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履谦,男,
汉族,1926年3月1日出生于湖南
长沙,
中国共产党党员,雷达与电子技术专家,少将,
中国工程院院士,
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科技委顾问。
人物经历
1926年3月1日,张履谦出生于湖南省长沙县黄花镇蛇嘴山的农民家庭。
1946年8月—1951年8月,在清华大学电机工程系学习,毕业后获得
学士学位。
1951年8月—1956年1月,在军委通信部工程师室雷达组工作。
1956年1月—1957年1月,担任总参通信部电信技术研究所电子对抗研究室主任。
1957年1月—1958年1月,担任国防部第五研究院二分院雷达研究室副主任。
1958年1月—1959年1月,担任国防部第五研究院二分院雷达收发设备研究室主任。
1959年1月—1962年1月,担任国防部第五研究院二分院雷达总体设计室主任。
1962年1月—1965年1月,担任国防部第五研究院二分院三支队副主任。
1965年1月—1979年1月,担任第七机械工业部二院23所副所长。
1979年1月—1985年1月,担任第七机械工业部450工程办公室主任。
1985年1月—1987年1月,担任航天工业部科学技术委员会常委。
1987年1月—1993年1月,担任航空航天工业部科学技术委员会常委。
1993年1月—1999年1月,担任中国航天工业总公司科技委常委。
1995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信息与电子工程学部)。
1999年1月,担任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科技委。
主要成就
科研成就
1951年,张履谦参加抗美援朝,奉命到前线去解决雷达抗干扰问题,与同事采用快速变频等技术,排除了干扰。接着,在通信兵部建立了全军雷达干扰与抗干扰领导小组和电子对抗研究室,张履谦领导小组进行了部队抗干扰训练和福建前线对台电子侦察,电子对抗研究室装配和研制了成套的设备,装备了部队。
1956年,张履谦参加国务院编制中国十二年中长期科学技术发展规划。
20世纪60年代,张履谦参加中国航天事业创建,主持研制中国第一代防空导弹红旗二号制导雷达,具有抗干扰性能,批量装备部队,成功击落美国U-2高空侦察飞机。
20世纪70年代,张履谦进行反导系统雷达的总体设计,突破相控阵雷达多项关键技术,研制了导弹精密跟踪雷达和卫星超远程引导雷达,张履谦任总设计师研制微波统一测控系统,攻克多副载波、多种调制、精密测角测速测距和遥控遥测技术,完成了中国第一颗地球同步通信卫星的发射和定点。
20世纪90年代以后,张履谦参加十多种卫星的立项论证、技术攻关,完成研制和发射任务,张履谦参加中国载人航天、空间站和探月工程的论证和顶层谋划,提出采用陆地建站、海洋出船、节点监控、中继卫星和国际兼容的测控网方案建议,参加测控设备的技术攻关,参加探月工程的总体设计,研究月地信息传输,对落月及月地返回技术进行风险评估,为探月工程做了大量工作,参加中国国防专项工程的方案设计和评审,进行信息传输的抗黑障研究。
人才培养
对于中国的航天事业如何更进一步发展这个问题,张履谦认为,要继续加强基础研究,打好基础,进步才有希望,科研水平前进的每一步都离不开人才,关键是核心人才得稳定下来,把科研工作做深、做扎实;专业人才要钻研技艺,磨炼工匠精神;此外,需要吸引大批青年投身科研事业,还认为,传播科学知识是科研人员的责任,科研人员要多做科普工作,科普通俗,但不容易做,就像要写出好文章,首先必须自己要理解,理解程度如何则考验科研人员的功力。
张履谦认为,一个人不但要学习,更重要的是学习后要思考,学而不思则罔;思考成熟了,就要付诸行动,不能纸上谈兵;有了行动和实践,不管遇到多大困难,都一定要坚持到底,绝不能半途而废,亦“行必果”。
1956年,中央军委总参谋部通信部成立雷达干扰与抗干扰研究室,张履谦担任主任并在室内建立了侦察、干扰、分析、雷达抗干扰、通信抗干扰五个专业研究组,为中国电子对抗领域培养了技术领军人才。
2013年9月21日下午,国防科技前沿技术论坛在
南京理工大学科技会堂进行,张履谦到场并作了主题为《中国航天发展之路》的报告。
荣誉表彰
社会任职
张履谦兼任嫦娥三号月球着陆器独立评估委员会安全着陆独立评估专家组首席专家,中国航天工程科技战略发展研究院学术委员会委员,中国第二代卫星导航系统重大专项专家委员会委员,
国防科工局科技委委员,载人航天与探月工程重大专项载人空间站工程论证评估委员会委员,探月工程实施方案编制专家组组员,人民解放军信息化专家咨询委员会特邀委员,中国首次载人航天飞行任务荣誉顾问,国家科技研究发展计划航天领域专家委员会委员,国防科工委军工计量测试标准化委员会主任,中国航天科技集团空间微波技术国防科技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主任,中科院电子所微波成像技术国防科技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主任委员,
国防科工委电子行业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国家科技进步奖评审委员会委员,中国宇航学会飞行器测控专业委员会副主任、顾问,
中国航空学会电子及自动控制专业委员会委员,
中国电子学会理事,
中国宇航学会理事。
个人生活
张履谦的父亲张子尧是当地有名的中医,读过书,有文化。对于自己的第一个儿子(即张履谦),张子尧在起名上颇费心思,他借用《史记·留侯世家》中“张良进履”的典故,给孩子取名“履谦”,亦要求他“履行谦逊”,谦虚向人求取教益。
2010年元旦,84岁的张履谦写下“大江东去奔腾急,黄昏日照争朝夕”的书法作品。
张履谦一心扑在事业上,直到33岁才结婚,张履谦的夫人力伯畏是一个坚强而善良的女性。力伯畏的家庭可谓是“三代御医”:爷爷曾是清代宫廷御医,父亲做过孙中山的医生,她也曾在中南海任保健组组长,为党和国家领导人做过保健工作。
张履谦与国务院原总理
朱镕基是广益中学的校友,后来在清华大学又是同窗,住在一个宿舍,同在1951年毕业。
人物评价
张履谦为中国电子对抗事业做了开创性工作,为中国国防科研作出了贡献。(中国工程院评)
20世纪60年代,中国击落美国U-2飞机的消息震动世界。其中,张履谦主持研制的防空导弹制导雷达功不可没。(
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评)
张履谦为中国的雷达技术、电子对抗事业、空间技术和航天事业,作出了显著成绩和重大贡献。(《
科技日报》评)
张履谦是中国雷达技术、电子对抗和航天事业开创者之一。(
中国新闻网评)
张履谦同志顽强地钻研科学技术和业务知识,是国防科学技术战线上优秀的基层指挥员的代表。(中华人民共和国十大元帅之一
聂荣臻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