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元标村坐落于鲁西北平原,隶属于山东省
乐陵市西段乡,靠近漳卫新河,人口约870人,历史悠久,交通便利,基础设施完善,是著名的
桑葚种植村。
村名起源
据传明朝燕王扫北之后,津南鲁北一带人口锐减,至永乐二年(1404年)
朱棣皇帝降旨徙民,该村张姓始祖张元标从河北乐亭县沙包张大槐树村迁入,途径
鬲津河(今名漳卫新河)后一路鞍马劳顿口渴难耐,故而四处寻找水源,未料在乱草丛里发现一口水井,饮尝后顿觉甘甜爽口,又见该处满地的桑葚树与枣林等,遂决定选址落户定居于此,故直接以姓名命名为张元标村,其他姓氏也相继迁入。
姓氏人口
总人口870人,总户数206户,姓氏构成主要有张姓、潘姓、赵姓、路姓、马姓、孙姓、邓姓,其中张姓村民人口最多。
地理位置
张元标村位于市政府驻地西北15.5公里处,位于乡政府驻地西北3.8公里处,东与李小安村相邻,西与
黄夹镇霍寨村相靠,南与邓家村紧紧相依,北隔漳卫新河与河北
盐山县搭界。
行政沿革
新中国成立后,初期属于
沧南专区乐陵县第十一区旧县区(旧县区,即盐山
千童镇,1952年划入河北);
1953年又划入乐陵第三区黄夹区张元标乡,下辖张元标、赵黄茂、韩油坊、邓家、李杏雨与李小安六村;
1958年秋公社化时属西段人民公社;
1984年社改乡后属乐陵县西段乡;
1988年乐陵由县改市后属乐陵市西段乡;
2009年与李小安、邓家村合称张李邓社区。
社会概况
村庄聚落形态不规整,房屋坐北朝南、布局紧密,主要有两条南北大道和三条东西街道,主要路面均已实施硬化,进出村的交通通道较为便利。
村地处西段乡的西北角,村北挨近漳卫新河河畔大堤。居住建筑占地223亩,总耕地面积806亩,主要种植小麦、玉米等传统杂粮作物,青壮年依靠外出务工经商等取得其他收入。
张元标村生产生活设施完善,主要有卫生室、瑞彬超市、张元标小学等生活点。村内有文化广场并配有健身器材街面整洁并粉刷了文化墙两侧道路栽种有绿化树木街面整洁并粉刷了文化墙两侧道路栽种有绿化树木两侧道路栽种有绿化树木,实施城乡环卫一体化并定期清扫。
全村安装了宽带、监控、路灯、自来水等基础设备,2017年铺设了进村的水泥公路与沿河公路接通,2019年12月28日20余位书法家前来下乡开展送福活动。近年全村社会经济文化事业发展较快日益丰富。
学校教育
张元标小学坐落于村东南,院内有一棵一抱之粗的老柳树,已有百年之久。现代化的教学楼是孩子们求知的理想场所。张元标小学与德州学院展开合作,是
德州学院教育教学实践的基地之一。
历史遗址
据《
乐陵县志》(1991年)记载,唐代鬲津河(即漳卫新河)南岸有重合故城,时为乐陵县治所在地,此址约在西段乡张元标村一带。
另传重合故城为秦汉时期所建,也说重合城实为童合城之误传,童合城意为儿童集合之地,与秦代
徐福千童东渡传说有关。张元标村坐落于鬲津河南岸河坡之地,地势平缓又处于南北交通之要冲,成为古代城池选址之地。
1.“重合县城在县东二百步。”——唐代《元和志·乐陵县》
2.“鬲津枯河在县西三里,东北流入饶安界(今千童镇)……唐县在其南,去河仅三里。”——宋代《太平寰宇记》
3.“乐陵西北二十五里有乐陵故城,正重合地,即唐县也”。——清代《一统志》
文物出土
张元标村出土唐代文物,已被
德州市博物馆收藏,如线条生动的灰陶牛摆件,应为官宦或大户人家之所有,也是悠久的农耕文化的象征,可佐证张元标村为唐代乐陵县治之所在,具体历史社会境况尚待进一步发掘考证。
特色农业
张元标村地处河坡冲积地,土地风蚀沙化严重,
粮食作物收成极低,砂质土壤适合桑葚生长。据悉自清朝道光年间起,该村就开始种植桑葚了,距今已超400年历史。全村现有600亩桑葚林,桑树3000余棵,年产量达60多万公斤,是十里八乡名副其实的桑葚第一村。
桑葚每年5月份成熟,2016年5月筹划建起了桑葚烤房,加工成桑葚干后利于储存,起到入食入药的良好滋补保健效果,每公斤价格可比鲜桑葚贵出10倍多,提高经济收入与种植热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