工程,进行了考古勘探和发掘工作。从2003年7月-2004年12月,共发掘11个地点,发掘面积1万余平方米,揭露出多处
十六国时期至
清代的重要遗迹。
其中3号地点,即
龙城宫城南门遗址的发掘,是本次考古工作最大的收获之一。该处城门遗址历经
前燕、
后燕、
北魏、
唐、
辽,五个时期建设,其中第五期门址为
辽代门址,对应历史记载,确认为
辽代兴中府时期城门遗迹。
该处
辽代门址叠压在唐代门址之上,其方向和格局都依唐代之旧,但范围有所缩小。门墩底部东西长约32米,南北宽20.5米。门墩外围均用砖石包砌。门道宽5米,长20.5米,地面用大石板铺砌,两壁包镶木板,其下置础石,上承木柱,门道内堆积了大量的被烧成木炭的粗大立柱和红烧土块等,表明此建筑最终毁于一场大火。推测该城门自
辽代改建之后沿用至
金元,废弃之后没有再重建。
1988年,
朝阳市文物部门在
朝阳县木头城子镇征集到一方官印。据
朝阳市博物馆工作人员介绍,此印为当地农民垦种时挖出。该印为铜质,略呈长方形。印面
阳刻篆书“
兴中府绫锦印”两行六字,印文刻得较深。印背面无款记,背中央有一方柱状执柄,柄顶部凿刻一“上”字,以示使用时盖印的正确方向。印文系铸成,制作较粗,不工整。“兴中府绫锦印”后被认定为
国家一级文物。
“兴中府绫锦印”证明,
辽朝曾在兴中府地区设有绫锦机构,管理当地丝织生产。而发现“兴中府绫锦印”的朝阳县
木头城子镇,正是兴中府管辖下的
建州州治所在地。
“
兴中府绫锦印”同时印证了史籍里描述的兴中府地区较为发达的纺织经济。据《辽史·地理志》记载:辽西的大小凌河流域“地宜
桑柘,民知
织纴之利,岁奉中国布帛,多出
白川州税户所输”。所产的丝绸非常精美,有朝霞锦、云霞锦、匹缎、细棉、绮罗绫等十大类近百个品种,被辽朝充作贵重礼品赠给宋朝或草原丝绸之路上的国家。连宋朝商人都大量采购辽朝出产的罗,称之为“番罗”,在宋朝境内被当成奇货。这使得辽代通往西方的交通路线成了名副其实的“草原丝绸之路”。
历史文献
《南赡部州大契丹国兴中府东北甘草埚建塔葬
定光佛舍利记》,辽代。
著名人物
姚景行:辽朝兴中府兴中县人,
重熙五年进士。
辽道宗时,出任知兴中府、
北府宰相。去世后追封柳城郡王,谥号文宪。
孙德渊:金朝兴中府人,
大定十六年进士。累迁
工部尚书摄
御史中丞,致仕。
贞祐二年去世。
石天应:金末元初兴中府豪强,兴中府
永德县人。
木华黎南下攻金,石天应率众迎降,授兴中府尹。从南征,命镇守燕京。1221年,随
木华黎攻陕西,升陕西河东路行台兵马都元帅。次年,与金军作战,阵亡。
历史意义
兴中府是在
辽朝迁都中京之后设置的地方府一级行政单位,其行政地位类似如今的直辖市。
辽代除五京所在地,地方行政区很少设府,兴中府是在
南面官中除京府外仅有的三个府之一。
兴中府的设立,其主要目的在于维护和加强辽中京的统治中心地位,保障首都的经济供应。兴中府这一命名也寓含了辽国统治者意图发展中京地区的用心。兴中府的设置是辽王朝一次重要的地方政权
机构改革,它集中体现了辽地方政权建设与制度改革一些重要变化与特点。采用
南面官制,强调地方特色。设置绫锦机构,发挥地方经济优势。辽朝地方政权建设的不断变革,反映了
辽朝统治者治国思想与观念的转变。
地理信息
坐标点说明:兴中府坐标点选取为
朝阳北塔。
朝阳北塔属兴中府城内中心区建筑,辽
重熙十三年重修。朝阳北塔塔基下是
三燕(
前燕、
后燕、北燕)时期皇宫——“
和龙宫”宫殿基址。自前燕
慕容皝建城以来,城址历代沿用,中心区域大致未变。故选取
朝阳北塔作为兴中府城坐标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