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柠(本名张宁),男,祖籍江西,1958年9月出生,硕士,国家一级作家,
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北京师范大学中国当代文学与文化研究中心主任,博士生导师。
人物经历
教育经历
毕业于
上海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
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专业,获文学硕士学位。
1994至2003年任广东省作家协会创作研究部助理研究员、二级作家(文学研究系列)、一级作家(文学研究系列);
2004年1月至2005年5月任
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客座研究员,
中央民族大学兼职教授;
2005年5月受聘为北京师范大学“985第二期”特聘教授,2006年5月正式调入
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工作至今。
社会兼职
主要社会兼职: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当代文学研究室客座研究员,
中央民族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客座教授,
北京外国语大学兼职教授,
中国作家协会小说委员会委员,
中国图书评论学会学术委员会委员,《中国图书评论》杂志编委,《中国新诗年鉴》编委,《媒介批评》《文化中国》主编等。
研究方向
中国现当代文学
中国当代大众文化
当代文学与文化批评
中国乡土文化研究
主讲课程
为本科生和研究生开设《
中国当代文学史》《中国当代文学热点问题研究》《当代中国大众文化》《文学写作》《中国当代作家作品专题》等课程。
研究成果
在《文学评论》《
外国文学评论》《文艺研究》《读书》《
文艺理论研究》《
当代作家评论》《南方文坛》、World Literature Today(美国)、《当代》(中国台北)等杂志发表学术论文100多篇。在《人民日报》《光明日报》《文艺报》《南方周末》《中华读书报》《
中国图书商报》《新京报》《中国新闻周刊》等大众媒介的文学副刊,发表文学评论和文化时评文章500多篇。
出版学术著作:
《叙事的智慧》(1997,18万字)
《诗比历史更永久》(2000,20万字)
《飞翔的蝙蝠》(2002,18万字)
《时尚鬣犬》(2003,19万字)
《文化的病症》(2004,24万字)
《土地的黄昏》(2005,22万字,中国乡土文化研究)
《
中国当代文学与文化研究》(2008,34.5万字)
《想象的衰变》(2008,35万字)
《
再造文学巴别塔》(2009,44万字,多卷本文学史丛书第一卷)
《
眼睛家族笔记》(2012,21万字,文化时评集)
《
白垩纪文学备忘录》(2012,32.6万字,外国文学评论集)
《
感伤时代的文学》(2013,30万字,20世纪中国文学论文集)
《土地的黄昏》(修订版)(2013,33.8万字)
《中国当代文学编年史》(第三卷,51万字)
《中国当代文学编年资料总系》(主编,第1—第3卷,共150万字)
《
新中国文学史》(副主编,前言、绪论执笔和部分章节统筹)。
作品入选《新华文摘》、“中国人大复印资料”、《
中国文学理论批评文选》《中国年度文论选》等多种权威选本。
主编《刀锋文丛》《文化中国》《媒介批评》等多种学术辑刊。
参与编写本科生基础教材《新中国文学史》,硕士生教材《中国当代文学与文化研究》,参与编撰多卷本大型学科基础史料《中国当代文学编年资料总系》。
所获荣誉
获省部级学术奖3项,国家级学会学术奖2项,学术杂志奖2项。
获北京市2012年度教育科学成果奖一等奖。
文学作品
《三城记》
一部书写“80后”成长史的长篇小说,聚焦主人公顾明笛的命运变迁。同时直面当下中国城市生活,以此为原点辐射社会各个阶层的生存和精神状况。
《幻想故事集》
评论家张柠的中短篇小说集,由“罗镇轶事”、“幻想故事集”和“旷野集”三部分组成。张柠在小说中重构了一个生机勃勃但又暗潮涌动的民间生活——一座具有原乡意义的小 镇“罗镇”,那里有难以言说的爱与无常;同时又创造出一个现代性人物“安达”,以他的都市漫游和奇异经历,探讨了当代青年在城市化进程中所经历的自我怀疑和重塑。
《春山谣》
小说多角度全方位地展示了七十年代中国乡村生活的面貌。上海青年、乡村干部和农民群众各条线索交织在一起,上到耄耋老者,下到顽皮孩童,城市与乡村文化在这里碰撞,也在这里交融,产生了一连串意料之外的故事。
《江东梦》
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长江边的江东市里,一座德茂公寓见证着历史的风云变幻、人们的命运流转。民间艺人的说书与暗藏玄机的歌谣,勾勒出战争背景下世界的苍茫一片。战争打断了爱国商人董家平静的生活,也激发了人们顽强的生命意志。在乱离中身不由己却从未放弃追寻的三姐妹,整整一代人的传奇经历,铸就了民族史诗般的青春之歌。
出版图书