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放式构图,是电视
画面构图的一种
美学观点。以画面的
外延性、非完整性和非均衡性为主要特征。一般把画框看作是一个通向画面
外部空间的窗口,画框是内外空间的纽带而不是界线,它使得内外空间保持为原本的整体。
早期的电影,因受
技术条件限制,机位不动,一拍到底直到把一卷胶片拍完再换上一卷接着拍,这样拍成的电影,还不成其独立的艺术,只不过是一个记录工具而已。随着
电影技术的发展,
运动摄影、不同
景别及
蒙太奇手段的产生和运用,电影才逐渐成为一门独立的艺术。刚刚成为艺术的电影,不得不向具有丰富经验的古典绘画学习。这样,
电影画面的绘画性便成了电影画面的
审美标准。
苏联国立莫斯科电影大学教授
库里肖夫在《
电影导演基础》一书中这样写道:“决定画面时,一定要规定出拍摄对象与画面四边的关系。做为
电影摄影的
先决条件需是一个画家或半个画家。”显然,他把画面的四个边框做为一个固定的介线如同一幅画一样,画面造型只限于在这个固定的框架中进行。这是典型的“封闭式”构图法则。“封闭式”构图的特点是把框架当成一个独立的
封闭空间,注重框架内部布局的均衡、完整、严谨、统一。画面从内容到形式都由于框架的存在而与
外部空间脱离,成为一个和四边有内在联系的封闭空间。
与此相反,随着影视造型观念的演变,出现了“开放式”构图形式。“开放式”构图,不再把画面框架看成与外界没有联系的界线。
画面构图注重与
画外空间的联系。造成一个除了
实空间(可视画面)以外,还存在着一个
虚空间--不可视的,但由观众想象而存在的画外空间。对于“开放式构图”的特点综述如下:
总之,“开放式”构图,不是把观众的
视觉感受局限的可视的“具像画面”之内,而是引导观众突破画框限制,产生画面外空间联想,达到扩展固定画框的空间,突破画框局限的目的。从而增加了画面的容量。
摄影中有两种不同的构图观念:封闭式构图与开放式构图。用框架去截取生活中的形象,并运用
空间角度、光线、镜头等手段重新组合框架内部的新秩序时,我们就把这种构图方式称为封闭式构图。把框架之内看成是一个独立的天地,追求的是画面内部的统一、完整、和谐、均衡等视觉效果。封闭式构图比较适合于要求和谐、严谨等美感的抒情性风光、静物的拍摄题材,对于一些表达严肃、庄重、优美、平静、稳健等
感情色彩的人物、生活场面,用内向的、严谨的、均衡的封闭式构图也是有利的。开放式构图在安排画面上的形象元素时,着重于向画面外部的
冲击力,强调画面内外的联系。表现形式一是画面上和人物视线和行为和落点常常在画面之外,暗示与画面外的某些事物有着呼应和联系。二是不讲究画面的均衡与严谨,不要求画面内的形象元素完成内容的表达,甚至有意排斥一些或许更能完整说明画面的其他元素,让观众获得更大的想像空间。三是有意在画面周围留下被切割的不完整形象,特别在近景、特写中进行大胆的不同于常规的切角处理,被切掉的那一部分自然也就留下了悬念。四是显示出某种随意性,各种构成因素有一种散乱而漫不经心的感觉,似乎回眸的偶然一瞥,强调现场的真实感。观众由被动的接受转化为主动的思考,是对观众的创造力想像力和参与能力的充分信任。开放式构图适合于表现动作、情节、生活场景为主题材内容,尤其在
新闻摄影、
纪实摄影中更能发挥其长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