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人禾,1962年7月出生于甘肃省兰州市,气象学家,
中国科学院院士,
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研究员、中国气象学会会士、博士生导师,曾任
复旦大学大气科学研究院院长、
复旦大学副校长。
人物经历
1977年,国家
恢复高考制度后,不到16岁的张人禾作为在校优秀生参加了大学入学考试。
1978年2月,进入兰州大学地理系气象专业学习。
1982年2月,本科毕业获得理学学士学位,之后进入南京农学院(1984年更名为南京农业大学),担任植保系任助教(至1984年8月)。
1984年8月,考上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天气动力学专业,先后获得硕士学位(1987年7月)、理学博士学位(1991年9月)。
1991年9月,博士毕业后,留在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工作,先后担任助理研究员(1991年9月-1992年12月)、副研究员(1993年1月-1995年11月)、研究员(1995年12月-2001年9月)、博士学位研究生导师(1998年4月-)。
1994年4月,应日本东京大学和日本学术振兴会的邀请,在日本东京大学气候系统研究中心从事博士后研究(至1995年4月)。
1996年4月,出任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短期气候与季风研究中心副主任(至2001年8月)。
1998年5月,在美国马里兰大学气象系作高级访问学者(至1999年2月)。
1999年8月,出任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副所长(至2001年8月)。
2001年9月,出任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院长(至2012年10月)、党委书记(2002年5月起)。
2002年,获得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资助。
2004年,入选“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
2005年9月,担任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灾害天气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至2008年6月)
2009年1月,获专业技术二级岗位任职资格。
2012年10月,担任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中国气象局科技委副主任、研究员。
2015年12月,增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2016年,担任复旦大学特聘教授、大气科学研究院院长。
2018年5月,出任复旦大学校长助理。
2018年9月21日,教育部任命张人禾为复旦大学副校长(试用期一年)。
2024年11月,当选中国气象学会会士。
主要成就
科研成就
张人禾主要学术贡献包括:揭示了厄尔尼诺通过西北太平洋异常反气旋影响东亚季风的机理,提出了热带海气耦合波、海洋非线性温度平流、热带太平洋异常风等因素在厄尔尼诺发生和演变中的作用,揭示了印度季风通过低层水汽输送和高层南亚高压影响东亚季风的两种途径,提出了土壤湿度影响东亚季风的机理,指出青藏高原低涡风场和环境风场与潜热加热的相互作用是导致低涡东移的重要原因,提出了青藏高原上空臭氧变化在高原气候变化中的作用,利用海洋Argo资料有效改进了中国短期气候业务预测技巧。
截至2013年,张人禾主持过国家杰出青年基金、国家创新研究群体基金、国家“973”项目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等二十多项国家和部委级研究项目。
截至2016年,张人禾在中国国内外学术刊物和正式出版物中发表学术论文260余篇,其中SCI刊物论文120余篇。
人才培养
张人禾总会提醒学生做研究之前一定要问个为什么,这项科研到底有什么科学意义。
张人禾长期在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2012年更名为
中国科学院大学)讲授研究生课程《高等大气动力学》和《热带地球流体动力学》。
2016年4月,张人禾受聘为复旦大学大气科学研究院院长,与
穆穆院士一起把复旦大学大气科学研究院从只有大气化学一个方向的学科,发展成与国际接轨,跨大气、海洋和环境等多个学科的科研与人才培养机构。
荣誉表彰
社会任职
人物评价
在气科院的领导岗位上,张人禾带领气科院班子成员,在气科院全体干部职工的共同努力和配合下,认真贯彻落实局党组的要求,扎实推进气象科技创新体系和气象人才体系建设,着力提高科技支撑气象业务服务的能力,显著提高了气科院的科技创新能力,明显提升了气科院的国内外显示度和影响力。(中国气象局局长郑国光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