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春光,男,出生于1955年12月15日,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研究室主任。代表作品有《中国动物志》编委、《
动物分类学报》编委、《动物学杂志》编委、《生物学通讯》编委等。
简介
1955年12月15日出生。鱼类学专业。现任动物进化与系统学研究中心主任,主要社会兼职:中国动物学会常务理事、中国海洋湖沼学会理事、中国青藏高原研究会理事、中国鱼类学会理事、中华人民共和国濒危物种科学委员会委 员、《中国动物志》编委、《
动物分类学报》编委、《
动物学杂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际合作项目等多项研究课题。
野外经历
我在野外最险的一次遭遇是在
青藏高原。当时感觉离绝望就差那么一点了。
那次我们在藏北无人区进行考察,由于我的经验比较丰富,因此被选去探路。在确定前进的方向和路线后,先遣部队决定由我留下来接应大部队。在我们长期跑野外的人中有一条不成文的规定,那就是后面的车一定要按照前面车的车印行驶,所以先遣部队理所当然的认为大部队可以在途中把我捎上。当我们通知后续人马可以按车印前进后,探路车队就继续往前走了。可问题也就在此时出现了。
大部队在听完我们的汇报后,认为有一条更近的路可以直接追上前面的车,就没有按照地上的车印前进,而是走了另一条行驶路线比较短的路。
当时由于先遣部队都认为大部队会跟上来接我,所以既没有留下吃的,也没有留下喝的,什么通讯工具,防身用的枪,扎营用的帐篷就更不用说了。而且就在当天我们还曾经看到过单独行动的野牦牛—这是青藏高原最危险的动物之一。尤其是公的,一般成年的野牦牛一头都有一两吨重,别看它是食草性动物,它对人构成的威胁却是比较大的。
由于野牦牛是
一夫多妻制,所以处于发情期的
野牦牛一般都是成群出现。在这种情况下,如果碰见一只落单的野牦牛确实是一件非常可怕的事情。因为在发情期的雄性野牦牛都是需要通过角斗来争夺雌性野牦牛的,如果在这场决定着自己繁衍生息的大战中失败的话,这只野牦牛就只能以逃兵的身份远离母牦牛。此时,这头“失恋”的公牛情绪会极不稳定,攻击性较强。特别是野牦牛前腿叉开,头往下低,尾巴翘起来,这时它就已经基本上已经处于准备攻击的状态了。一旦碰见落单的野牦牛,最好的办法就是躲,千万别在这时候惹它。
青藏高原上昼夜温差较大,如果说白天还能有二十多度的话,晚上一下就会下降到零度以下。而且高原上紫外线照射十分强烈,我在没有任何防护措施的情况下,在原地站了大约有两三个小时。
说实话,当时潜意识中还真的是有那么点绝望。眼看着探路的车和大部队的车都从远处的山口一点一点消失了,真是什么都想到了。而且,为了防寒和在野外便于辨认,我们当时身上穿的都是红色的防寒服。红色的衣服,红色的裤子,简直就像西班牙斗牛时用的红布一样,最容易对牛产生刺激,激发它的攻击性。当时我的想法就是:如果看见落单的雄野牦牛,就立刻把防寒服脱下来。那时可管不了冷不冷,还是命要紧。
好在没过多久大部队就追上了先遣部队的车。前面的人一看没有我,马上派车来原地接我。在藏北无人区那种放眼望去看不见一个人的情况下,突然又再次看到人,看见人来救你,那种感觉真的是很难用言语来表达。
提前计划
我们每次出去野外前的计划都是非常周密的,就连一段铁丝和一个钉子也都要计划到,否则到用时少了临时想找根本找不到。由于我们这些人经常在外面跑,所以一般的情况都可以想到。遇到超出计划和想象范围的情况太少了,一般也就是降雨、缺水、缺粮、缺药、在哪建营等一些问题。
①最可怕的心态
总的来说,野外生存所需要的基本素质有很多,最最基本的就是要有好的身体和好的心理素质。好的心理素质在野外求生时尤其显得重要。要合群、容易相处、遇事不慌张、成熟、稳重;要有集体观念,不能自大自负,更不能妄自行动。没有集体观念在野外是最可怕的事,是野外生活的大忌。
从心理准备上讲,如果只是去野外游玩,行程很短,不会在野外呆很久的话,尤其是一些没出过大城市的人,到了外面觉得什么都新鲜,还来不及产生什么心理问题或心理扭曲就已经该回来了。所以不存在什么过多的心理准备,只要适应能力强一点就完全可以。不过像我们这种到野外进行科考的人,行程不能完全靠自己决定,要看考察、研究的进程。长时间在外面呆着,有时一呆就是一年。尤其是在山区的时候,睁眼就是山,心里压抑的不得了。
②相信当地人
至于具体情况、细节上的准备工作,首先要看一些文字性的资料,了解当地的基本情况。再找一些以前去过该地,有实地经验的人请教一些应该注意的事项。到了目的地后,还要向当地的百姓请教,了解风土人情和当地的习俗。由于他们长期生活在那里,应该说,没有人能比他们更了解当地的情况。实在不行,就干脆请个当地人作向导。像我在鱼类考察时就一定要找当地渔民作助手,否则决不轻易下水。一定要牢记:探险不是冒险。
③藏北两大潜在危险
对于各种危险因素和不利条件一定要设法事先考虑周全。像去青藏高原的危险因素就主要有两种:一方面,由四川沿川藏公路进藏,一路上的泥石流比较严重,搞不好整个车就被埋在低下了。就2016年一年这条路上就发生了好几起泥石流。另一方面,高山反应也时刻挑战着人类。
高山反应会造成人头晕、恶心,甚至昏迷。像我们有一位同志不久前去拉萨,拉萨的海拔是3600多米,比青藏高原还低400多米。他到了拉萨后表现出明显的高山反应,直接就抬进了医院。由于高山反应没有直接有效的药物或疗法可以医治,海拔越高,反应越强烈。虽然输液可以缓解病情,但也只是暂时的。唯一的治疗方法就是往下送,海拔降下来了,反应也就会自动消失了。
④基本装备
至于最基本的装备,首先,一定要带防寒服。
野外的昼夜温差一般比较大,防寒服是必不可少的。还有就是要带防止蚊虫叮咬的驱蚊液,像蚊不叮之类的。被蛇咬伤后的解毒药,治疗外伤的药也一定要带上。
如果是长期生活在城市里的现代人,实在不能适应野外生存条件的话,还可以带上一些餐巾纸。其实野游,就是在现代生存压力比较大的环境下,回归自然,释放压力,缓解、调节心情的一种手段,它本身并不需要特别复杂或特别专业的条件,一般条件就成,不要因为要缓解压力而给自己增加新的麻烦。一般装备最好,没有必要追求什么名牌。当然,如果本身有这个条件,有希望在外面生活的好一点,多些装备也是可以的,但决不需要刻意追求。至于一些特殊装备,其实这完全都是现代人的一种追求。
像GPS定位系统这些极为专业的东西,一般野游的人都不需要准备。像我们研究时需要知道经纬度,因为许多动物的生存和活动都与此有关,要是纯粹的玩根本不需要这些东西,有人烟或有人生活、居住的地方尤其不需要。我们在考察途中也曾经碰到有些西方人自己装备这些仪器。但那是因为他们是自己徒步进行野外科考,这些人确实需要东西。实在不放心,准备一块海拔表,知道自己爬了多高就足矣了。
说到拍摄,如果是流动考察,我们不会携带大型专业摄影、摄像器材,这种条件下小型的摄像机、照相机足够用的。至于胶卷的保存,胶卷本身的密封条件就已经足够隔离湿度变化和强线照射的。野外环境下,只要注意温度的变化,不要让它骤冷骤热就应该没有什么大问题。
⑤通讯
要想与外界保持联系,最简单的通讯设备就是一般县里都有的
IC卡电话,现在有些地方乡里也都安装了IC卡电话,应该说联系还是比较方便的。以前我们去无人区都要带着电台,现在有电视台跟着,他们都带有卫星定位系统和小型发电机,与外面联系都很方便的。其实,只要是有人烟或是有人居住的地方这些都不是问题。
这里要特别提出的是,如果你去野外进行的是一些特殊的野外活动,像攀岩、钻冻就一定要根据不同需要,带上必需的专业装备,而且要量力而行,以保证自己的生命安全为首要前提,千万不能逞能,冒险。
还有需要特别提醒注意的就是,让用火的地方就用,不让用火的地方千万别用,而且最重要的装备之一就是垃圾袋。把那些自然界不能分解的或是分解时间比较长的,类似于塑料制品、快餐包装、
金属制品的东西都带回来。千万不要把回归自然、亲近自然反而变成破坏自然。当然,那些可以在自然条件下自己分解的东西就可以留在自然界中,取之于自然界,还之于自然界。
处理意外
出去一定要注意别哪都随便走。像我们在外边扎营驻寨一般都选择入湖的淡水河边,这时就要特别小心注意蛇。
①被毒蛇咬了以后
蛇的活动与天气有关,也许前几天没什么事,正赶上这天要下雨,气压低,蛇都出来活动,这种情况下,走的时候一定要先用小棍在草里敲打敲打,所谓打草惊蛇,看看草里到底有没有蛇,千万别随便哪都走,搞不好就会被蛇咬到。一定要防患于未然,不要被蛇咬了才着急。一旦被蛇咬了,尤其是被毒蛇咬了,就要把伤口近心端勒住,防止毒液扩散,这时心理素质就更显得尤其重要,绝对不能慌了手脚,要沉着、果断,简单的进行处理后,一定要马上回来,去医院。可是你说北方的蛇不会上树,它咬人咬脚踝,被咬后还可以把踝关节勒住;可是南方的蛇会上树,咬人咬头,这你怎么办,总不能把脖子勒住吧,这样的话横竖都是死。所以一定要防患于未然,避免被咬才是关键。
②扎营的技巧
在河水入湖口这种有淡水水源的地方围湖扎营,还有一点一定要特别注意。由于
高原上的蒸发量大于降雨量,所以高原上的淡水都是
高山积雪融化后流下来的。虽然夏天高原上夜间的温度可以达到零度以下,但中午12点钟的日光照射强度还是很大,温度可以到达摄氏二十度以上。所以中午时候高山上的积雪开始融化,等流到河里的时间一般是下午3、4点钟,这时也就成了湖水涨潮的时候。因此,我们扎营驻寨一定要根据这时河水的水量情况来选择地址,否则离湖太近的话,帐篷就会被河水冲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